年關,總有一種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縫隙感。
「留給我們的遺產沒有任何遺言」,法國詩人勒內·夏爾在《沉睡的蘇醒》中如是說。漢娜·阿倫特告誡我們:在「早已不再」的往昔人事與「尚未抵達」的未來道路之間,必須向思想求助。
在過去與未來的洪流之間,身處於時代的縫隙,通過實踐重獲真實的生活經驗,通過閱讀重塑個體的精神和意志,有尊嚴、負責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斷。然後,去愛這個世界。
2019 年已臨近尾聲。每年年末,新京報都會遴選一年裡值得注意的閱讀文本。人是時間的產物,也是閱讀的產物。當然,並非所有的好書都能留下記憶或引指方向,但總有些書能給予我們生活的勇氣。
正是這些文字建構起了我們的鄉愁所在。那些不經意間令人怦然心動的字句,讓我們遊走在思想的峰巒與現實的平地之間。這種信念,或許不見於時代潮流的洶湧澎湃之間,因為時代總善於嘲諷人類的善念;或許不見於日常生活的細水長流之中,因為生活很難賜予我們高光的奇蹟;但它或許能夠見於偶然翻閱的薄紙短字之上——幸虧還有文字給予我們力量,就像任何縫隙總有光亮照見一樣。
萊昂納多·科恩在《頌歌》里唱到,不要沉湎於過去,不要為未發生的事情擔心。因為,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2019,即將成為過去;2020,已是真實到來的未來。通過閱讀獲取精神的信念,相信有那麼一片幸福與自由的存在,在來年的生活里留下屬於你我的痕迹——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想像一朵未來的玫瑰。
我們近期將在公眾號二條為你推送每本書的基本介紹和評價 ,敬請關注。今天是人文社科類,其中包括歷史、社科(含經濟法律)和思想等。
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入圍書單
之
人文社科

《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
作者:王東傑
版本:譚徐鋒工作室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3
國語運動是晚清以來中國轉型的重要環節,幾乎重構了中國文化的存在形態,也促進了現代國家的文化認同。《聲入心通》續接了《歷史·聲音·學問》中的「聲音」部分,對近代中國的語言文字改革、統一與推廣等歷史脈絡和結構異變,進行了多維度的社會互動網絡考察;從語言的角度探究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複雜軌跡,呈現了文化與政治、精英與民眾之間的關係,展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間的力量角逐和國家與地方之間的內在張力,深刻地剖析了國族建構與社會轉型諸問題的複雜性及其歷史影響。

《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作者:陳力衛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6
日本語詞概念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播影響深刻。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複雜性,導致中日之間語詞概念的傳播、互動與共享關係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以至於後世在談論時總是以訛傳訛。陳力衛在此書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在對比中日近代出版的報紙雜誌和辭典收錄狀況之時,陳力衛還對概念背後的社會思潮進行了復盤,重新回溯了近代中日兩國的社會思想變遷和東亞文化的互動歷史。尤其是對近代史關鍵語詞詞源進行了具體驗證,將語詞概念在社會變局下的嬗變進行了梳理;又對近代新詞彙的翻譯史進行了正本清源的考證,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近代史中的文化輸入與輸出的雙向互動,對理解近代中日兩國的思想文化史有着重要價值。

《創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展》
作者:趙慶雲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4
近代史所與延安史學機構一脈相承,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家級史學機構,在海內外有深廣影響力。本書着力挖掘相關史料,超越單純的史學文本研究,重返當時時空語境,梳理近代史所的淵源脈絡,將學人之「學」與其「行」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呈現學人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的實際作為,展示了「十七年」間史學發展的複雜形態,在此基礎上察其得失之所由。「十七年」史學可謂當代中國史學自身的源頭之一,影響相當深遠,但我們對於「十七年」史學尚缺少具體深入的認識。《創榛辟莽》正是從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這一深具典型意義的史學機構切入,探討「十七年」間史學發展的具體情況。

《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作者:(英)伊恩·布萊克
譯者:王利莘
版本: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團
2019.9
「巴以衝突有資格被稱為地球上得到最仔細研究的問題」,很少有哪個地區像巴勒斯坦-以色列那樣不時佔據報紙頭條,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衝突雙方都有各自理由,也都有各自的故事可講。伊恩·布萊克試圖以一種不可能的方式講述這段衝突的歷史,不再用一方視角,而是透過雙方視角講述雙方的故事,以及它們彼此間的命運糾葛。他試圖讓以色列人睜開雙眼,看到巴勒斯坦人的貧窮、困擾與羞辱,以及暴力對生活的擾亂,他也試圖讓巴勒斯坦人正視猶太人的悲哀與憤怒,聽到巴勒斯坦人自殺式炸彈襲擊後公開歡慶的喜悅聲中,鄰居咬牙切齒的咯咯作響。我們常說和解的前提是對話。而對話的前提,或許是讓對方聽進彼此所說的話。

《人文的互聯網:數碼時代的讀寫與知識》
作者:徐賁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7
讀書與寫作曾是獨屬於少數文化和權力精英階層的高貴行為,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後,閱讀和寫作的門檻前所未有地降低,變成一項人人皆可為之的舉動,閱讀的民主化在加速知識的傳播和文明的普及,但碎片化、淺層化的閱讀則可能導致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受損。徐賁此書正是對上述問題的深入思索。閱讀、寫作、知識、學術、啟蒙等傳統命題,在互聯網時代遭遇全新變革,人文環境的徹底改變不僅對知識分子重新闡釋社會發出了挑戰,也對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的日常應對提出了新要求,公眾的啟蒙教育和民主化進程都需要在這個人文環境中進行重新思考。

《于爾根·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
作者:(德)斯蒂芬·穆勒-多姆
譯者:劉風
版本: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6
于爾根·哈貝馬斯,這位今年90歲高齡的德國哲學家仍能在世界範圍內影響着學術話語和公共議程。此書是首部全面記錄這位當代最負名望的知識分子生平的作品。作者不僅熟悉哈貝馬斯的學術脈絡與生活經歷,而且把兩者聯繫起來加以理解和敘述,試圖回答每一位讀者都希望了解的問題:這位一生都在進行哲學反思的學術大師,如何同時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公共知識分子?作者的視角始終與傳主保持一定距離,卻沒有迴避外人不易了解的細節,從生活史的根源引領讀者追溯這位哲學家與知識分子構建學術思想與公共參與的一生。

《清代漢學家族研究》
作者:羅檢秋
版本:中華書局
2019.7
宗族對中國人日常生活影響方面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學術家族或文學群體的家族研究也比比皆是,但宗族對清代漢學影響的整體性研究仍舊薄弱,從宏觀進行貫通的研究更是付諸闕如。羅檢秋近十年來,搜羅各地族譜和學人手札,圍繞二十多個漢學家族,對清代漢學的家學傳衍、家法內涵、學術方法、漢宋關係和學術精神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梳理和考辨,多維度地研究了清代家學與漢學的互動與傳承,進而對清代漢學的家族網絡譜系及其學術衍變圖景進行了細緻地考辨。全書不僅呈現了近現代中國學術傳承脈絡與譜系,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學術衍變的文化圖景,推進了清代漢學和家族文化的歷史研究。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作者:蕭冬連
改革開放所創造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蹟令人矚目,不過「中國奇蹟」並不等同於「中國模式」。而怎樣理解奇蹟的產生?蕭冬連作為歷史學者,站在外圍,從史料中回顧市場經濟在1992年被確認前的十餘年改革歷史,試圖以一種全景式的方式呈現前因後果。他雖不像經濟學家那樣關注經濟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但也給出了一個關鍵判斷,即中國經濟增長奇蹟既不是一個意外結果,也不是一個必定結果。他認為那離不開當年有限理性和「隨機行走」兼備的市場化轉型方案,前者有制度設計,後者保持開放。

《貿易的衝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
作者:(美)道格拉斯·歐文
譯者:余江/刁琳琳/陸殷莉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7
「貿易衝突」四個字通常是作為新聞為人所熟知的。而新聞報道是即時的、變化的,所以貿易衝突也因此給人留下這樣一種印象:它是不同經濟體一時一地產生的貿易摩擦,原因深不可測,人們甚至就此肆意想像背後不可告人的「陰謀」。確實,一個經濟體對外貿易政策可能是波動的、不確定的,畢竟這些政策會因為順逆差、國內經濟或政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然而,只要我們將時間拉長,就可能另有一番理解。即便是美國也有其規律。
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將美國貿易政策從獨立戰爭一路梳理下來,橫跨兩百餘年,貿易政策也只在南北戰爭和大蕭條等時刻轉變。產業的集中分佈,加之聯邦立法的通過難度,讓對外貿易政策趨於維持原狀。他的這一經濟史分析將人們的視野拉回歷史,在貿易衝突成為被熱議對象的今天,使那些熱衷於猜測或想像的做法失去知識的正當性。理解一個經濟體的貿易政策,離不開背後更隱蔽更長久的歷史。

《觀念與制度:探索社會制度運作的內在機制》
作者:方欽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9.6
經濟學有更多人認可的假設,即便不能說是共識,被接受程度也不如自然科學,但還是要遠勝於其他社會科學學科,而這意味着更高的可證偽性。然而也正是這一特徵讓經濟學研究出現分歧。在「理性人」之外,信仰、審美和偏好等文化因素是否在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是否不能被公式或模型概括。有的將形式之美髮揮到極致,公式和模型越來越精緻、時髦。有的排斥經濟學研究的積累,拒絕追求任何計算、量化。青年經濟學者方欽對兩種研究之法都不同意。他用「觀念」一詞去表述文化的內容,並由此論述它如何影響制度的產生和運行。

《貢賦體制與市場:明清社會經濟史論稿》
作者:劉志偉
劉志偉認為,「食貨」不只是國家財政經濟,而是一種國民經濟體系乃至經濟體制類型。「貢賦」與「市場」,一為自下而上的財政歲入體制,一為稀缺資源的流通、交易系統,在邏輯上互不兼容。然而在大一統的王朝國家,疆域廣闊,貢賦生產和需求多樣,既要長途運轉,也要不同貢賦物品能彼此交換,而這些因素決定了只靠王朝權力無法實現資源的向上徵收、調配,還要靠市場來提供交換、流通和貨幣核算機制。劉志偉也由此認為「食貨」經濟不是國家控制市場,而是王朝國家推動並使用市場。

《公共法哲學:轉型中國的法治與正義》
作者:孫國東
版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9.2
法哲學,即法律哲學。與社會科學絕大多數學科一樣,法哲學首先是一門專業知識,追求學科化、技術化,並以此在學科體系獲得正當性。而青年法學家孫國東則「為了超越各種專科化的視野,恢復中國法律秩序之建構的公共屬性」,長期致力於提出並發展一種「轉型法哲學」,他在《公共法哲學》中又稱之為「公共法哲學」。
他的「公共法哲學」圍繞「現代轉型」展開學理研究,介入真實世界的分析,有問題反思,有展望圖景。

《公正何以難行:阻礙正義的心理之源》
作者:(美)亞當·本福拉多
譯者:劉靜坤
版本:麥讀MyRead |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3
司法制度通常被認為是一場司法審判是否正義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在法學界一直有人對此持比較消極的態度。亞當·本福拉多是其中之一。他以美國司法為思考對象,提出即便它被認為相對完善,從警察詢問、律師抗辯、證人的記憶到陪審員的意見,再到法官的審判,也無法保證不受心理弱點影響產生偏見。他認為克服偏見要制度,也要技術。比如虛擬庭審,既可避免性別、膚色等因素進入庭審,也可避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面對嫌疑人的不適。他同時退一步承認,法庭只是迫不得已的事後公正,正義的實現首先是通過制度、環境和技術減少悲劇案件發生。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未來30年經濟增長的可行路徑》
作者:徐遠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10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這一過程持續了二十年。多年後的今天,徐遠作為一位經濟學家為什麼還要將書取名為《從工業化到城市化》?
城市化有土地開發,有城市化建設,還有人的城市化,而人的城市化是最基礎的內容。這是徐遠的立論依據。從這個角度說,「工業化」指的是離開鄉土前往工廠打工、上班,「城市化」指的是從工廠出來,帶上孩子老人住在城市,成為市民。徐遠據此認為,「走進工廠」造就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蹟,速度之快,快於城市化,而接下來的經濟增長之路則需要更多人「成為市民」。

《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
作者:(美)拉塞爾·柯克
譯者:張大軍
版本:漢唐陽光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5
保守主義是什麼?相對於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來說,這個問題似乎模糊不清。《保守主義思想》是一本被譽為「賦予保守主義以身份」的書。拉塞爾·柯克在書中試圖界定「保守」和「保守主義」,他追溯了保守主義的源頭,明確了其基本準則,理清了保守主義的思想譜系,為保守主義繪製了一幅由史及論的完整圖景。因此,此書是對20世紀美國保守主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並開啟了美國現代保守主義運動。若我們要理解英美保守主義以及背後的精神,此書是一本繞不開的著作。我們可以在其中觀察到保守主義思想在英美的流變。也可以一窺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三大思潮的競爭,從宏觀的角度理解西方社會的思想流變。

《擱淺的心靈》
作者:(美)馬克·里拉
譯者:唐穎祺
版本:三輝圖書 | 商務印書館
2019.9
有關「革命」的著述往往引人注目,而涉及「反動」的研究和探討卻寥寥無幾。但事實上,政治懷舊作為一種富有魔力的歷史思考方式,深刻塑造了政治思想家的想像,以及20世紀的意識形態流變,並仍在21世紀持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擁躉。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思想史學家馬克·里拉的《擱淺的心靈》,聚焦20世紀以來的「反動」觀念和思想運動,作為美國最具公眾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里拉善於運用紮實的西方古典知識透視當下的政治思想,對大眾讀者而言,里拉生動而不失深邃的講述使得歷史背景與當下的複雜狀況都變得容易理解。可以說,如果一個人不了解反動者在政治上的懷舊如何塑造了近代歷史,就難以了解近代歷史本身,也同樣無法理解當下。

《靈知沉淪的編年史:馬克·里拉〈擱淺的心靈〉評述》
作者:林國華
《靈知沉淪的編年史》是政治哲學學者林國華為馬克·里拉的《擱淺的心靈》中文版所作之序。這篇約10萬字的長序,雖緊緊圍繞《擱淺的心靈》展開評述,但最終超越了與原書的互文關係,開闢出清晰貫通、獨具一格的思想史脈絡。相比里拉更大眾化的寫作,林國華的行文語言和結構更為學院化,亦能增進我們對西方思想史的理解和把握。本書以靈知傳統及其演變為線索,揭示出正典秩序與負典異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複雜互動,探討了猶太議題在反動理念中的關鍵角色,激進左派和激進右派何以在反動事業上產生交集等問題。

《異端:進擊的哲學現場》
作者:(美)史蒂文·納德勒/本·納德勒
譯者:趙海峰
版本:新經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19.3
如今有越來越多面向大眾的哲學普及讀物,雖水準不一,但往往都強調一點,「原來哲學這麼好玩」。哲學漫畫書《異端》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畫風蠢萌,語言有些冷幽默,翻譯頗有今天中文的語境語感。笛卡爾、伽利略、牛頓、洛克、霍布斯擁有了自己的漫畫形象,彼此會面、辯論的戰況好似一齣戲。《異端》的作者納德勒父子,一個是研究十七世紀哲學的哲學家,一個是畫師、漫畫家。這本書的哲學線索以1600年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為開端,遊歷了1646年的巴黎,1650年的劍橋,1670年的海牙,1686年的漢諾威,勾勒出不同思想異端們對於我們認知體系的重大改變。

《思想產業:悲觀主義者、黨派分子及財閥如何改變思想市場》
作者:(美)丹尼爾·W.德雷茲內
譯者:李剛/鄒婧雅 等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1
美國的思想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又歷經過什麼變化?此書對美國思想產業的觀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歷史脈絡梳理。傳統公共知識分子在美國曾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們喜歡在一些有着極高聲望的政治評論雜誌上發表意見,影響着政治。但如今公共知識分子卻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領袖。思想領袖是「知識明星」,他們向受眾反覆兜售某些思想,並按互聯網的邏輯來運營自己。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思想產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作者德雷茲內作為一個進入思想產業的國際政治學學者,以自己親身的體悟和觀察,剖析這種變化的原因,並作出深刻的反思。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作者:孫歌
版本:一頁folio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9.10
在《尋找亞洲》中,孫歌以極具思辨性的方法,突破固定化思維慣性,來思考亞洲問題。孫歌所要尋找的亞洲,不是亞洲在被殖民侵略過程中所丟失的東西,而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範疇。因為亞洲擁有着無法被整合的多樣性,如何能夠支持自身成為一個獨立的論述範疇首先成了一個理論問題。孫歌在書中指出,這需要我們從認識論上重新進行徹底思考。隨着亞洲以各種各樣的形態登上歷史舞台,亞洲不再是沒有聲音的弱勢地區,那麼亞洲可不可能有自己的原理?為何要尋找亞洲?孫歌試圖嘗試去尋找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因為尋找亞洲,更是尋找一種真正多元的認識論。這也體現了知識分子對現實深深的關懷和擔當。

《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
作者:(德)卡爾·洛維特
譯者:劉心舟
版本:三輝圖書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9
「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的打開者之一,他更相信人的精神性而非人性。作為後繼者,馬克思與韋伯先後希望救回「人性」,除了精神性的公司職員、資產者或國家公民等身份,還要探討關於「人」的全部內容。這是兩人的共同議題,也是作者能比較他們的條件。馬克思診斷資本主義,提出人、人與人的關係都已被「異化」,希望通過介入改變世界。而韋伯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理性化這一必然進程下的特殊方式,他的中心議題是背後的「理性化」,「人」因此自由,因此被束縛,他對此診斷但不介入。此書是20世紀的思想史典範之作,全書在學理上對兩位的比較,以及對自黑格爾以來「人」之演變的論述,篇幅雖不長,內容卻如鴻篇巨製。

《一神論的影子:哲學家與人類學家的通信》
作者:趙汀陽/(法)阿蘭·樂比雄
譯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 中信·大方
2019.3
這本通信集在諸多矛盾點中觸及了東西方文化、宗教與哲學的關鍵命題。哲學家趙汀陽與他的老朋友阿蘭·樂比雄,一個是泛神論者,一個是天主教徒,二人在通信開始便坦誠相見。一神論是他們展開跨文化辯論的起點。「一神論」信仰唯一的神,在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如今則被推廣為理解一切事情的思維模式,貫穿了個人主義、主體性、民主、天賦人權等在今天具有「天然」正當性的概念。如趙汀陽所言,「真正的跨文化辯論總是會深入到思想底層,暴露出雙方在宗教信仰和神學觀念上的差別」,這本書信集既達成了溫情的交鋒,也沒有脫離日常對話的親切感。

《差異與重複》
作者:(法)吉爾·德勒茲
譯者:安靖/張子岳
版本:六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6
在20世紀最重要的法國哲學家之一吉爾·德勒茲看來,一本哲學書應當是一種獨特的推理小說和科幻小說。《差異與重複》是德勒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對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批判,是面向其他哲學家而非普通讀者寫作的。德勒茲創造了大量概念,嘗試將自己的觀點體系化,其核心概念是純粹差異和深邃重複。現代生活面對着最為機械、最為刻板的重複,我們又從中不斷地提取出微小的差異、變易和變形。《差異與重複》的思想資源龐雜,深入分析了多位哲學家的思想,也討論了諸種學科領域。這部晦澀古怪的作品是當代哲學的經典之作。

《16和17世紀英格蘭大眾信仰研究》
作者:(英) 基思·托馬斯
譯者:芮傳明/梅劍華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9.8
蒙昧與光明天人交戰的時代,這是絕大多數人對中世紀邁向現代16、17世紀的普遍觀感。此書描繪的正是這一變革浪潮下的潛流。在這場交戰中,根本沒有贏家,宗教與迷信都無可奈何地衰落了。其原因並非如我們所想,是科學理性的光輝驅散了宗教和巫術的陰霾,而是支配一切的權威的崩塌。宗教吸收了被它斥為「迷信」的大眾信仰,為構築它獨一無二的權威服務,而大眾信仰的本質恰恰不託庇於絕對的權威,無論是占卜、占星術還是巫術,都是圍繞自我形成的一套方法,它意味着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自助者天助」的信仰最終掃蕩了宗教的權威,又從迷信中拯救出個人的自信,最終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時代。

《皇帝圓舞曲:從啟蒙到日落的歐洲》
作者:高林
版本:東方出版社
2019.3
高林的《皇帝圓舞曲》以優雅從容而不失戲謔挑逗的筆觸,為19世紀歐洲剖開了一個個細微切面,天縱奇才的文人、天真熱烈的革命者、老於城府的政客和野心勃勃的統治者都是這個時代的血肉器官。儘管與那些卷帙浩繁的高頭講章式的歷史巨著相比,這本書只是一本展現歷史切片的通俗著作,但它恰當地捕捉到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消逝」的氛圍:曾幾何時,那個時代的人曾相信,這旋律會一直演奏下去,舞蹈會一直跳下去,直到時光盡頭。但這一切卻在1913年的那場戰爭災難中戛然而止,但那優雅的舞曲餘音卻通過這本書回蕩在讀者耳畔。

《暴力與反暴力: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作者:(美)譚旋
譯者:黃丹璐
版本:漢唐陽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3
法國大革命的研究者常常遇到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問題,這些問題將革命拽入到一個迷宮中,暴力似乎成了革命無法擺脫的原罪。難道真的存在一個暴力革命的詛咒嗎?譚旋這本研究法國革命恐怖政治的著作,通過細緻入微的研究發掘了革命暴力最終導致恐怖政治的起源。法國大革命本身始於一場矛盾,在矛盾的撕裂中,革命如一匹沒有韁繩的烈馬,人不再駕馭革命,而是革命在駕馭人,變幻無常的革命局勢最終讓這匹烈馬執迷於消滅革命的敵人以捍衛革命。在這種危機狀況下,建立新社會這一革命最初的目標,在狂熱與疑慮中被逐漸淡忘,革命本身成為了革命唯一的目標。就像譚旋那句令人難忘的警句:「事實上,結束一場革命很可能要難於開啟一場革命。」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作者:(美)韓書瑞
譯者:孔祥文
版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3
寺院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超乎當代人的想像,它不僅是一個被寄予精神依託的宗教場所,更是一個覆蓋社會全員的文化和生活空間。美國漢學家韓書瑞的這部著作,以明清兩朝帝都北京的寺院為研究對象,圍繞寺院的捐贈、建設、維護、居住和供奉情況,描繪出從皇室、官僚、商賈、士紳到普通市民和遊客的生活狀態、宗教信仰,以及經濟發展和權力結構變遷。因為相關歷史文獻極為稀缺,作者利用了大量碑文、遊記資料,並從北京作為全國政府對外發佈的官方文件中尋求線索,作了極為紮實嚴謹的梳理,為讀者拼貼出一幅明清500年間北京城的全景圖。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作者:(美)魯大維
譯者:李梅花
版本:甲骨文 |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9.11
《帝國的暮光》試圖挑戰一種常規視角,它將目光聚焦於蒙古帝國的衰亡時刻,從一團亂麻中理清線索。蒙古帝國的衰亡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王朝覆滅,更有着深層的意義,它深刻地塑造了歐亞大陸的政治和地緣政治格局。作者魯大維特意挑選了一個常被中國學者忽略的視角,特別將視線聚焦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在當時,那裡是高麗的勢力範圍。作者以高麗為例,深入剖析了這種藩屬-聯盟關係在蒙古帝國的統治架構中所起到的作用。並且揭示了這種盟友-藩屬體制在帝國興亡中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作者:潘光哲
版本:鳳凰出版社
2019.5
面對鴉片戰爭後的時世劇變,士人們需要尋找自身的因應之道。長期以來,對這段西學東漸時代的研究,更強調思想史的視角,儘管思想的載體是人,傳播思想的載體是書,但書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卻恰恰是最常被忽視的。一本書如何進入讀者的視野,讀者為何會選擇這本書而不是另一本?讀者的閱讀體驗又是如何?潘光哲的這本書所講述的正是這一人與書的故事。為此,他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概念「知識倉庫」。在倉庫中試圖構建新的閱讀秩序的嘗試。這個構建新的閱讀秩序的過程,正是生活在那個世變時代的士人們,為自己的生命找尋意義,通過閱讀編織出這個時代的命運之網。

《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
作者:羽戈
版本:漢唐陽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1
激進與漸進、革命與改良、救亡與啟蒙,是解讀中國近代史最重要的幾對關鍵詞。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激進主義的劇烈批判成為學界主流,以後見之明去批評歷史當事人的激進莽撞之舉。
在羽戈看來,兩個甲子前的戊戌變法,正是「激進思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導演的第一場政治運動」。他捨棄了以往研究者以事件為線索的敘事方法,轉而從人物出發,深入分析變法者和守舊者的政治立場、知識結構、利益訴求、性情特點,這些因素影響了他們在歷史中的抉擇。這是一部以漸進為本位的學者的激進研究著作。

《「山中」的六朝史》
作者:魏斌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8
在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仰等方面,山川素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山中風景」從未超然於中國人的政經、文化與生活之外。魏斌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在名山間尋碑識刻,藉助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獻、文學作品、石刻碑文等獨特史料,細膩地刻畫了六朝江南山嶽歷史的發展脈絡。
在江南山嶽逐步被「名山化」的過程中,呈現了中國歷史進程中複雜的地緣政治、人口遷徙、南北互動和信仰活動。藉助山石碑文,以全新的範式研究六朝時代的政治特性與地理屬性,詳細解析了六朝變遷當中的政治史、道教史、文化史、風俗史與移民史的互動與變遷,發掘了江南山嶽在六朝史中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地理格局。

《蔣介石的戰略布局》
作者:鄧野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939年至1941年間以蔣介石為首的重慶國民政府的內政外交戰略,尤以與美、蘇、英、法、徳、日幾個大國的政治與外交博弈為核心。從世界範圍來看,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之前,中日之間的戰爭始終是一個孤立的局部性戰爭。歐戰的爆發,為中國的抗戰走向國際化帶來了契機。蔣介石和渝府密切關注國際局勢,在與諸大國的博弈中,逐漸形成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為抗戰贏得了國際支持。本書極其精彩地還原了那段波雲詭譎的歷史,詳解兩年間渝府的戰略分析和制定過程。

《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與國家》
作者:(美)蓋博堅
譯者:鄭雲艷
倘使沒有乾隆帝的意旨,任何個人都很難成就四庫全書這樣一部卷帙浩繁的皇皇巨作。蓋博堅的這部著作,正是通過對四庫全書這一令人驚嘆的國家文化工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乾隆帝時代這一「文化與權力的黃金時代」中乾隆帝與學者,政治與學術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通過這一國家性的巨型圖書編纂工程,乾隆帝與學者各盡其能,也各取所需。但這並不意味着兩者之間的合作就如此親密無間。這最終導致後世對四庫全書的評論毀譽參半:這一傾力打造旨在保存傳世圖書的國家文化工程,誠然是中國現存最大規模的叢書,但幾乎沒有哪部書是因四庫而流傳下來的,倒有不少書是因它而永遠失傳的。

《拜占庭帝國史》
作者:(美)A.A.瓦西列夫
譯者:徐家玲
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與中世紀之外的第三種選擇。對史學家來說,它是一座富礦,想要將這個自身就是由一堆雜亂無章的音符組成的帝國混合樂梳理成一曲旋律流暢的交響曲,實為難事。
本書的作者A.A.瓦西列夫所做的,正是這樣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儘管他謙虛地將這部幾近千頁的巨著僅僅作為大學任教時的教材,但它的完備和作者歷年來的不斷增補修訂,已經讓它幾近於一部關於拜占庭帝國的百科全書。在資料引述上,不僅以窮盡之勢打撈拜占庭帝國內部的文獻,更旁及歐洲、敘利亞、阿拉伯作者的史料,視角之多元令人嘆為觀止。

《生死秦始皇》
作者:辛德勇
如果作者辛德勇在後記中自陳屬實,這本書的起因就是他在七月盛夏的烈日中買到的一本消暑「鬼書」——2000年前古墓坑裡挖出來的西漢竹簡《趙正書》。這份講述秦始皇生平的史料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那些魔鬼般的細節。通過對這些細節窮追猛打,辛德勇試圖從歷史的深淵中打撈出一個與我們所熟悉的秦始皇迥然有異的形象。那些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的歷史,在這本書中都受到質疑,將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慣說成見放在顯微鏡下加以剖析,從細節處發掘出令人深思的歷史蘊意。

《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
作者:皮國立
放眼現實,不得不承認,由外感型病菌引起的疾病,早已將中醫拒之戰場之外,由現代醫藥獨霸天下。但中醫在當代仍能與西醫比肩而立,成為受到國家認可的醫療體系,這一點本身就值得深思。
那麼,中醫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在現代醫學已經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今天,中醫是如何在中國仍然佔有不可撼動的地位?皮國立的書抓住了一個關鍵的細節,就是對抗菌學的認識。20世紀,隨着細菌學的發展,中西醫衝突的主戰場轉向了抗菌。不斷地自我辯解和檢討、不斷地移植和偷換概念,加上民族主義情感的推動和因應時世的變通,最終讓中醫在現代醫學的主場舞台上成功地倖存下來。

《陳寅恪家史》(再版)
作者:張求會
張求會致力於陳氏家族研究近二十餘年,對陳氏家族史料如數家珍,撰文立論從不武斷而行,幾乎每一句話皆出自史料的實證。故而此書堪稱「信史佳作,腳註奇構」,全書精華盡在腳註內容的勘校與糾謬。腳註與正文幾呈「分庭抗禮」之勢,有些腳註比正文更為精彩,有些腳註條目幾可獨立成篇:既有雙重多重引征,亦有二重三重考辨,抑或於他人錯訛、文本真假、時人傳聞多有糾謬,多處腳註可視為謬聞流播考,有些腳註甚至完整呈現史料校勘、查閱考辨之過程。若他人考究得來,或他人史料發掘,皆一一具名,絕不掠美,誠君子之風。

《亂世的笑聲 :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喜劇文學研究》
作者:張儉
1940年代的上海,戰火中包圍的孤島上海,淪陷區黑暗、壓抑的舞台深處,居然發出了陣陣的笑聲。這笑聲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這笑聲來自於報紙的專欄,來自於刊行的小說,來自於舞台上的話劇。而他們的創造者們,都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作家文人。平襟亞、李健吾、張愛玲等人揮動手中的筆墨,將笑聲傾注字裡行間,或戲諷調侃,或揶揄惡搞,從古聖先賢,到傳說名人,無不為其披上滑稽的衣裳,讓人或忍俊不禁,或放聲大笑。與那些被後世研究者矚目的抗戰文學相比,這些戲謔搞笑的文字固然難登大雅之堂,但本書的作者張儉卻將目光深入這些在當時更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喜劇文學之中,從中發掘出戰亂時世的另一面。亂世中的笑聲固然是苦中作樂,笑中帶樂,但卻並非讓人借笑聲遁身現實之外,盲目樂觀,而是為淪陷區高壓暴政下壓抑的人們找到一個發泄的曲曲小徑。笑聲的創造者們讓人們願意相信,戰亂時代的暴政不過是皇帝的新衣。笑聲消解了恐懼,用諷刺戳破了權威的荒誕,將被戰爭破壞得支離破碎的生活用樂觀重新黏合起來,也帶給人們繼續生活的希望。

《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再版)
作者:唐啟華
一直以來,由於近代史的悲情敘事,我們總是習慣於從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政府的能力,「修約」的成果長期被近代史革命意識形態下的「廢約」所掩蓋。唐啟華從檔案、報刊、日記等大量一手資料出發,對北洋政府時期的修約歷史進行了重新的釐清和評價,以及對於理解從清末到民國之間的歷史延續性,不僅補充了我們對歷史認知的不足,也修正了我們對於北洋史的看法,以多元化的歷史視角,為我們掀開了被亂局遮蔽的重要歷史時刻。

《看得見的正義》(再版)
作者:陳瑞華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9.5
陳瑞華與他的諸多法學家同仁一樣,將「程序正義」視為司法正義最重要的部分,沒有程序正義,正義就可能只是偶然或部分實現。如果側重司法結果,也不是說不能實現,而是無法保證持續實現。在《看得見的正義》中,他通過論述「遲到的正義為非正義」等司法警句和常識闡釋「程序」的重要性。他簡練通俗的文筆使該書與眾不同。《看得見的正義》此前由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同以往一樣,陳瑞華在第三版根據近年司法案件和司法討論作了修訂。

《伯林傳》
作者:(加)葉禮庭
譯者:羅妍莉
今年是以賽亞·伯林誕辰110周年。自2001年第一個中文譯本問世以來,沒有哪位西方思想家像柏林一樣受到中國知識界和普通讀者的持續關注。與此同時,伯林可能也是被中國讀者誤讀最深的一位二十世紀思想家。葉禮庭筆下的伯林,不只是被大眾貼上標籤的自由主義鬥士,更是一位堅定的價值多元論者、跨文化觀念史家和二十世紀戰爭與浩劫的見證者。傳記也記錄了熱愛交際的伯林與同時代知識分子的交往,勾勒出一幅二十世紀思想大家的群像。
2019年度閱讀盛典開幕在即
三大閱讀榜單即將揭曉

立足於「公共、專業」的閱讀立場上,我們希望張揚這樣的閱讀維度:欣賞那些我們未能抵達的風景,從真實的自我出發去建設、尋覓,帶着開放的心靈理解周遭的世界。
但,我們也體察到不同的群體差異化的閱讀追求。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2019年,「新京報年度好書評選」升級為「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閱讀推薦榜」。
從10月中旬開始,歷時兩個月,經過編輯部初選與出版社推薦,我們從今年的出版物中選出100本年度推薦入圍書單,涵蓋文學、藝術、歷史、思想、社科、經濟、兒童、教育、生活、新知、再版11個類別。此外,今年額外增加了20本熱門書籍推薦,組成120本入圍推薦書單。
在120本入圍推薦書單的基礎上,我們將於2020年1月11日閱讀盛典現場揭曉三大榜單。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榜:邀請14位業內專家學者研討,最終由編輯部根據專家評委意見,確定最終的推薦書單。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大眾閱讀推薦榜:邀請讀者從120本入圍書單里投票,根據總投票數據生成推薦榜單。投票程序還在搭建之中,不日將向大家開放。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書評人閱讀推薦榜:邀請100位書評人投票生成推薦榜單。
—— 預 告 ——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大眾閱讀推薦榜
投票活動即將啟動
參與投票即可生成屬於你的年終閱讀榜單所有投票數據生成的最終榜單,將在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現場公布

編輯:徐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