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字數:6656,閱讀時間:約13分鐘
編者按:關於台灣之戰,素來爭議頗多。筆者此前也寫過此役中最知名的一場野戰-北線尾之戰-《17世紀中西方野戰誰更強?鄭成功收復台灣,北線尾之戰真相考證》。
在北線尾之戰中,鄭軍以極高的軍事素養大敗荷軍,野戰方面可以說是鄭軍完勝。可在北線尾之後的第一階段,熱蘭遮城攻防戰中(即5月5日至5月26日期間發生的作戰),卻以鄭軍的慘敗失敗落下帷幕。這一階段的攻防戰素來被用來證明以鄭軍為代表的中國軍隊不善於攻城,以及論證鄭軍火器水平的低劣。
這些討論往往只使用了揆一的《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書的記載。而該書的記載多充滿了揆一的主觀色彩,多有誇張和錯謬記載。故筆者依據中荷方的一手和部分二手史料,對這一階段的熱蘭遮城攻防戰真實情況進行考證。
▲熱蘭遮城全貌和各種版畫
兵力篇
首先,筆者先梳理一下該階段雙方投入的兵力數量。先說荷蘭方面的兵力。按照揆一《被忽視的福摩薩》中稱,荷軍在5月6日時,荷軍需要300到400的兵力,來維持城堡上7個碉堡和3個角牆上的火炮。如果犧牲要塞兩翼和其它地區防守,還可以派出七八百名士兵進入市區作戰。加起來,這一階段荷軍可動用的總兵力為一千到一千二百左右。這個數字應當是包含了奴隸。
結合《巴達維亞城日誌》5月7日條所記載:「當時城內有一千七百三十三人,內士兵八百七十人,炮手三十五人,已婚者六十三人,婦女小孩二百十八人,男女奴隸及小孩五百七十人。」 而歐陽泰先生在其著作《1661決戰熱蘭遮》中,引用VOC的檔案給出了不同的數字,即「九百零五名官兵,六十三名已婚男子,二百一十八名婦女兒童,還有五百四十七名奴隸及他們的子女。」
筆者學識有限,不能對這兩條數字進行分辨,故僅得出一個大致的範圍,即官兵數量為870-905人左右。同時,荷方也多次從奴隸中組建部隊,如於5月20日曾組建了一支由80名黑人組成的衛隊。這一階段,荷軍的兵力又分成兩部分,即留守兵力和出城突襲的兵力。下面筆者依據《熱蘭遮城日誌》將荷軍數次出擊兵力羅列如下:
由上表可知,自5月6日開始,荷軍一共出擊了16次,其中5月6日以後到5月25日以前的襲擊,多是十幾數十人的小規模攻擊。而5月6日和5月25日則規模較大,均為一百到二百多人的攻擊。綜上所述,荷軍在這一階段的總兵力為870-905人左右的正規官兵,輔助以不明數量的水手,奴隸。在每一次突襲出城作戰中投入的兵力則為10-200左右。
而鄭軍方面的兵力,爭議就比較多了。荷蘭方面,揆一的《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書提及了鄭軍兵力。《巴達維亞城日誌》則隻字未提。按揆一說法,5月6日就有三四千名鄭軍埋伏在火炮射程外的街道上。
5月26日(這裡應該是揆一記錯了時間,當為5月25日)鄭軍又有六七千人從南面逼近熱蘭遮城。又提到市街區內有4000名鄭軍(揆一稱此前鄭軍發動3次攻城,損失了一千人,所以按此市區中應當原有5000名鄭軍。),市區後方還有7000名鄭軍預備。
這麼看的話,鄭軍在此階段戰事中足足投入了一萬五到二萬左右的兵力(差5000是因為無法確定後續進入市區的鄭軍中是否包含了5月6日埋伏的鄭軍。)這個數據應該說相當誇張了。
首先,鄭成功攻打台灣的第一階段,鄭軍全軍兵力都沒有一萬五之多,按《巴達維亞城日誌》中所載的鄭軍兵力來看,鄭軍全軍兵力為11700人。即使算上每名士兵攜帶的僕從,也僅有23400人,而攻城顯然不會把僕從也一起投入進去。故即使鄭軍全軍投入作戰,也不過11700人。
何況,鄭軍此時還需要兼顧普羅文查城以及戰船的防務,同時還要看守普羅文查城的荷軍戰俘和熱蘭遮周遭的土著勢力,兵力是非常吃緊的。
而且,結合《熱蘭遮城日誌》中所記載-直到5月17日,熱蘭遮市鎮才只有2000名士兵,同時對於周邊如林投園地區鄭軍,日誌中也只說有很多鄭軍,說明當時荷蘭方面完全摸不清楚鄭軍的兵力情況,揆一所稱的數目顯然是隨口一編了。
▲鄭軍編製表
再從當時的親歷者戶官楊英的日記《從徵實錄》中來看,「二十四日,藩以台灣孤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圍困伺其自降。隨將各鎮分派汛地屯墾。」 由此句推測,當時各鎮尚集中在熱蘭遮到普羅文查城周邊,還沒有全面派出屯墾。(當然,從荷人的記載來看,已經有部隊被逐步派出去屯墾了)
由於楊英為戶官,並不在一線作戰,其記載可能有滯後性,比如其後面提到「禮武鎮林福被紅夷銃傷」 結合《熱蘭遮城日誌》中稱荷軍於25日擊斃一名鄭軍軍官來看,林福應當是戰死於25日,這裡可以推測當時禮武鎮是有參與市區作戰的。這裡就再結合《海上見聞錄》中所載「初四日,賜姓移扎鯤身,築土台....夷人出城奪炮,馬信,劉國軒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海上見聞錄》是將這一階段的戰況濃縮到了一日之內,但也有幾個信息點,即當時鄭成功率親軍到熱蘭遮附近駐紮,其本部親衛隊也必然在場。而夷人出城奪炮指的應該就是5月25日的交戰,其中提到馬信,劉國軒,當為提督親軍驍騎鎮。
至此,可以推測鄭軍有親衛隊 ,提督親軍驍騎鎮,禮武鎮三個鎮共1600人在場.,但這並非全部,根據清方在台灣的情報(情報來源是台灣來人和在台線人)仍可推測出其它參戰部隊。
「據鎮守海澄左路總兵官董大勇報:據前來投誠之賊渠陳良喆稱,偽國姓至台灣攻打紅毛夷時,偽總兵林福手被炮打斷,左先鋒之兵丁,又宣毅後鎮吳豪之兵丁....中傷甚多。」
「據鎮守同安副將施琅報:前偽國姓攻台灣城時,派偽總兵吳豪,偽援剿張志夜襲城池」
「投誠官毛成彬前來,據報.....驍騎鎮馬信部下官兵死傷三百餘人,其餘各鎮兵丁死傷情形,尚不知曉,周全斌雙腿中炮,又宣毅鎮陳策部,水師後鎮羅蘊章及前偽總兵,副將九人中炮身亡。」
清朝方面的情報,應當謹慎使用,其情報對錯相雜,多有謬誤,比如第三條對於鄭軍高級將官的傷亡情況就有極大的誇大,不予採信。但這些信息多為鄭軍投誠軍官帶來,從中可以窺知,當時參加第一階段的鄭軍當有提督親軍驍騎鎮,禮武鎮,宣毅後鎮,援剿後鎮,親軍左武衛(即左先鋒)。
而第三條提到的宣毅鎮陳策部當為陳澤部,彼時陳澤部負責北線尾防務,不大可能參與市區攻防,而水師後鎮更是要專職海上作戰,也不可能參與陸上攻防。
綜上,結合鄭清雙方的史料來推測,這一階段進入熱蘭遮市區作戰的鄭軍,當有一衛四鎮(鄭成功親衛隊不直接參与作戰),合計五支部隊。即提督親軍驍騎鎮(900人),親軍左武衛(1800人),禮武鎮(700人),宣毅後鎮(900人),援剿後鎮(900人),合計5200人。
考慮到熱蘭遮市區範圍大,各鎮不可能集中在一區域,且附近有林投園等區域駐防(林投園部署了三千),五千二百人不會全部駐防在市區,加上從《從徵實錄》所載「十二日,台灣城未攻,乏糧。」以及《熱蘭遮城日誌》5月23號條即提到鄭軍缺糧嚴重可知,當時鄭軍各鎮並非滿編,再開去水土不服無法作戰者。
鄭軍到5月25日時駐防市區的部隊,不會比5月17日多太多,大約在3000-5000左右。且從荷人記載來看,彼時鄭軍夾雜了大量僕從,並非全部都是武裝部隊。
而荷軍突襲多為集中兵力往薄弱區突擊,鄭軍在巷戰中往往不能發揮人數優勢,故,在兵力這一條上,短期局部作戰中,荷軍並無太大劣勢。
戰役過程
整場作戰,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月6日-5月25日,期間主要是鄭軍攻城前的前奏和荷軍備戰並不斷出城阻擾鄭軍,作戰以小規模衝突和零星炮戰為主。第二階段則為5月25日這一日的作戰,該日戰況相當激烈,也是一錘定音的一戰,幾乎決定了接下來的攻防走勢。
在第一階段,中方史料都缺乏記載,故主要引用荷方資料,揆一《被忽視的福摩薩》中稱5月5日,鄭軍登陸時遭到阿爾多普上尉率領的狙擊兵阻擊。然查《熱蘭遮城日誌》及《巴達維亞城日誌》5月5日這天並未有荷軍出城阻擊鄭軍。而在5月6日這天的戰況,揆一則毫無記述,可能是揆一將6日的戰鬥情況記到了5日去,同時弄混了指揮官。
如前表格所述,5月6日,掌旗官阿達蒙海寧(《巴達維亞城日誌》稱其為少尉)出城火燒市區的部分房屋,但遭到了鄭軍的進攻,荷軍只能燒毀面向城堡的那一面前排房屋,而鄭軍的部分武裝部隊則向荷軍衝鋒,荷軍以步槍還擊,擊倒了幾名鄭軍。
而似乎是因為鄭軍的攻勢太過猛烈,城中再度派出部隊接應,戰鬥持續到中午12點鐘結束。這一戰鄭軍的兵力情況,按照鄭成功給揆一的信中所提,當為40個士兵和200個士兵的小兵(即僕從)。
至於其傷亡,荷蘭人目測為擊倒數人,鄭成功則聲稱無人受傷。然而,根據在鄭軍中服務的荷蘭醫生Jonas的妻子所說,他們接收了170個受傷的鄭方人員,由此推測其大部分當為在6日交戰中受傷的鄭軍士兵和僕從。而5月6日以後,雙方就再未發生較大規模的衝突,反倒是各種小衝突不斷。具體衝突情況見下表所示:
▲上表根據《熱蘭遮城日誌》整理而成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整個第一階段,除了5月6日鄭軍疑似損失一百餘人以外,其餘每次出擊均未出現太大傷亡。而荷人在市區的所向披靡,其實應歸功於熱蘭遮城上的火力掩護。這點可以從5月24日荷軍出城前往北線尾的作戰中看出。
為了對付當時北線尾堡籃上區區二三十人的守軍,荷方派出了50名健壯的士兵和3門小炮,而就在看到鄭軍派出僅僅25名武裝士兵增援後,就立即取消了突襲任務。可見一旦脫離了城堡的火炮掩護,荷軍便沒有把握以相似兵力戰勝鄭軍。
而同時,與荷軍交戰的鄭軍也由於長期缺糧以及水土不服等諸多原因,造成了嚴重的戰鬥力下降(從已經出現規模性逃兵可以看出)。所以,荷軍的出擊其實頗有些勝之不武的意味。
在這些小規模衝突也發生了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熱蘭遮城日誌》一書。另外,有意思的是,揆一在《被忽視的福摩薩》中將這一階段籠統概括為了鄭軍不時進攻,遭到荷軍的炸彈石子攻擊,可以說是將雙方角色完全顛倒了。
關於這一期間部署在熱蘭遮市區的鄭軍,筆者結合清方的情報推測,有可能是援剿後鎮,親軍左武衛,宣毅後鎮。這幾部鄭軍可能在長期襲擾中受到一定的傷亡,或是進行了階段性的輪換部署。當然,5月6日到5月25日這一期間並不只有以上的零星衝突,這一期間幾乎每一日雙方都在進行着零星炮戰。由於頻次繁多,筆者就不一一列表了。
按《熱蘭遮城日誌》中所記載,幾乎每一次的炮戰,荷方都使用榴彈炮和重炮對鄭軍造成極大傷亡。而鄭軍則以小型炮(即巴斯炮,可能是一種人員殺傷火器)和輕型野戰炮進行還擊,但炮彈卻都從城上空飛過。應該說荷軍居高臨下以重炮轟擊,鄭軍依託的堡籃使用的火器多為輕型火器,確實難以對荷軍造成太大傷亡。
同時類似這樣的描述,也未必屬實。如同對岸的清朝方面,經常聲稱所謂「我兵蒙天護佑,明軍一發不中..」「我軍一人未損。」 這種話術多半只是鼓舞士氣或自我宣傳的筆法。且查看《熱蘭遮城日誌》中,就有許多倒霉蛋被鄭軍的小炮一發斃命。真正的炮戰,應當發生在了第二階段。
▲鄭經製造的一批輕型紅夷炮
5月25日,天亮以前的兩小時,鄭軍突然開炮,轟擊城堡東側,拉開了當日戰役的序幕。按《巴達維亞城日誌》所載,鄭軍在5月24日黃昏時,就運來了發射12磅、18磅、24磅炮彈的青銅炮和鐵炮二十六七門,裝置在城前廣場的布列街南腳。
荷蘭人對鄭軍的火炮射速評價很高,即「是於一門炮發射後,另一門大炮就立即接着發射。」就在荷人準備就緒前,鄭軍已發射了足足四十個炮彈,接着雙方開始互相炮擊。
按《熱蘭遮城日誌》所說「我們有人被打死或打傷,也有人被我們胸牆上的磚塊和上述房屋的屋頂的瓦片打傷」同時城堡的胸牆被嚴重打碎,城牆本身也受到轟擊,被打出了不少62公分深的窟窿,僅炮彈的窟窿就有250個。
然而,隨着天亮,以及荷蘭方面幾個英勇的炮手發起了猛烈的還擊,鄭軍被迫撤出火炮陣地。整個炮戰中,荷方戰死四人(包括一名炮手),負傷11人。荷方發射三百五十發炮彈,而鄭軍發射了差不多數目的炮彈。
▲荷蘭人繪製的鄭軍形象
按照《巴達維亞城日誌》所記載,鄭軍的撤退是由於上城炮手猛烈的炮擊導致損失慘重,傷亡三百。然而《熱蘭遮城日誌》則寫明了鄭軍是自己在天亮後停火自行撤離,並未記載多少殺傷,而鄭軍的火炮陣地上,也僅有幾門大炮掉落。
關於這一戰的鄭軍部隊,筆者個人推測可能是馬信的提督親軍驍騎鎮和林福的禮武鎮,因為傷亡上結合前面提到的清朝情報「驍騎鎮馬信部下官兵死傷三百餘」與巴城日誌中所提到的可以相對。
但考慮到馬信部為騎兵,其更大可能是督戰,而結合後文炮台附近陣亡的林福,可以推測當時禮武鎮也在旁邊。所謂馬信部下官兵死傷三百,極有可能是包含了禮武鎮的火器部隊。
有趣的是,揆一在《被忽視的福摩薩》中再次記載,稱鄭軍在炮戰中發起了3次無腦衝鋒,被荷軍猛烈的炮火擊退,足足死了1000人,傷者無數,最後混亂地撤退中弄掉了大炮。
這則記載被許多人引用,但實際上查看熱城日誌和巴城日誌就可以看出,鄭軍在黎明之後就果斷拋棄了火炮陣地,向後撤離。所謂發起多次無腦衝鋒而被炮火屠殺,不過是揆一的自我吹擂,不值一信。
而且,《被忽視的福摩薩》後面的一段記載,也反映了鄭軍並非慌亂撤退。「儘管他們被迫丟棄大炮而躲在市區,但他們的退卻顯得並不慌亂,而是井然有序,可見不是由於害怕我們的士兵,而是純粹有秩序的退卻,以求躲避我方的炮火」。這段記載雖然是寫在出城奪旗後,但其中的描述明顯說的是太陽出來後炮戰結束鄭軍撤退的場景。而真正對鄭軍造成極大損失的,應當是後面的數次出擊。見下表:
▲上表依據《熱蘭遮城日誌》整理而成,部分傷亡情況依據《從徵實錄》等中方史料整理
荷軍的突襲是發生在鄭軍撤退途中,而就在第一批荷軍出城奪旗釘炮時,堡籃後方的鄭軍就以箭雨射擊。但考慮到建築物遮蔽和弓箭拋射準度下降等因素,幾輪箭雨只對荷軍造成了一人死數人傷的損失。而荷軍則取得了釘死大炮數門,奪取三十二面旗幟的輝煌戰果。
九點鐘時,荷軍再次出城釘炮,而在這裡則發生了整個階段最重要的戰役。當時荷軍向炮台突擊過程中,依託鄭軍留下的堡籃,使用步槍與鄭軍的小炮弓箭對射,就在這時,一個鄭軍指揮官從旁邊的房子中跑出,立即被兩發子彈擊中。從《從徵實錄》等史料推測,這個指揮官應當就是禮武鎮主將林福。
也由此推測,當時負責炮台防務的,極有可能是禮武鎮(至於前文所提的其它三鎮是否有參與此次作戰,無法推測,有可能在,也有可能不在,具體就看讀者如何分辨了)。
而林福的死引發了鄭軍更為激烈反擊,以至於熱蘭遮城中不得不再派出一百人進行掩護接應。最後,荷軍以戰死4人,負傷19人的代價完成了目標,鄭軍方面的傷亡則缺乏記載。
這裡我們結合上文提到的《巴達維亞城日誌》所記載,在5月25日炮戰中,鄭軍損失三百人,後來傳說鄭軍傷亡到了六七百人。在結合後面荷方俘獲1名在鄭軍中的麻袋製造匠席可,拷問得知在5月25日的作戰中,鄭軍戰死幾百人。
再結合前面所提到清朝情報中給出的鄭軍傷亡確切數字為三百餘。筆者推測,在5月25日的戰役中,鄭軍傷亡應當是在1000人以下,六七百左右。
總結篇
經過上述兩篇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推出了這一階段熱蘭遮攻防戰的整體情況,即鄭軍投入3到5000人,布置於熱蘭遮市區,與荷方的一千餘守軍對峙了20天,雙方經過長期的炮戰,和各種襲擾作戰,以及3次較大規模的巷戰。鄭軍整個階段的傷亡應該在800到1000左右,同時損失了1名高級軍官。而荷軍則付出了十數人的傷亡。
這一階段的攻防戰暫時性挫傷了鄭成功的攻城計劃,而鄭軍糟糕的攻城技術也帶來了較大的傷亡。但究其原因,仍是缺糧和水土不服帶來的嚴重戰力下降,比起荷人的突襲,糧食問題帶來的困擾會更加嚴重些。而若以此來對比當時中西方的軍事情況,就未免偏頗了。
只能說,荷蘭人經過西班牙人的鍛煉後,確實是數一數二的守城高手,而鄭軍,其攻城圍城的戰術習慣,受限於其經歷的戰場環境(按歐陽泰在《1661決戰熱蘭遮》一書中的統計,鄭軍極少有通過火炮轟擊奪取城池的戰例,絕大多數作戰仍以衝擊城門為主),在面對歐式棱堡這類有着強大防護火力的防禦工事時有着極大的劣勢。
▲5月25日荷軍出城作戰圖
首先,鄭軍在二十天內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完備的包圍網絡,其巡哨體系亦有較大的漏洞,荷人經常可以通過出其不意的襲擊對鄭軍造成一定的損失。(當然,這一狀況在後面得到了極大改善。)
但當失去了棱堡火力掩護時,荷軍在野外面對着缺糧和水土不服而戰力下降嚴重的鄭軍時,亦無太大優勢。其原因有許多,筆者在未來會另撰一文進行分析。
簡單歸納一下,面對歐洲人用成千上萬條生命當學費發明出來的棱堡,鄭成功的軍隊必然也要用鮮血來交學費。不過,幸運的是,這個學費沒白交。
參考資料:
《熱蘭遮城日誌》
《巴達維亞城日誌》
《被忽視的福摩薩》
《從徵實錄》
《海上見聞錄》
《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
《1661決戰熱蘭遮》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