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日也成為我們的國慶日。
不過,國慶日的確立並不是10月1日那天就確定的,而是經過了好幾種方案的討論,直到兩個月後,也就是1949年12月2日,才最終確定了10月1日作為國慶日。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將國號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了首都、代國歌、國旗及公元紀年,並選舉出了新中國各級政府的領導人,不過,當時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慶日」的概念。
是誰提出將10月1日定為新中國的國慶日的呢?就是馬敘倫,新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長。
當時有一種說法,認為新中國可以繼續使用民國的國慶日,也就是10月10日,但遭到了馬敘倫的反對。
馬敘倫認為,新中國既然成立了,為什麼還要用民國的國慶日?應該廢除民國的國慶日,將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10月1日定為新中國的國慶日。
不過,馬敘倫當時並不是把10月1日當成唯一的國慶日候選日期,還有9月21日和9月30日兩個方案。
選9月21日,是因為這一天召開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了國號、國旗、國徽、代國歌等等意義重大的標誌,還選舉出了各級政府的領導人,因此,很多人都贊成把這一天作為新中國的國慶日。
選9月30日,則是因為在這一天,全國政協通過了對新中國成立各項工作的審議,也被一些人認為標誌着新中國的成立。
最後,馬敘倫建議把10月1日作為國慶日,因為這一天的開國大典盛況空前,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一天中國舉行了開國大典,具有非常強烈的標誌性意義。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馬敘倫因為生病沒有參加,但是,他把自己的建議案交給了魯迅的夫人許廣平,請她帶到會議上討論。
這個建議案的名字很長,叫《請政府明定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10月10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很多參會代表都贊同馬敘倫的建議案,毛主席也說:「這個建議案很好,應該做一個提議,向人民政府提議,由人民政府決定。」
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全國人民的奮鬥已經獲得了成功,舊中國已經死亡,新中國已經誕生,應該有新的國慶日。」
將近兩個月後,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聲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一九五零年起,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的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12月23日,政務院還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在每年的10月1日、2日放假兩天,以紀念新中國的成立。
所以,1950年10月1日,就成為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慶節」。
1950年9月9日,新中國即將迎來第一個國慶節,人民政府和各屆代表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籌備會,會議的主題是確定在10月1日這天的各項活動,包括在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典禮和慶祝活動。
因為是第一個國慶節,各部門都非常重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翻修,華表也挪了地方,玉帶河北岸的兩側、紅牆前的兩邊等地方,都修建了非常大的看台,可容納6000多人。
到了國慶節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出席政協為新中國成立一周年舉行的慶祝大會,發表了《為鞏固和發展人民的勝利而奮鬥》,為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獻上了豐厚的賀禮。
1950年10月1日這天,全國各地都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