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殷紅艷
7月20日,工信部下屬機構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佈了《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山東有13席上榜,其中青島的膠州市排名17位,平度排名55位,萊西排名69位。從全國來看,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5席,中部地區佔22席、西部地區佔10席,東北地區佔3席。江蘇、浙江及山東分別佔25席、18席和13席。前10名,江蘇獨佔6席,並包攬前4位
山東13席上榜,龍口排位前十
根據榜單,山東有13席上榜,依次為:龍口市(9)、膠州市(17)榮成市(29)、滕州市(35)、壽光市(41)、諸城市(47)、鄒城市(49)、招遠市(54)、平度市(55)、萊西市(69)、萊州市(73)、肥城市(75)、鄒平市(85)。
與賽迪顧問2021年發佈的榜單相比,山東入圍的這13個縣市與去年相同,不過名次上有些縣市變化不小。
首先,報告顯示,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晉江、慈溪、太倉、宜興、龍口、長沙排前十名。龍口市是山東唯一一個入圍前十名的縣市,而且與2021年相比,排位前進了一名,從第10名升至第9名。
膠州市排位17,而去年排位15,今年還落後了兩名,去年排在膠州市後面的浙江海寧市和溫嶺市均已反超膠州市,排在15和16位。
平度和萊西的排位,與去年相同。

而山東入圍的13地市中,鄒城市與去年排名56位相比,上升了7個位次。去年鄒城尚且排在招遠和平度的後面,今年已經反超兩市。
而萊州市今年的排名則比去年落後了不少,去年排名59位,今年則滑落至73位,排在了萊西市的後面,下降了14個位次。榮成市去年排位20名,此次卻排在29位,下降了9個位次。此外,鄒平市排名也有下降,去年排在78位,今年則滑至85位。
江蘇前十名中獨攬6席,並包攬前4名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作為基本單元發揮着重要作用,成為地區崛起的關鍵。
榜單上,表現最為亮眼的便是江蘇、浙江及山東三省,分別佔25席、18席和13席。
而江蘇省則獨佔鰲頭,前10名,江蘇獨佔6席,並包攬前4名。前十名中,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位於前4名,此外,太倉市和宜興市位列第7、8名。6縣市全部排在龍口市的前面。
前十名中,浙江省入圍的也只有慈溪市,排名第6。而前20名中,浙江省入圍了8席,也就是說,在排名11至20名的10個席位當中,浙江省佔了7席。依次為:義烏市(11)、諸暨市(12)、餘姚市(13)、海寧市(15)、溫嶺市(16),樂清市(19)、瑞安市(20)。
從數量來看,山東省在各省市排名第三位,僅次於江蘇和浙江,雖數量不少,但是頭部強縣並不多,前二十名中,山東只有龍口和膠州兩縣市上榜。
全國「千億縣」增至43個
2011年-2020年,我國縣域數量由1996個減少至1871個,但縣域GDP由24.1萬億元增長至39.2萬億元,是2011年的1.6倍,佔全國GDP比重保持在38%以上;「千億縣」數量由5個增加至2021年43個;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由183824個增加至191322個,佔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0%左右。
從區域格局來看,東部領先,中西部潛力大,且強省強縣特徵明顯。
今年的報告顯示,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5席,中部地區佔22席、西部地區佔10席,東北地區佔3席,其中,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百強縣數量較2018年分別增加6席和2席。湖北、河南、四川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
「千億縣」數量由2011年5個增加至2021年43個,GDP超7萬億元,崑山、江陰、張家港「蘇南三小龍」繼續領跑。呈現出六大典型發展模式,即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融合驅動主導模式、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資源驅動主導模式、核心企業驅動主導模式。
百強縣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4%,高於廣東(9%)、江蘇(12.8%)、浙江(12.9%)和山東(9.6%),且高於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6%)。同時,縣域工業發展需破解「一業獨大」「一企獨大」、產業發展層次偏低、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