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龍翔山旅遊區位於太行山南麓,總面積 33.46 平方公里。這裡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商代末期屬寧邑,西周時屬雍國。《修武縣誌》載:「雍,周文王之子封地。」;《水經注•清水篇》卷九載:「長明溝東經雍城南,寒泉水注之。」說的就是這個雍。 春秋以後長期屬修武縣,只有短時歸山陽縣,現隸屬焦作市中站區。
龍翔山由東大河谷、煙交河谷、沙河河谷等五穀和玉女峰、葫蘆峰、大寨峰等六峰組成的山系,最高峰海拔高度 941 米。
來到景區大門首先是一座古城牆充滿着年代感,隨後駕車沿着崎嶇的山路來到景區,路雖然不太好走,但沿途的風景還是比較迷人的。在城市裡呆久了,看到這些山這些樹,心情自然也就輕鬆愉快了很多,遠離城市的喧嘩,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嚮往,空氣中彷彿也瀰漫著青春和自由。
龍翔山風景區有明清一條街、葫蘆寺、蘆葦盪、蜂巢劇場、水上漂流、越野嬉戲谷、玻璃弔橋等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於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我們開始了葫蘆寺的徒步之行。。。
這裡綠色植被茂盛
葫蘆寺下方的高山蘆葦盪。非常的壯觀,空氣也非常的好,不愧是天然氧吧,鬱鬱蔥蔥的。
龍翔山由於地處太行山脈與豫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海拔高度在350-941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地質上因深受山西板塊和華北板塊相互擠壓和扭動的影響,區內山勢雄偉、群峰崢嶸、絕壁林立、溝壑縱橫。主要包括凸峰、峽谷、崖牆、溶洞、瀑布、 湧泉等微地貌景觀。
景區內的一個古老的村莊---淹井河村。這裡古迹眾多,人文景觀密集,有開鑿於隋初的「佛岩之銘」及建於當時的興龍寺,有和「趙匡胤下燕京」傳說相關淹井河古井等。
「佛岩之銘」摩崖石刻在淹井河村下方的峽谷東頭一塊陡峭的山崖下,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鑿刻着規規整整的漢字,銘文有800多字,落款為隋開皇四年(584年)。
因年代久遠,字多漫漶難認,但從殘留的銘文中可以知道,佛岩寺上方的山峰為仙岩山,石佛因此而得名。此處位置險要,風景奇絕,由 「王君飛劍之所」一句。可推斷,在隋代以前,曾有君王在此活動過。銘文中顯示:「有禪師曇馥者,慧識若空,明通真假」。據史料記載,曇馥是凈影寺慧遠法師的高徒,傳說此寺就是曇馥修建的,是凈影寺的姊妹寺。
「佛岩之銘」的上方山壁上有一天然形成的石佛。
佛像比真人略大,呈坐姿,應是山壁上滲出的山泉長期溶蝕而成。遺憾的是,佛像已被人鑿毀,但依稀可辨當時佛身模樣,正是因為有了它,才有了 「佛岩之銘」。
村東不遠處過去有興龍寺,現在寺已無存,只留基址和一個托載石碑的巨大石龜。在淹井河老村中有一通鑲在房屋牆基上的「重修興龍寺碑記」殘碑,落款時間為「明萬曆四十年五月十三日」,即公元1612年陰曆五月十三日。相傳,後周時期,趙匡胤奉命到此剪滅山寇劉化後,還去村東的興龍寺遊玩。
峽谷里有一口古井,位於村西的河谷中,井水清澈見底。千百年來流水不斷,滋養着附近的村民。每當夏季水大,井就會被淹。淹井河在清代以前被稱為興龍河。村民說,這也是淹井河的由來。
在這個村莊還有一處景點,是壁畫洞。壁畫洞在淹井河老村後山上,雖然所繪圖形及內容已難辨認,但色彩仍然絢麗燦爛。壁畫洞為天然山洞,洞高3米有餘,長10餘米,壁畫繪製年月無人知道。
景區里生態完好,旅遊區內擁有各種動物240餘種,分佈較多的野生動物有草兔、狍子、刺蝟、狐狸、黃鼬、松鼠、石雞、岩鴿、黃葦鳽、雕、鴞、啄木鳥、杜鵑鳥,太行獼猴等,實在是一個緊鄰鬧市的世外樂園。
在這裡可以真切的感受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的畫面。
景區植被良好,擁有的主要樹種有側柏、油松、栓皮櫟、刺槐、黃連木、鵝耳櫪、欒樹、五角楓、白榆、臭椿、泡桐、毛白楊、山皂角、荊條、黃櫨、連翹、紫穗槐、莢迷、小葉鼠李等,因此世紀色彩不同,尤其是秋季紅葉滿山,格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