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點擊上方「中國食安」關注,即可收到免費新聞資訊,感謝您的關注支持!
圖文:原創: MYTH 高燒客
打開網址即可觀看視頻:https://mp.weixin.qq.com/s/XoQ6aIIhAhfpFZ19qw8UnA
高燒客出品紀錄片《米線》
走,甩碗米線克。
在雲南,吃被稱作甩,既生動又洒脫。這瀟洒的一甩,700萬人口的省會昆明每天要甩掉600噸、200萬碗米線。
對美食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煮的、燙的、涼的、鹵的、炒的;燜肉、脆哨、炸醬、三鮮;腸旺、葉子、鱔魚、牛肉、豆花兒……雲南人在一碗米線里把這種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關米線的由來,一種說法是來自南征的秦朝將士,也有說是五胡亂華避禍南遷的北方人。總之,吃不慣南方的稻米,便把米磨成粉、製成麵條的形狀,聊解思鄉之情。
此外,還有一個本土原創版本。元代,玉溪北城青堆人張彩用稻米面搓成米條,涼拌、燒炒食用;明洪武年間,張彩後人張珍將發酵變酸的米面蒸煮加工,創新出『鍋榨米線』工藝,這便是雲南獨有、清香、鮮甜、滑潤的酸漿米線。
雲南米線與南方數省製作米粉的工藝十分相近,不同的是,米粉加入大量玉米粉和紅薯粉,雲南米線則取當地秈稻純米製成,直鏈澱粉含量高、抗潤脹性強、糊化溫度高、不溶於脂肪,呈現出晶瑩剔透的『水靈筋骨』,高溫烹調後口感滑爽入味。
一百年前,玉溪人翟永安把小鍋米線帶到昆明,從此改寫了昆明人的味覺識別碼。
許多從遠方歸來的昆明人,第一等大事就是一頭扎進米線館,甩上一碗咸、鮮、香、辣的小鍋米線,才算真正回到了家。小鍋米線是昆明人的一種情結,是家鄉的味道。
烹煮一碗小鍋米線僅需四至五分鐘,但食材十分講究。
八小時熬制高湯,萃取出豬骨中的香、雞肉里的鮮和宣威火腿的濃郁;肉末,要肥瘦相間的豬後腿肉,現剁現吃,儘可能留住肉質原有的鮮甜和醇香;酸腌菜,取當地特有、澆施農家肥的苦菜,施化肥、農藥的苦菜味道寡淡,很難逃過挑剔食客敏銳的味覺。
在雲南,有村寨處就有各式各樣的酸腌菜,有炊煙處就能聞到酸腌菜勾魂的味道。每位腌菜師傅都有自家的秘方,揉搓的力度、配料的變化,成就着各地各家不同的風味。
脫去水份的植物莖葉封閉在陶器里,發酵、魔化,催生大量乳酸菌。乳酸菌,又稱長壽菌,人體內環境對它的擁有量直接反映着健康程度。
七天的閉關清修,苦菜中的蛋白質被轉化為遊離氨基酸,經高溫烹煮,與米線中的直鏈澱粉、食鹽相遇,升華出一種奇妙的物質——谷氨酸鈉。谷氨酸鈉具有類似味素的提鮮效果,不同的是,這次它完全來自自然的饋贈,更生態、更讓人迷醉。
現代人講求效率,快速出品成為一大賣點。
出品一碗不失風味的大鍋米線僅需兩分鐘。米線燙熟、撈乾,配入濃郁的湯汁,一勺帽子風味鮮明、主題突出,韭菜、薄荷、腌菜、花椒粉、油辣椒,全憑食客所好。
雲南人把澆頭叫帽子,大鍋米線也稱戴帽米線。
滷雞、鹵肘子、鹵肥腸;紅燒牛肉、紅燒鱔魚、紅燒肉葉子……每樣都湯汁濃烈、鮮香入味。每個帽子戲法背後都藏着魔術師的底牌。炒帽子,火候是關鍵。火小了,難以除盡醬料和肉末中的水份,火太大,容易焦糊粘鍋。
牛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鮮美,是全世界人民都喜愛的肉類。
大酥牛肉則是雲南清真的看家手藝,其中又以製法分為油酥和醬酥兩種。醬酥牛肉離不開好的醬料。昭通醬、湯池張英老醬、三家醬與牛肉一起炒香,用料比例、火候恰到好處。
一勺油辣椒,調味、調香、調色。
五味讓人口爽。爽,有傷害的意思。從字型看,它是一個被烈火炙烤、鞭笞的人。辣椒素帶給口腔黏膜的刺激就是這種類似鞭打的灼燒感和痛楚,所以有種說法:辣,不是味道,而是痛覺。
沒有人第一次嘗到辣椒就喜歡上它。第一次吃辣椒往往伴隨着被捉弄、涕沫橫流的尷尬體驗。但是,造成創痛的皮鞭,保不準兒搖身一變就成了獲取快樂甘泉的井繩。
為了對抗痛楚,人體大量釋放內啡肽。這種具有撫慰、欣快、愉悅作用的快樂物質,讓人在接下來的冒險中欲罷不能,無辣不歡,痛並快樂。
辣,是一種需要學習、讓人上癮的滋味。
說到雲南米線,就不可不提過橋米線和它的傳說。
一位秀才,屢試不舉,宅進蒙自南湖湖心小島刻苦攻書。秀才娘子照顧先生飲食,每次飯送到,卻都羹凝菜冷。
一次送雞湯,湯表水波不驚,浮油下卻十分滾燙。娘子冰雪聰明,旋即悟出雞油竟可以保溫。於是用肥雞、筒子骨燉出一鍋好湯,覆上一層厚厚的雞油,配料切作薄片,送到島上用熱湯燙熟,加入米線。
先生終於吃上熱騰騰的飲食,而且發現經此法汆燙的米線更加鮮香滑爽。從此,秀才娘子傾注巧思,精選不同配料,創新出許多變化。
先生一路高中,得了舉人,又入京點了進士,宦海沉浮,罷官回鄉。怎奈,十年生死兩茫茫,卻已與娘子在奈何橋邊陰陽兩隔。
這日,先生來到建水城外鎖龍橋邊寶興樓,看到一碗碗米線,不禁思念起娘子。於是教授廚師,用娘子當年的製法,氽出一碗鮮香四溢的米線,
旁人看着有趣,照樣試了,大讚鮮美。問是什麼吃法?
先生說,我在橋這邊,她在橋那邊,人過橋,米線也過橋,我吃的是過橋米線。
歲月更迭,傳說故事衍化出許多版本,它們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各有所趣。
在一碗米線里做出大塊文章,是雲南人的一種生活智慧。當一個雲南人對你說:來甩碗米線。別猶豫,這是他們最實在、最真摯的邀約。
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中國食安/頭條號
監 制:華成明
主 編:劉科林
新聞熱線:1366870040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新聞、視頻資訊請關注@中國食安/頭條號、百家號、西瓜視頻、火山視頻、抖音、優酷、騰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