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園別裁——東西明軒 」
▼緣起
首先是因為博物館購入了一套明式傢具,時任大都會博物館董事、阿斯特基金會負責人的文森.阿斯特夫人提出在博物館內製造一座中國庭院來放置這套傢具。用中國園林給中國古典傢具一個陳列空間,這可能也與阿斯特夫人童年在北京度過有關,她有關於中國園林的情結。
無可否認,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
當時博物館方邀請著名美籍華裔舞台藝術家李明覺設計,方案沒能讓博物館方滿意。原因不得而知,卻造就後續「古典園林出口海外」這段佳話。
在確定以中國庭院陳列明式傢具的方向後,1977年秋,時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普林頓大學考古系主任的方聞隨美國「中國古代繪畫考察團」訪華,考察了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古建築,最後來到蘇州。在此,方聞與陳從周會面,一同參觀蘇州園林,並在此行程中達成共識——網師園的殿春簃小院是襯托明代傢具的最佳背景。
方聞對陳從周說:「我在紐約收集了許多中國明代傢具,一直想把它們陳列出來,但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陳從周聽罷不假思索地說:「明代傢具當然要放在明代建築裏面呀。」 方聞聞言如夢初醒,連忙對陳從周教授說:「先生所言極是,明代傢具應該擺在明代建築里,可是我在美國,上哪兒去找明代建築呢?」 陳從周哈哈大笑道:「這個容易,我給你找個現成的,蘇州網師園裡的殿春簃就很合適,你把它移築到美`國,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 陳從周推薦網師園殿春簃有其必然原因:
一是陳從周對網師園的特殊情結。陳從周的老師,畫家張大千,曾寓居網師園。殿春簃原為張大千及其兄張善孖的畫室「大風堂」。
PS: 張氏兄弟在網師園寓居期間,養了一隻幼虎「虎兒」。殿春簃小院牆角還留有「虎兒」的墓銘——「先仲兄所豢虎兒之墓」,是1982年,張大千特意從台北寄回大陸的。
△張氏兄弟和虎兒
△殿春簃前張善孖在與虎兒逗玩
△網師園殿春簃,現存「虎冢」碑
二是網師園是公認的小園極則,「少而精,以少取勝」。
△網師園全景圖
1978年春,方聞返美後,以大都會博物館的名義致信時任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請求幫助建園。
「經過國務院批准,我國將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仿蘇州網師園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國庭院。」
△左:王冶秋(1909-1987),接替鄭振鐸成為國家文物局第二任局長,1976至1979年在任。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平面示意圖,明軒(The Astor Court)位於博物館二層北翼的東亞藝術館的中心。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鳥瞰
「東西明軒」
前文我們了解,明軒是以網師園殿春簃小院為藍本而建,目的是為了陳設大都會博物館的明式傢具。中國古典園林「出口」海外,引發世界對東方文化及古典園林的關注。同時也帶火了香山幫。而作為高度「標準化」產品的明軒,大家對於圖紙設計的關注度相對要少一些。除了主持設計的陳從周老師,其餘團隊成員,相對鮮為人知。
△左:2014年接受採訪的張慰人先生(73歲),當時作為技術人員參與明軒全過程(後為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正在翻看明軒畫冊;右:做明軒項目時的張慰人先生(39歲)。
我們知道,中國古建有一套邏輯嚴謹的設計、施工體系。
兩本巨著,《營造法式》與《營造法原》。
《營造法式》記載宋代建築的制度、做法、用工、圖樣等,對研究中國建築、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遠的意義。
《營造法原》則偏重於江南民間的傳統建築——民居、宅第、園林和建築小品統一的營建架構和技術措施。
因此,往往陷入這樣的誤區與偏見——認為中國古建是一成不變的,隨形就境的古典園林,則誕生了諸如「半亭」、「折廊」等富於變化的園建形制……想當然的以為明軒的圖紙設計難度不大——畢竟有殿春簃小院的珠玉在前。差異只在掇山與花木。
考證團隊成員,依舊震驚:一邊是蘇州城建局組建的項目團隊(來自蘇州園林處的張慰人、陳從周的學生鄒宮伍、來自蘇州城建局的王祖欣)。一邊是潘谷西教授帶領當時南京工學院有一批專門研究蘇州園林的老師參加設計。
據潘谷西教授口述:
記得當時參加的有杜順寶、樂衛忠、葉菊華和劉敘傑,就我們五個人過去的,在網師園殿春簃這個院子設計的,畫的圖紙大概有平、立、剖五張圖,1號墨線圖紙,我畫的是院子的一組剖面圖和方案透視圖,他們幾個人分別畫的是平面、立面和剖面圖。平面圖畫的很細,鋪地、水池、假山都畫出來了。我留過一套圖,可惜現在找不到了,倒是葉菊華還保存了一套,從圖簽上看,這套圖完成於1978年10月5日……
張慰人非常喜歡南京工學院團隊的設計,看到精美的圖紙連連稱讚。他也在採訪中也表示:
他們的圖比我們畫的圖要漂亮。他們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蘇州古典園林》,有非常好的基礎。而我們是匆匆忙忙,烏合之眾。
△蘇州園林處版的明軒平面圖。兩版圖紙,以殿春簃為模板,基本布局相似,細節略有差異。蘇州園林處版,曲廊布置比較中正,與建築銜接以90°平接的方式處理。圖紙相對簡單,精美度不及南京工學院。
△明軒,平面圖。潘谷西版。曲廊尺度更纖巧。平面布置形態更具備動勢。尤其曲廊與建築交接位置,刻意折出一個小天井,經典蘇式民居的做法。
△明軒,透視圖。潘谷西版
△明軒,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實景透視
兩個團隊,兩套圖紙(既相似,又略有差異)。總體而言,蘇州園林處版的圖紙構築物,尤其是曲廊布局與形式更中正,南京工學院的曲廊要纖巧一些,布局不完全對稱,有明顯的動勢。在與主體建築銜接的位置特意做出一個折角,留一角天井,是經典蘇式民居的做法。蘇州園林處版的拙樸,南京工學院版的纖巧,圖面也要精美許多……報到建設部後,南京工學院的那套圖在「假山太高,樓板無法承載」的問題上而落選。
所以,看似簡單的複製項目,在高度標準化的古典營造體系下,依舊需要結合現場條件做細化與深化調整。仿製,是在現場條件下,有選擇地優化與改造。創新可貴,帶創新性質的複製同樣可貴。
設計圖紙與模型確認之後,中國駐美聯絡處文化參贊謝啟美代表中方與大都會博物館簽下了建造合同。合同規定,明軒需要做兩套,先在蘇州東園做一套實際大小的模型,待美方確認後再做第二套運往美國。
明軒的「出口」,不止是商務合作,更是外交事件。也正是這樣嚴謹的工作方式,在東園留下一座一模一樣的明軒。
· 東張:東園明軒
△東園明軒透視。因為考慮未來博物館樓板荷載的問題,掇山做了簡化。
△東園明軒冷泉亭:因為荷載原因,綠植方式在保留原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做簡化。四十年時光,喬木已然亭亭如蓋。
△東園明軒冷泉亭:花木在保留原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簡化。一楓樹,一矮松,幾叢芭蕉,足夠。花木茂盛的明軒,已然一座歷經百年的老園子。
△東園明軒一角,以簡化的掇山致敬殿春簃小院泉眼。
△東園明軒,曲廊布置沿用蘇州園林處比較中正的布局,此處與建築交接位置為平接。
△東園明軒,曲廊。雲步石使用頻次不高,幾乎被沿階草沒了……
△東園明軒,曲廊。取其一段,如同折子戲,片段式的園林印象
△東園明軒內部,簡潔而不簡陋的傢具陳設。
2019年秋,姑蘇遊歷,去了怡園、耦園,順便尋訪這座久聞其名的東園明軒。東園很大,一路尋來,需得細細問過保安大叔,方才覓到這座「明軒實樣」。
用今天的眼光看,1:1打樣的樣板庭院依舊是大手筆。在我從業經歷中,亦只有萬科良渚文化村的郡西別墅,當時建築打樣了1/4的立面,景觀打樣了1:1的亭子與水景幕牆……更何況在四十多年前的蘇州。
△「明軒實樣」牌匾
明軒實樣,不只是在對外輸出一座中國園子,亦是在經歷文革之後,重新審視那些曾被批判為「四舊」的古典營造理論。所幸還有香山幫,以及那些學者、技師們,從網師園的一磚一瓦,以理論典籍結合現場實踐,去還原,去復興……
所以,坊間依舊流傳關於兩版圖紙的公案,明軒實樣展現了蘇州園林處版圖紙的中正與拙樸。如果不是受限於荷載,我更期待南京工學院版圖紙的實樣展現,折廊是否更具動勢?一如我游網師園「樵風徑」的驚艷——微微起拱的路面,融合了碎石花界與青磚鋪地兩種材質——可以把高差、材料質感結合身體姿態,來強化園林中的山水感。城市山林,是眼前有景,更是身體感知。
神遊,四十多年前那一版紙上園林。折廊纖巧,循山勢,拾級而上……有多少故事陸續上演?
· 西望: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實景透視。受限於荷載、採光等條件,此明軒的植物造景設計以灌木、地被及芭蕉等淺根系植物為主。點到為止。從造景效果而言,難免偏於薄弱。更接近溫室盆景的效果。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半亭。亭子中央,與原版冷泉亭一樣,放置了一座石峰。個人一直不太贊同此做法,亭,不再是停,而流於對景。在我看來,冷泉亭最可愛,是在張氏兄弟寓居期間,在亭中作畫、休憩,是園林生活正確的打開方式……
△半亭,點到為止的綠化造景。
△掇山與植物造景。受制現場荷載、採光等條件,此處掇山稍顯散亂。尤其在經歷四十餘年的時光之後,對照東園明軒,後者體現了旺盛的生命力,草木花蕪。
△博物館明軒的日常打開方式:庭院是展廳,也是展品,更是用以承載訪客活動的空間。參觀人群在庭院中間席地而坐,休憩、或是飲食,如同他們在草地、森林野餐一般。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目前依舊停留在神遊階段。加之這兩年爆發的全球疫情,西望明軒之行,似乎也變得遙遙無期了。
我曾期待這次旅行,在對照東園明軒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後。相同的構件組裝成一模一樣的兩組園建,以及花木、掇山不可預料的機變……身游vs神遊。如果不是上空的玻璃頂棚,如果不是三三兩兩各種膚色的訪客,幾乎迷失在東西明軒的時空里。
我依舊為阿斯特夫人當年靈光一現的念頭叫絕,這座庭院,是陳列空間,也是展品本身……神秘而古老的東方文化,令人傾倒的,不止是那一套明式傢具,亦有花木、掇山。瘦、漏、皺、透的太湖石,在西方人眼裡,更接近天然的雕塑藝術品。這些,都為東方古典營造文化的持續輸出奠定了基礎……
談談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圖文資料中,幾處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1. 盆景式的庭院展示空間與行望居游的審美標準
古典園林發展歷程中,掇山經歷了「有若自然」絕對地模仿自然,到「拳石當山」寫意的小山小園,再到「觀山一麓」利用透視關係,控制性觀看與遊覽的自然主義……郭熙論山水畫,亦為掇山定下行望居游的審美標準。
所以,紙上明軒,讓我心動的一直是南京工學院,潘谷西先生的設計:曲廊不絕對對稱,在庭院洞門去往明軒主體建築間,有了依山而上的動勢。取網師園「樵風徑」去往「月到風來亭」這段意匠——起伏路面。廊與牆面之間留出的天井空間——似曾熟悉,是這十餘載網師尋夢。
△網師園樵風徑,路面起伏——以高差處理、材料質感結合身體姿態,來強化園林中的山水意境。
△網師園,從樵風徑去往月到風來亭:路面隨湖石駁岸起伏。平段為青磚人字立鋪,起伏段則延續駁岸平台的石板路面。隨路面高差,配合上山、下山的身體姿態,加以材料質感,強調山意。
△潘谷西版明軒透視圖:曲廊連接明軒主體建築處路面的起伏變化。
半亭邊的假山,嚴格意義上講,潘版圖紙更符合行望居游的審美標準。奈何現場限制!若說遺憾,不若說是現場限制條件對設計意圖落地的影響,這個經驗,在如今的項目營造中依舊適用。
所以,蘇州園林處版圖紙,更接近現場營造的實際情況——「三分設計七分營造」,圖面未體現的花木與掇山,在1:1實樣推敲中確定了基本方向。而在最終落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機變,使得兩者既相似又有所區別。
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呼應西方文化「向死而生」的價值追求——信徒們對死後靈魂永恆的不變期待,故它是恆定的。博物館本身也是舶來品,展品被陳列在玻璃櫃里,以崇敬的姿態,致敬故去的歲月。它是盆景化的園林,「移天縮地」,凝固了一段時光……
我感慨花木數十年幾不可察的變化,卻意外發現庭院中席地而坐的人群,憩息、或是飲食,如同在森林、草地野餐一般……當庭而坐的休憩場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西方文明角度下的行望居游——信徒們終其一生對於理想樂園的緬懷與致敬!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當庭而坐的休憩場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西方文明角度下的行望居游——信徒們終其一生對於理想樂園的緬懷與致敬。
而在東方,人們或卧於松下、石上、林間……一如《聽琴圖》中的經典場景,是以自然為友的價值觀呈現。
△徽宗《聽琴圖》
2. 庭園之外,借景有因——空間屬性差異下的營造邏輯
東西明軒,受體量所限,居游不足,在空間屬性差異下,呈現不同的營造邏輯:
大都會博物館明軒,類似舞台的造景方式——洗鍊的構景元素,場景化的空間。此時,庭園不再是古典園林生活邀三五好友的小眾行為,更是面向普羅大眾的藝術展覽窗口。博物館為吸引觀眾舉辦各類活動。訪客走進博物館,邂逅藝術,體味藝術品的最真實存在,從而獲得個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
「或許,我們應該理解,博物館展示的是藝術,而不是藝術品……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博物館的答案」。
△大都會博物館明軒:洞門。洗鍊的園林構景元素。
在搜集圖文資料時,無意間邂逅這場名為「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主題展。我讚歎西方時尚對中國元素的解構、重構,創造獨特新奇的藝術趣味。更驚艷古樸的東方庭園,混搭多媒體影像與燈光,結合展品,呈現時空交錯的夢幻效果……
高度關注背後是褒貶不一的評價,卻也給庭園更多的造景可能……
△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主題展海報。展品包括150多件出自頂級設計師之手的、具有中國風特色的服裝作品。由王家衛擔任藝術總監。
△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主題展。庭院中,花木與中國風服飾相得益彰。除了面向小眾的宴飲、休憩,庭園亦可成為承擔主題展覽的展廳空間。衝突與協調,都是兩種文明交融的必然結果。
△展廳內部:大屏幕滾動播放《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花樣年華》等影片片斷……光影、色調,營造光怪陸離的空間氛圍。
東園明軒則相對沉寂……
完成1:1實樣模型後,這座庭園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見證。內向型的布局,本無景緻可借,經四十餘載時光,自成一套邏輯自明的觀景體系——草木蔥蘢、生意盎然,迥異於紐約明軒的精緻與恆久不變。
嘉木當庭,歲月榮枯。對照兩處明軒,童寯先生「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的觀點猶在耳畔,古典建築誠然美,我終是偏好東園明軒野生蔓蕪的生機。那個下午,我佇立良久,直至閉園……天光雲影,皆入畫。
園林,本質是營造值得浪費的時光……
四時轉換,身不能至的遺憾,在神遊「秋景」之後,慢慢淡去……霜染葉紅,具體而微的感受,是東園明軒獨有,時光的魅力。
△東園明軒,秋景。霜染葉紅。
來源:景觀派
作者:窈慕顏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