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 Redmi Book Pro 15 用高素質的屏幕以及做工出色的機身,在火熱的筆記本市場中作出了差異化,給很多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過後,Redmi Book Pro 迎來迭代,在預熱時就說自己要「挑戰輕薄本的性能巔峰」。碰巧,我們手上剛好有這台剛剛發佈的 Redmi Book Pro 15 2022。
本篇讓我們看看這台全能的輕薄本,看看 Redmi 筆記本的開年之作成果如何。
全文 4300 字,完全閱讀約需要 11 分鐘
外觀
在我打開快遞盒、將這台「輕薄本」從包裝中取出的第一感受是:這本子無論是看起來還是拿起來都很有分量。
Redmi Book Pro 15 2022 依然延續了上代出色的做工,整機採用航空鋁合金,經過 CNC 一體精雕成型。機身的銀灰色是一個很保守的顏色,但因為是金屬材質,看起來質感還是很好的。
也正因為是純金屬機身,整機的重量達到了 1.8kg。
機身的 A 面很乾凈,只有一個 Redmi 的 logo 和他們的一句 slogan「Power Your Creativitiy」。這個排版和印刷我個人認為確實要比小米筆記本 Pro 上的那個「xiaomi」英文版 logo 排布要更加的高級、更為好看。
B 面基本上還是延續着上代的設計,15.6 寸的屏幕,底部印着一個 Redmi 的 logo。對了,轉軸的阻尼很好,不松不緊,單手就可以開合屏幕。
C 面值得聊的東西很多:觸控板的面積很大,但使用體驗依然是 Windows 本的常規水平,可以說是並不好用、但應急的時候足夠用。
鍵盤的打字體驗很不錯,對於用慣了 MacBook 蝴蝶腳鍵盤的我來說,1.3 cm 的鍵程猛的一打還有點高。
有些遺憾的是這次依然沒有數字小鍵盤,而是留下了 page up/page down 等幾個功能按鍵。這幾個鍵我一開始修圖、輸文字的時候總按錯,但用習慣了,對於我這種文字工作者來說還蠻方便的,可以很方便的翻頁、回退等等。除了這些,鍵盤右上角還有一枚專門的小愛同學鍵。
D 面看發佈會說,這次做了八千多個開孔、增加了散熱口,還增高的腳墊高度,這些升級幾乎都是在為硬件帶來足夠的散熱做準備。
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 Redmi 可以把 C 面上的「英偉達 RTX」貼紙和「intel 酷睿」貼紙也移到 D 面上統一張貼,這樣 C 面也會更加乾淨了。
硬件配置
我們拿到的是本次 Redmi Book Pro 15 2022 的頂配,也就是 i7 12650H + RTX 2050 的組合,這個配置目前的售價是¥7199 元。
屏幕
用了這麼多天,這塊屏幕是所有硬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
15.6 英寸 3.2k 分辨率(3200:2000)、242 ppi、90Hz 的刷新率,使得這塊屏幕即使很大,但在整體觀感上還是很「細膩」。
對了,亮度相比於上代有了升級,從 300 nit 升級到了 400 nit,在戶外使用這個亮度也是夠的了。
處理器及顯卡
除了屏幕有升級,2022 款的處理器和顯卡也升級了,從 i5-11300H + MX450 組合升級到了 i7 12650H + RTX 2050,無論是 CPU 還是 GPU 和上一代對比起來都是不小的提升。
首先是 CPU,這塊 i7 12650H,採用的是 intel 7 製成工藝,6 大核 4 小核 16 線程的組合。這塊 U 因為閹割了四個小核心,和「完全體」的 i7 12700H 還是有差距的,Cinebench R20 跑分為 5059。
功耗方面,我們做的 AID64 的單烤測試,單烤時整體的功耗在 56W 左右,溫度穩定在 96 度上下。
GPU 部分這次沒有採用英偉達新發佈的 MX550,而是直接上了同期發佈的 RTX 2050。
有很多朋友就很好奇,這 2022 年了,英偉達怎麼還在出 20 系列的顯卡。確實,這顆顯卡定位很奇怪,確實讓人摸不着老黃的頭腦。
RTX 2050 可以看作 3050 的縮水版:用的 30 系的安培架構 GA107 核心,配備了 4GB 64bit GDDR6 顯存,此外搭載了 NVIDIA Encoder 編碼器,支持光線追蹤和 DLSS。
我們實測 3DMark TimeSpy 分數為 4117 分,介於 RX480 和 GTX 1060 6GB 之間。
3DMark Fire Strike 分數為 8886。
對於這塊顯卡的實際表現我們在後面詳細聊。
其他硬件
我們手裡這台頂配的 Redmi Book Pro 15 2022 配備了 16GB LPDDR5 5200MHz 雙通道內存和 512 GB 的固態硬盤。
看目前網絡上的拆解,這次的 Redmi book 15 只有一個 m.2 接口,自己折騰升級的空間有點小。
Redmi Book Pro 15 2022 的接口配置有些讓我一言難盡:
它配備了一個 USB-C 3.2 Gen2、一個雷電 4、一個 USB-A 3.2 Gen 1、一個 HDMI 2.0、一個 3.5mm 耳機控以及一個高速的 SD 卡 UHS-Ⅱ 讀寫器。
總的來看接口的陣容很豪華,雷電 4、SD 卡槽都給了,對於有需求的用戶來說很方便。但數量上,我使用下來感覺有些少了。
像我日常 USB-A 口插着羅技的優連接收器,其中一個 USB-C 口插着充電,就只剩一個 USB-C 口了。
如果你日常插拔外接設備比較多,我個人還是建議備一個拓展塢以備不時而來的 U 盤。
大電池也延續了上一代的傳統,這次給了一顆 72Wh 的電池,但充電器方面有所改變,配備了一個 130W 的多段式的電源適配器。雖然是 type-c 口,但整個充電器還是很「傻大黑粗」的,重量達到了將近 490g,不如上一代的那個輕巧和方便。不過電腦本身也支持 PD 3.0 快充,出門在外用支持 PD 協議的充電器臨時補個電也來得及。
除此之外,Wi-Fi 6、3411 雙揚聲器、散熱系統等等硬件就不再贅述了。在上手後,Redmi Book Pro 15 2022 承擔了我 85% 的工作內容,它的這套配置很輕鬆得應對了我手頭的工作。
接下來我們從實際體驗出發,聊聊這款產品。
實際體驗
我的工作內容主要圍繞文字、圖像處理和輕量的視頻剪輯展開。
用 Redmi Book Pro 15 2022 這段時間,用它做視頻的封面、微博的圖文內容,運行起來確實比我原來用的 18 款的 MacBook Pro 13 要流暢很多,能明顯感到卡頓更少、加載更快,穩定性上也沒有出過問題,至少目前還沒有遇到過崩潰。
因為時間原因,我目前還沒有用它做很複雜的視頻工程,只用它剪輯了幾條短的小視頻。不出意外,Redmi Book Pro 這個配置剪輕量的視頻並沒有遇到壓力。後續我會嘗試讓他渲染一些工作室時間線更為複雜的視頻工程,看看它能否承受住多軌道 4k 視頻的實時渲染。
在處理文字內容上,困擾我的不是他的硬件配置,而是 Windows 系統下我目前還沒有找到足夠好用的 markdown 軟件來進行寫作,像我以往用的 bear、markdown.app,目前都沒有推出 Windows 版本。
這一點也想問問大家,有什麼好的(除了 word 以外的)文字寫作軟件推薦嗎?
遊戲測試
這個部分我們需要注意:不要用遊戲本的眼光來看這款「輕薄本」,它的顯卡天生就不是為了重度遊戲而生的。在測試時,我們將電腦調整為「極速」模式,通電。
除了當作生產力工具,我也嘗試在它的身上做一些娛樂。
我個人打遊戲並不多,在測試時選擇了兩款熱門的遊戲和一款我熟悉的遊戲,也找來了兩款支持光追的遊戲,看了看 Redmi 提到的「光追」是否真的實用。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 CS:GO,畫質設置為最高,分辨率設置為屏幕的 3K,即 3200 * 2000,平均的幀數跑在 150 幀上下。將分辨率降到了 1920 * 1080,平均的幀數可以提升到了 300 幀左右,最高能跑到 350 幀,打起來蠻流暢的。
彩虹六號 · 圍攻測試中,將圖像品質設置為高,1920 * 1200 的分辨率,遊戲可以跑到 180 幀左右, GPU 佔用幾乎是滿的,即使將圖像品質降為中,GPU 的佔用也不會有很大的改變。
原神我們一開始開到了 3K(3200 * 2000) 分辨率 + 中等畫質,這時遊戲可以穩定在 40 幀上下,能感知的卡頓並不多。如果想進一步提升遊戲體驗、提高幀數,可以將分辨率降到 2048 * 1152,這樣遊戲就可以穩定跑在 60 幀了。
在測遊戲前,我們先嘗試跑了一下 3D Mark 上測試光追的 Port Royal,但軟件提示我們「硬件也許不兼容,GPU VRAM 不足」,但我們依然測試了一下,最後得分 515,平均幀數只有不到 3 幀。看來這個測試確實有點為難它了。
光追遊戲測試方面,我們選擇的是賽博朋克 2077 和我的世界。賽博朋克 2077 的光追是 3050 顯卡都很難招架的住,2050 顯卡能招架得住、能玩嗎?
經過我們實測:能玩,但玩不痛快。
3K 分辨率下,低畫質,不開啟光追和 dlss,遊戲可以跑到 27 幀左右,顯存佔用 99%,開啟 dlss 後能到最高 40 幀。我們嘗試在這個分辨率下開光追 +dlss,應該是顯存爆了,遊戲直接閃退。
將分辨率降到 1920 * 1080,不開 DLSS,遊戲的幀數就可以達到 60 fps 了,開了 DLSS 可以跑到 80 幀。
但在這個分辨率開光追對這顆顯卡依然不輕鬆,只能跑在個位數的幀數,即使開啟 DLSS 也只能維持在最高 25 幀上下。
我的世界方面,我們選擇的是基岩版商店裡的 RTX 測試地圖。在不開啟光追、渲染距離設置為 16 格時,遊戲能跑到 80 幀左右。開啟光追,渲染距離會被限制在 8 格,此時不開啟「畫質提升」,也就是 DLSS,遊戲只能以個位數幀數運行,即使開啟了 DLSS,幀數也只有 16-18 幀。
這麼看,這塊顯卡的光追,宣傳的意義更大,在遊戲實用度中並不高,十幾、二十幀數的光追遊玩起來的體驗可用說很差了,在游戲裏最多只能截截圖,大範圍走動加載場景直接卡的沒法玩,靜靜的感受感受光追的效果了。
總結
看完參數和測試數據、聊完實際體驗和遊戲表現,可以總結一下這台 Redmi Book Pro 15 2022 了。
i7 12650H + RTX 2050 的組合,1.8 kg 的重量(還不算充電器),其實已經有一些脫離了輕薄本的行列,更像一台全能本。
它很適合那些不喜歡遊戲本外觀、不需要過強的性能,但依然需要強性能來支持自己的工作,偶爾還要打打遊戲的朋友們。他們能在 Redmi Book Pro 找到高質感的做工、可以應付視頻剪輯和工程作圖的性能以及滿足基礎遊戲體驗的顯卡。
再聊兩句
小米做筆記本有將近 8 年的時間了。小米入局筆記本市場的第一款產品是小米筆記本 Air,它依靠性價比、出色的做工及屏幕打得對手措手不及。
但這些「優點」並沒有延續到後來推出的 Pro 產品線和遊戲本產品線上,這些產品因奇怪的配置和不盡人意的實際體驗,讓小米筆記本的口碑一墜谷底。
直到去年,Redmi 推出 Redmi Book Pro,憑藉著「優秀屏幕 + 出色做工 + 不錯的價格」這套組合拳,才讓小米筆記本的口碑逐漸好轉。
2022 款的 Redmi Book Pro 能否在日漸激烈的筆記本市場中延續上一代的口碑,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