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的時候,自主意識是最強的時候,家裡每個人的工作,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奶奶做飯,媽媽喂我吃飯,爺爺帶我玩,而且開始瘋狂的愛上了《小豬佩奇》,每次看電視的時候都會進入一種痴迷的狀態。
剛開始,我們都是和她說,一定遠遠的,看完一集就要去玩玩具哦,剛開始孩子答應得好好的,但是真的要遵守規矩的時候,家裡必然要上演一場大戲。
她哭得撕心裂肺,我聽得腦殼直疼,孩子爸爸在旁邊說,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她肯定不是故意的,她只是覺得自己還沒看夠啊,怎麼能讓她停止看《小豬佩奇》呢?
看了英國辣媽安瀟的《順應孩子的天性》後,內心滿是欣喜,這本書才是我一直都在尋找的低齡兒童養育指南。很少有作者能像安瀟一樣把自己養育孩子中細節寫給讀者,從現象中剖析本質,讓媽媽們從科學的角度更加準確養育我們的孩子。
孩子哭鬧不止?可能她想要控制着自己
有一天晚上,小陳女士洗完澡之後一起進行繪本時間,在9點鐘左右準時讓小愛同學播放了她最喜歡的《晚安、小雞球球》,在平時,她聽着這個音頻就會慢慢進入夢鄉,但是這一次,她就是不肯睡覺,明明已經困得要命了。
不睡覺就不睡覺吧,我開着的小夜燈讓她在房間裏面玩,突然,她大聲地哭了起來,一定要我和她到外面找小雞球球和月亮。
我抱着她來到陽台看月亮,我以為她哭完就好了,誰知道,她卻越哭越大聲,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 連給奶瓶都給她扔了,我只能抱着她在房間里、走廊里、陽台里來回踱步。
慢慢地,她閉上了眼睛,我剛坐下來,她又開始了乾嚎,我問小陳女士,我們睡覺可以嗎?小陳女士看着我搖搖頭又點點頭,然後說,媽媽,我困。
她是困過頭了所以失眠,還是因為想和我才這樣執着,我已經不想知道。但是我一直記得,我背着她一起挪到了凌晨5點,然後兩個人抱着一起倒在沙發上,老公說,抱在一起的兩人看起來真的很好看。
在《順應孩子天性》這本書里,作者也曾遇到女兒突然暴走的情況,明明快要睡着的小姑娘突然爬了起來,和媽媽說,我不想做女生,媽媽無奈地看着女兒又哭又鬧,然後抱着一塊餅乾入睡了。在梳理,女兒大聲哭泣是因為她的頭髮掃到了臉上,癢得她睡不着覺了,她發現自己大聲哭泣之後,拼了命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孩子那麼小也想要控制自己的脾氣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人能認識到這一點呢?如果我們給孩子多一點耐心,我們的孩子會不會沒有那麼鬧騰?
尊重孩子的性格特質
小陳女士是一個天生活潑的小姑娘,小時候帶她出去玩,她都會咿咿呀呀地和周圍鄰居打招呼,甚至在幾個月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周圍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卻是非常安靜的。其他媽媽看着我的孩子都會羨慕地說,你家孩子這樣真好。
但是內向的孩子真的有那麼不堪么?安瀟以自己的小女兒為藍本,告訴讀者,當我們真的遇到內向的孩子時需要做什麼?
第一、接收孩子內向的事實,畢竟這很有可能是你基因的影響。
很多成年都沒有辦法接受孩子內向的性格源於自己的基因,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樂觀的,是開朗的,他們怎麼會內向呢?但是當他們沉下心來,肯定能發現,孩子的性格肯定和他們小時候非常像,家長現在變得如此健談,不過是因為,我們為了適應社會變得不那麼想以前的我們了。
第二、不要輕易給你的孩子貼標籤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膽子很小,見到人都會害怕,朋友總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地嫌棄孩子:你說你,怎麼那麼內向,和其他人打個招呼也害怕,每次出去玩都是躲在爸媽背後,你就不能大大方方地走出來么?
他以為說多幾句,孩子就會能變得大方一點,但是這樣標籤,反倒讓孩子陷入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養育孩子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希望我們能安靜下來,享受養育孩子的樂趣。我們能成為一家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