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三...二...一...發射!」
伴隨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聲口令,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帶着神舟十四號飛船在轟鳴聲緩緩升空。
歷經577秒的飛行,神舟十四號飛船與運載火箭完成了分離,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這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十三次任務成功,也昭示着我國的空間站建設將「更上一層樓」---------建設太空實驗室。
可美國卻與我國相反,如今的NASA連登陸空間站都要向俄羅斯求助,這讓人不禁感覺到幾分魔幻。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而這一切的原因還要從「空間站」本身說起。
空間站的建設:搭積木的過程
空間站的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即蘇聯在1971年發射的「禮炮1號」空間站。
「禮炮1號」空間站總長約12米,最大直徑僅有4米,就是這樣的大小,卻已是軌道艙、生活艙和對接艙相加的總和,相較於今日的各類空間站,可謂是小巧可愛的「迷你站」。
不過,就是這個「小可愛」,在航天領域卻是跨時代的,蘇聯也在禮炮1號的基礎上,相繼研發並發射禮炮2號到7號的二代空間站,讓蘇聯一躍成為當時航天科研的「排頭兵」。
與蘇聯針鋒相對的美國,將這種行為視為爭霸的一部分,投入重金研究太空空間站,並在1973年時,完成了「太空實驗室」號空間站的發射。
美國的這一舉動,也將「太空冷戰」推上了新的高峰,蘇聯為了取得這一戰區的勝利,加大了對太空空間站的研究力度,所獲得成果也是傲人的,如三代太空站「和平號」的發射、「量子1號」天文物理艙的接軌、「量子2號」服務艙的接軌等等。
蘇聯對於太空站的建設,就彷彿搭積木一樣,是一點一點地對太空站進行完善。
雖然這聽着有些玩笑,可蘇聯對於空間站的搭建,卻讓美國頓感「望塵莫及」,美當局對於趕超蘇聯開始抱有悲觀態度,空間站的研究也因此陷入了困局。
然而,航天空間站的研究畢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在如此無窮無盡的研究投入下,蘇聯也是實在難以支撐。
最終,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蘇聯也如積木倒塌一般,走向了解體。
作為蘇聯繼任者的俄羅斯,對於如此龐大的科研項目顯得有些孤木難支,所以空間站的更新換代項目被迫停滯,整個太空站研究一度停擺。
不過,令俄羅斯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老對手美國在這件事上卻也同樣陷入了困境。
原來,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就恢復了對太空站的建設項目,可一連幾次的開會討論,都沒有能夠解決資金問題。
雖然克林頓力排眾議同意了項目落地,可「限制資金」的這一前提,卻讓美航天局十分為難,宛如巧婦的「無米之炊」。
在這種困境下,美俄兩國選擇了「抱團取暖」,即共同展開「阿爾法號」太空站的研究,具體分工就是「俄出技術,美出資金」的模式。
有了兩位「大哥」的帶頭,日本與歐洲諸國也紛紛加入到了該項項目中,由此使得「阿爾法號」成為了第一個國際性的太空站。
不過,美國面對登站卻犯了難,甚至發展到只能通過俄飛船進入阿爾法號,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美向俄買座位:難言之隱的無奈
向俄羅斯買「船票」這事,其實是美國的難言之隱。
在2011年以前,美國一直靠着穿梭機對進入太空站的宇航員進行運輸,可隨着挑戰者號穿梭機的「出事」,美當局開始對穿梭機的可靠性起了懷疑。
須知培養一名航天員的價格是十分高昂的,而製造一架穿梭機那更是天價,這意味着穿梭機一旦出事,美就要面臨「割肉之痛」。
在這樣的情況下,NASA每次使用穿梭機載人都可謂提心弔膽,最終隨着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的降落,美國穿梭機載人史也隨之「降落」了----停止穿梭機載人。
可停飛了載人穿梭機,美當局就面臨著「無船可坐」的局面,無奈的美國只得找到俄羅斯。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載人技術十分成熟,不易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
不過,俄羅斯面對低頭的美國,又怎會輕輕放過呢。
俄當局直接開出一票九千萬美元的價碼,美國對此氣得直咬牙,可奈何載人技術確實不成熟,如果穿梭機再出事故,屆時就是十個「九千萬」也難以應付。
所以美國應下了這一價格,而且這一買,就連年買下了近70張,為俄羅斯航天局創收近四十億美元。
然而,錢對於美國還只是小事,關鍵的問題在於受制於俄後,美在國際交鋒中只能一味退讓,這讓美國政府倍感委屈,可研究載人技術的資金實在緊張,難以取得突破。
於是,NASA當即開啟了對商業航天載人的支持,企圖通過商業形式完成對載人技術的研發,這其中便以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最為突出。
SpaceX也不負「美望」,在巨量資金的扶持下,研究出了載人版「龍」飛船,並成功搭載2名NASA宇航員抵達國際空間站,完成了美國2011年後載人的「零突破」。
不過,馬斯克畢竟是一名商人,為美政府打工實在利潤微薄,甚至達到「零」利潤的地步,所以SpaceX公司當即宣布準備停產「龍」飛船。
這一消息直接將美當局從天堂拉入了地獄,面對SpaceX的天價條件,美國寧願再回去購買俄船票。
這也就引發出了「美國制裁俄羅斯,但NASA太空站除外」的奇景,說到底不過是美國的安全無奈,以及這個國際空間站引出的「禍事」罷了。
寫在最後(總結)
然而,阿爾法號的國際性也是有所選擇的,比如中國便是被排除在「國際」之外的國家。
美當局通過一項「沃爾夫條款」,完成了對我國航天的全面封鎖,不僅航天技術與材料難以研發,就連太空站的研究也禁止中國參與。
美國的做法讓我國深知「自強」的重要性,有了這種奮發圖強的決心,加之航天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國最終在2011年發射了屬於自己的太空站-------天宮號。
之後,我國效仿蘇聯搭積木的模式,先後為天宮號搭起核心艙「天和」、1號實驗艙「問天」、2號實驗艙「夢天」等等。
在這樣的發展下,天宮號已經逐步具備了與阿爾法號「分庭抗禮」的實力。
如今神舟十四號肩負着「太空實驗室」的構建任務升空,如果該項目能夠順利完成,天宮或將完成對「國際太空站」的反超。
聽着這宛如龍鳴般的火箭轟鳴聲,世人終會明白:那條盤踞東方的巨龍正一點點蘇醒了。
參考資料:
《NASA:國際空間站合作不受制裁影響,美俄太空合作將繼續》----------《瀟湘晨報》
《中國空間站建設歷程》----------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陳濤
《讀懂你的澎湃!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這次有哪些不一樣?》----------------《浙江日報》
作者:雅辰 審核:小羊 校稿編輯: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