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流傳着這樣一首打油詩:"華岳仙掌首一景,驪山晚照光明現,灞柳風雪撲滿面,草堂煙霧緊相連,雁塔晨鐘在城南,曲江流飲團團轉,咸陽古渡幾千年,太白積雪六月天。"這首八句詩寫的就是馳名中外的"關中八景",也即"長安八景"。
灞柳風雪為西安第三景。灞橋,又稱霸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霸橋。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在灞河兩堤岸邊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成為一道別有情韻的景緻,因而有人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灞柳風雪"。
灞 橋
古時的關中地區雖然富庶,為帝王之所,但是地處西北一隅,位置仍然比較偏僻。人們東往中原,南往江南、嶺南,北往燕趙,都要東行到灞橋渡河。送客的人最遠送到這裡便執手告別。從長安到灞橋,一共有二十多里地,此處一別,便音信渺茫。親人、友人、情人在此作別,那種留戀、那種傷感、那種牽掛之情自當難以言表。柳與留諧音,代表留戀、留念、留住的意思。送行的人為了表達這份情感,在啟齒無聲之時,會折一枝細柳,贈給即將踏上旅途的一方,一切牽掛和真誠的祝福自在不言之中。接受了柳枝饋贈的人,即接受了沉甸甸的離情別意,也背上了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也帶走了一縷纏纏綿綿的思念。當地還流傳着"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詩句,因此,此橋也曾被叫作"銷魂橋"。
灞 橋 送 別
古人在折柳送行時,有的會用音樂表達依依惜別的思緒,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這樣唱道:"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有的還會借詩表達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這樣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由樂人譜樂府,當作送別曲,並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覆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劉禹錫也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關於"酒"和"柳"的詞:"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由於折柳送別成了一種流行的習俗,以致灞橋一帶的柳枝有的被折殘,有的被折盡,張籍《薊北旅思》中這樣寫道:"客廳門外柳,折盡向南枝。"施肩吾《折柳枝》這樣寫道:"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由此可見,柳以其柔長枝條,漫天飛絮,表達了多少無法言表的懷念與相思。
折 柳 送 行
那麼,當時的人們又是怎樣想到折柳送行的呢?這種風俗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關於此,當地還流傳着一個感人的傳說。
相傳,當年大詩人白居易在朝中做刑部尚書時,看到宦官專權,曾發出"羞與為伍"的慨嘆,決心辭官東隱洛陽,了卻餘生。當時他已年過花甲,而他的小妾柳枝還是一位少婦,為了不誤人青春,他千方百計說服樊親,讓柳枝返回老家杭州,另尋如意郎君。
白 居 易
柳枝雖和詩人年齡懸殊,但她欽佩詩人的才華,敬重詩人的氣節,因此兩人感情深厚。分別這天,二人到了灞橋,白居易舉起酒杯說"柳枝,汝今南歸,我今東隱,望隨遇而安,各自保重吧!"柳枝接過酒杯說:"我倆今日一別,從此天各一方,一個天涯,一個海角,不知還有沒有再見一面的緣分。"白居易聽了,心如刀絞,老淚縱橫,他不忍面對這生死離別的情景,便背過臉去,揮手讓柳枝快走。
柳枝走上灞河河壩,費了很大的周折終於折下了一枝楊柳,送給詩人,並挽住詩人的袖口,說了四句意味深長的話:
灞河岸邊柳青青,
長安一別難相逢。
我贈郎君一支春,
但願稍慰多情人。
說完,晶瑩的淚珠溢出眼眶。二人依依惜別的情景,令河神大為感動,河神施展神力把柳枝的串串淚水化為條條柳枝,倒垂下來,從此灞河的柳樹就變成為垂柳,這一帶的景色也顯得更加清新嫵媚了。
傷 別
白居易在洛陽閑居其間,孤獨寂寞,心情惆悵。在夜深人靜之時,他常常望着杭州的方向發愣發獃,一站就是好長時間。一天,在南方做官的劉禹錫給他寄來一首有關柳枝的詩,詩中寫道:"其奈錢唐蘇小小(六朝名妓,喑喻柳枝),憶君淚染石榴裙。"讀完此信,詩人內心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止不住的淚水剎時模糊了詩人的雙眼。
為了對柳枝灞橋贈柳的情景表示深切懷念,詩人將當時頗為流行的一首民歌改成詞牌,取名《楊柳枝詞》,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六幺》、《水調》家家唱,
《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翻楊柳枝。
灞 橋 柳 枝
隨着《楊柳枝詞》的傳播,折柳送行逐漸成了關中一帶的一種時尚。大官小吏、文人墨客以及普通百姓都競相效仿。一時間,折柳送行的方式迅速蔓延,天長日久,便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