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半導體晶圓製造領域的王者?屏幕前的你肯定在第一時間想到一個名字,台積電。而張忠謀則是台積電發展過程當中的靈魂人物,但他其實是在年過半百的時候才到的台灣省。當時他在美國德州儀器已經當到副總裁,卻因為家庭、工作感受到彷徨,促使他到台灣省開創新事業,成為了他人生的重大抉擇,而他引入的美式管理,更是除了技術以外,台積電能夠取得今日之成功的另一個關鍵。
張忠謀,現年89歲,1931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深陷戰亂的時代,17歲前的他一直都在戰亂中顛沛流離,18歲那年被父親安排到美國學習理工。讀了哈佛、麻省理工之後,卻在2次博士考試中落榜,張忠謀只能步入職場。因為學習的是機械專業,他打算到福特汽車上班,但希凡尼半導體公司多給了1美元薪水,就為了這1美元,張忠謀便陰差陽錯地跨進了半導體產業。後來張忠謀轉而到另一家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一待就是25個年頭,1968年他已經是德州儀器IC部門的副總裁。
張忠謀在後來出版的自傳里說:「我是念機械的,一下子跑到半導體,我花了很多時間自修,這個就是在德州儀器學的東西,結果到台積電全都用上了。」
1974年,由他參與建立和管理的德州儀器台灣工廠要裁員兩三百人,因為這樁不愉快的事,埋下了張忠謀到台積電的伏筆。事實上當時快50歲的張忠謀正遭逢人生關卡,他的獨生女兒在德州車禍重傷,與妻子的婚姻也分崩離析,在德州儀器的工作又遇到挫折。
1974年,台灣省希望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最終決定發展集成電路(台稱積體電路)產業。台灣省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後來改為工研院電子所,就此發展集成電路技術,並派員到海外學習和吸納人才。
1980年,一個名為「積體電路研究計劃」的項目從工研院電子所分割出去,成立為聯華電子。1985年,在台灣省的熱情招手的影響下,張忠謀決定離開德州儀器投身到正在起步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擔任聯華電子董事長。
1987年,工研院電子所的另一個項目,「超大型積體電路計劃」又被分割出去,成立為台積電,同樣由張忠謀擔任董事長。後來,因為聯華電子和台積電逐步發展成了競爭關係,張忠謀辭去了聯華電子董事長的職位,埋頭在台積電的經營當中。
隨着工作越來越深入,張忠謀便開始發現,在台灣省的許多企業和機構里,普遍都習慣了人情式的管理方式,辦事效率是比較低的,於是他開始帶入一些美式的管理模式。雖然鏡頭前的張忠謀總是一副眯眯眼和藹可親的樣子,但他引入的美式管理,當時讓許多台積電員工都膽戰心驚,有台積電的老員工回憶稱,如果開會時沒有準備好,就會像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學生被老師丟粉筆頭一樣,當場被張忠謀丟資料。後來張忠謀決定廢除人情管理的方式,一切改用制度化管理,那些考績最差的2%員工,要是在下一次考績中沒有改善就會被解僱。
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忠謀引入先進的制度化管理方式,就等於一條腿走路,台積電能不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是未知數。
張忠謀曾在2005年交棒給現任聯發科總裁的蔡力行,但隨着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張忠謀又再度重執兵符整頓台積電,直到2018年確定了雙負責人制度後,才交棒給現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被譽為「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才終於在87歲這一年正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