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溢圖科技。
本文特約作者:快樂肥宅慶先森
前幾年一提到旗艦性能本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那批造型浮誇,傻大黑粗的旗艦遊戲本,誠然大體積和誇張的散熱模組堆料可以確保優秀的性能發揮,但是帶來的代價就是這種高性能筆記本基本上只適合作為ITX台式主機的替代品,移動性嘛有是有但是能帶來的最大好處應該就是在搬家的時候可以方便一些。至於通勤攜帶或者拿去上課之類的就別想了,就算自己能扛得下這個重量,也很難說浮誇的造型會不會導致你成為眾人的焦點,很多當初有此想法的用戶最後都額外買了個輕薄本來承擔移動使用方面的需求。
隨着人們對筆電做工質感和便攜性方面要求的提升,最近幾年那種浮誇造型的旗艦遊戲本數量顯著減少了,而高性能移動計算方面的需求則是一點沒降低,好在今年12代移動平台在全新的Intel 7工藝和新架構加持下能效比得到了巨幅提升,用常規筆電身材的散熱堆料來獲取旗艦級的性能釋放成為可能。今天我們就來看一款在常規筆電身材和設計下放下旗艦配置的產品——聯想Y9000K 2022。
相比浮誇設計的前代旗艦遊戲本,Y9000K 2022上的電競要素只有底面和雙側的RGB燈條,當然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可以在聯想的控制軟件里選擇自己自定義光效或者乾脆關閉。
鍵盤的RGB背光則是現在很多性能本必備的要素了,除了好看之外關燈玩遊戲時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如果不需要的話同樣可以自定義顏色、觸發方式或者乾脆關閉。
核心配置方面搭載了12代英特爾®酷睿™ i9處理器 12900HX和英偉達RTX3080Ti移動版。
接口方面,背面搭載了方形電源口(300W供電適配器)、支持最高135W PD輸入的USB Type-C電源數據兩用接口、一個標準尺寸HDMI接口、一個RJ45網線口和兩個USB Type-A接口,側面一面是兩個雷電/Type-C接口,右側則是Type-C+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口。接口方面非常全面,就是Type-A接口能在側面放置一個的話就好了,只有背部A口的話插拔個U盤之類的東西不是特別方便。
性能配置頂級、接口全面的同時厚度控制也相當不錯,比一個瓶蓋的高度稍微厚一點,基本上是前幾年中端性能本的水平。全金屬CNC的外殼質感也非常不錯。
拆開後蓋之後最顯眼的應該就是散熱部分,沒有使用多熱管設計而是直接搭載了一塊全覆蓋的真空腔均熱板,旗艦級別的CPU和GPU都是發熱大戶,用一個風扇針對一個模塊然後穿起來的設計並不能很好的利用全部散熱面積,均熱板已經成了目前旗艦筆電的標配。
擰開螺絲取掉均熱板之後即可看到內部的全部配件,我們一個一個來解析這款筆記本搭載的配置。
異構,一戰封神——CPU部分搭載的是最新的採用了大小核異構設計的Alder Lake-H55 12代英特爾®酷睿™ i9處理器 12900HX,異構架構可以更好的平衡性能與功耗之間的動態需求。
不過這顆CPU還是有點特別的,不像之前BGA一體式封裝CPU和PCH的SoC化設計,這顆CPU採用的DIE跟台式機LGA1700處理器(上面放着對比的那顆)完全一致,規模也是8C+8c+30MB L3的完整核心。由於台式機的Alder Lake-S只集成了北橋部分,PCH需要單獨放置,所以我們可以在主板下方看到這顆在筆記本上不怎麼常見的獨立PCH芯片。
散熱介質方面相信大家都能一眼看出來用了液態金屬來代替硅脂,散熱模塊上也有對應的部分防止液金泄露。
GPU方面這回3080Ti移動版就是筆記本平台獨佔的核心了,GN20-E8的代號是GA103,目前在桌面端沒有相應的產品出現。搭載的顯存則是八顆三星16Gb 16Gbps GDDR6,組成16GB 256bit的顯存規格。相比桌面端3080和3080Ti的320/384bit GDDR6X帶寬肯定是沒法比,不過考慮到GDDR6X那個功耗,上筆記本估計非常困難。另外就是筆記本卡沒有桌面平台那麼硬的4K遊戲需求,帶寬方面低一點應該不會影響特別大。
內存是兩根獨立的海力士16GB 4800Mhz DDR5,沒用上最新的JEDEC 5600內存有點可惜。不過考慮到Alder Lake的官方JEDEC支持也就是4800,估計到明年Raptor Lake才會標配5600內存支持吧。
SSD是三星PM9A1 1TB,這個沒啥好說的,老熟人了。
無線網卡方面是少見的Killer AX1675,其實就是AX210的馬甲,支持WiFi 6E規格,優勢在於Killer的驅動支持會好很多,理論上來說遊戲延遲也更低一些。當然了如果你嫌延遲還是不夠低,可以用背後的RJ45接口接有線網使用。
左下角則是PCH、6+2相顯卡供電和另一根m.2接口,可以再擴展一個m.2 SSD。
性能測試方面老規矩我們先來看一下CPU的理論跑分。
用的CPU-Z版本有點老,直接識別成了LGA1700平台的i9 12900,不過不礙事反正這兩者之間也沒什麼本質差異。規格上可以看到16核24線程,與桌面i9保持一致。
CPU-Z跑分方面單核750左右,多核9600+,放到桌面平台上基本是i7 12700的水平。
內存緩存性能,DDR5 4800c40 Gear2帶寬表現還可以,延遲稍微有點高,期待下一代標配DDR5 5600可以有一定的進步。
Cinebench R23,多核21500左右,單核1900,差不多也是桌面i7 12700K的水平。
顯卡性能測試,GPU-Z可以完整識別3080Ti移動版,搭載7424個FP32 CUDA Cores,最大設計功耗在Dynamic Boost加持下可以達到175W,顯存工作於16Gbps,帶寬512GB/s。
3DMark Time Spy跑分方面,2K分辨率GPU得分13126,按英偉達發佈會上的性能承諾這個性能確實已經達到了公版Titan RTX或者30系桌面3070高一點的水平,筆記本的性能釋放受限於功耗太嚴重,GA102之類的火爐肯定是塞不進去,大家都在175W的功耗水平上比拼性能,能達到這個性能水平也算是預料之中。
4K的Time Spy Extreme方面6421的GPU分數也是跟3070桌面版相當,跟3080甚至3070Ti都有一定距離,4K分辨率的成績受限於帶寬和功耗的影響比2K明顯得多。好在Y9000K搭配的屏幕是2K 165Hz規格,4K遊戲性能在不外接屏幕的情況下無處發揮,所以看看也就好。
AIDA64 GPGPU測試,單精度浮點性能約25TFlops。
接下來我們就跑幾個實際遊戲看一下這套組合的遊戲性能,分辨率全部是默認的2560×1600,畫質開到各個遊戲預設的最高。
賽博朋克2077 預設光線追蹤高級畫質 DLSS自動 46.7fps
戰神4 預設超級畫質 66fps
地鐵:離去 Extreme預設 39.49fps
古墓麗影:暗影 最高預設 107fps
全戰三國 65.2fps
殺手3 108fps
總體來看在純光柵化渲染的遊戲當中3080Ti移動版的性能完全足夠,甚至老一點的遊戲完全可以跑到100+fps的電競級幀率。只不過應付光追遊戲的話就比較勉強了,開dlss也只是保證能玩的幀率,想流暢運行的話還是得調低甚至關閉光追。確實光追這種東西對現在的筆記本平台來說還是有點奢侈了,期待下全新台積電工藝的40系顯卡能效比可以大幅進步,在175W的功耗限制下可以帶來更好的性能表現。
生產力性能測試方面根據互聯網慣例修圖剪視頻就是最高生產力,所以我們也測試了一下PS、PR、LR的性能。
Windows筆記本端終於也可以有LR/PS 1100+、PR 900+的Pugetbench跑分了,這個分數和桌面主流級別的Zen3、12代平台基本差不多,應付複雜的修圖、視頻剪輯應用毫無問題。實際修1億像素的GFX100 16bit RAW文件也非常流暢。
功耗散熱方面單拷FPU一開始可以達到150W左右的CPU功耗,隨後穩定在125W左右,此時大核心頻率3.6G左右,小核心頻率3.1G。雙拷的話顯卡會佔用150W的功耗,CPU功耗被限制在95W之內,此時大核頻率2.4G,小核1.9G。散熱倒是完全可以,足夠壓制住總體250W左右的功耗,考慮到Y9000K的厚度並不算超標,噪音也不算很大,這個散熱表現還是挺讓我意外的。
最後是續航測試……emm,遊戲本的電池當個UPS用就可以,不要指望它有太好的續航表現。
總結,講真這個配置的筆記本在使用上應該沒有什麼體驗缺點了,這代Intel+NVIDIA平台的頂配上限就是這樣,配合300W的供電輸入和可以壓制250W+發熱功耗的散熱模組,在遊戲、生產力等應用上已經完全可以比肩當代中高端台式機,同時新的散熱和模具設計也讓它擁有了不輸傳統性能本的便攜性,無論是作為移動遊戲平台還是移動工作站都完全合格,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續航捉急但是買這種定位筆記本的用戶應該都對這類平台的預期續航心中有數,一般來說也不會長期離電使用。就是如果拼性價比的話相比緊湊型ITX台式機還是有相當的劣勢,畢竟獨顯ITX機箱再小也是以10升為基準的體積,散熱和電源的餘裕程度明顯要大很多,也不太可能具備到處移動使用的條件。12代酷睿平台搭配移動30系頂級顯卡的性能發揮已經很讓人滿意,這讓我很期待全新優化打磨和工藝換代之後的13代+40系,在頂級平台上的性能和能效方面能不能帶來新的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