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前提出分兩個階段放寬入境檢疫政策,在昨天(9月29日)實施了第一階段的放寬,即「3+4」(三天居家檢疫+四天自主防疫),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同時取消入境核酸檢測。
若疫情沒有急劇升溫,便有望在10月13日起免除居家隔離,即入境後七天自主防疫,開放非免簽國家及地區一般社會訪問和觀光,取消旅遊團限團令。
放開了但又好像沒放開
雖然台灣是「放開了」,不過對於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人士,仍然只限於探親、奔喪及從事商務活動,香港旅行社仍然無法開辦旅行團,港人也無法以「自由行」方式前往觀光。
有香港旅遊業界認為,民間交流不應與政治掛鈎,對安排感到失望。
台灣是港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香港遊客在疫情前對台灣旅遊業做出多麼大的貢獻!
疫情前,往來香港與台北航班,屬世界上最頻密航道之一,既然港人無份,預期今個聖誕假期,港人的外游首選,將會以泰國、日本、韓國為主,台灣零售、餐飲及旅遊業失去香港遊客,也是一大損失。
不僅如此,島內業者也無法理解民進黨當局這樣的安排到底是何邏輯。
台灣「中華日報」文章指出,在馬英九主政時期開放的陸客來台,為當時陷入金融海嘯危機的台灣經濟帶來源頭活水,也帶動旅遊業蓬勃發展。
2015年大陸遊客來台人數創下418萬人紀錄,如果連同香港和澳門旅客,占來台旅客一半以上,見證兩岸關係和緩帶來的兩岸紅利。
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戲碼?
兩岸的文化、旅遊交流好處多多,其樂融融,那到底為什麼民進黨當局依然把這條路截斷了呢?
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其中的政治考量了吧。
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至,民進黨當局陷入連番爭議當中,唯一有機會翻盤的,大概只剩下「抗中保台」這張牌。
而且從疫情角度來看,台灣地區現在每天四萬多人確診,這都能對外開放,張開雙臂歡迎國際觀光客,唯獨把大陸、香港及澳門拒於門外。
總之,台當局應該想明白,透過放寬入境措施,是為了重振旅遊業來救經濟,若最終堅持將事件政治化,簡單粗暴地限制民間旅遊活動,將會對當地經濟沒什麼幫助。
只能奉勸民進黨當局,多做有利兩岸交流的事,而不是搞政治操作,這樣實在是沒必要。
(編輯 李文慧)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