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大灣區需更多國際化人才|新京智庫

2022年10月09日10:19:13 熱門 1251
專訪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大灣區需更多國際化人才|新京智庫 - 天天要聞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圖/新京報 許驍 製圖

近來,澳門科技大學(下稱「澳科大」)這所高校頻繁進入大眾視野。

近日,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對2020年11月「天問一號」奔火途中遇到的一個太陽高能粒子事件進行了詳細報道。這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自發射升空後的首個科學成果。

作為中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緊跟國家月球與行星探測步伐,積極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在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工作。

「原本2021年發射的『澳科一號』衛星計劃於今年12月發射升空」,澳科大校長李行偉告訴新京智庫。該衛星將用於觀測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場異常區磁場變化的精細特徵,實現地磁場中近期變化預報,獲取的輻射帶高能電子寬能帶能譜分佈等信息。當然,這顆衛星是由澳科大聯合中國內地與國外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研發的成果。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發佈。今年是《綱要》提出的第一個成果展示年。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粵港澳三地的高校是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京智庫為此推出「粵港澳知名高校校長訪談」系列報道。澳科大作為粵港澳高校一員是如何參與其中的?新京智庫就此專訪了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教授。

李行偉是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是IAHR歷史上首位中國籍主席,環境水力學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曾先後在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擔任過副校長職務。2021年1月,李行偉出任澳科大第四任校長。李行偉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

作為建校於2000年的一所年輕大學,澳科大也是有着突出的影響力和地位。澳科大如今已成為澳門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大學,也是海峽兩岸暨港澳20強大學,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位居第32、世界年輕大學排名第38位(2020)及32位(2021)。

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

新京智庫:印發三年多的《綱要》,你覺得對澳門、澳科大產生了哪些影響?

李行偉:對澳門,我感覺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澳門邁向經濟多元化是很好的推動力,因為經濟適度多元化在澳門談了很久,但效果並不是太理想。

對澳科大來說,定位由原先的立足澳門改為立足大灣區。澳科大現在有很明確的發展目標,即「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澳科大策略規劃2021-2025也圍繞這個重心進行人才培養、科研發展的部署。澳科大可以說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大增加了與內地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院校、研究機構以及產業界的合作機會。

新京智庫:比如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

李行偉:很多。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對澳門大學和澳科大都提出了要求,即明確要高標準建設兩校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以「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隨後,各個領域都出現一些聯盟,比如粵港澳中藥聯盟、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AI)聯盟和粵港澳知識產權法律聯盟等。大家開始走在一起,這個很重要。以前不是說沒有,只是有形或無形中制度上有很多障礙,現在不一樣了,這些障礙被打破了。

新京智庫:就是說,《方案》對澳科大的影響更為直接?

李行偉:《方案》相當於把澳科大的定位提高了一個層次,這既是給了澳科大一個新的使命,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所以,澳科大開展了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加深及推進珠澳合作。比如,與珠海市人民醫院合作共建澳科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作為教學醫院;進一步加強雙方科研合作,近期澳科大醫學院助理教授韓守裕及澳科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陸驪工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接種BioNTechm RNA疫苗作為加強劑的人群會產生更多針對奧密克戎的中和抗體。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旗下的《信號傳導與靶向治療》。

其次,拓展與企業的合作,包括在自動化駕駛、機械人、無人船、仿真技術等前沿技術開展更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中「下一代互聯網國際研究院」李大剛助理教授的「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通信與網絡應用示範」項目,澳門系統工程研究所韓子天副教授的「口咽拭子核酸採樣機械人」項目。

再次,重組了信息科技、納米技術與材料科學、系統與控制、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院所,整合資源,設立了創新工程學院,致力培養新時代的跨學科工程師。

最後,在產業鏈方面,澳科大與盈科瑞、復星醫藥奇安信等企業開展了產業合作,不斷拓寬澳科大的產業圈。服務鏈方面,澳科大在橫琴新增超過20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引進了18個創新科研平台,服務了近20家企業。

新京智庫:澳門大學整體搬遷到橫琴了,澳科大有無在橫琴建校區計劃?

李行偉:澳科大近年來都有在珠海和中山對辦學進行可行性研究。我們有計劃在這兩個城市籌辦校區。橫琴的話我們目前還是以珠海澳科大研究院為主。當然,如果橫琴還有機會,辦學能力也夠,我們也會考慮。教育也是一個產業,中國的發展還是需要更好的高等教育來培養更多人才。

專訪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大灣區需更多國際化人才|新京智庫 - 天天要聞

澳門科技大學。圖/受訪者供圖

培養能留在本地發展的人才

新京智庫:澳科大在融入大灣區發展中已經在人才輸送和培養中邁出了步子,在科研合作方面是否已有相關規劃落地,或者着手落地的規劃?今年3月27日成立的創新工程學院的是否算是科研合作的一個計劃?接下來還有哪些方面的舉措?

李行偉:高校最重要的使命還是培養人才。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需要培養能留在本地發展的人才。雖然我們也通過向外引進人才,但是這些在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他們天然的歸屬感以及對這個地區的了解程度,將是最適合作為打造大灣區及珠澳高水平發展的生力軍。我們需要讓他們在這片土地紮根發展,做出長遠的貢獻。比如,澳科大已經有一些畢業生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展了他們的職業和科研之路。

員工發展也非常重要。我曾在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有十多年時間作為副校長分管人事及研究發展事務。去年我到澳科大任職後,出台了幾項新的扶持措施,包括增加教學、研究獎勵,提供更多進修機會,推動教師學術公休假等。我們還推出了「鏡海學者計劃」,未來3-5年吸引100名優質人才。通過這些計劃,希望能在科研創新及國際化方面進一步提升,為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儲備人才庫。

大家都知道自主創新很重要,而這往往需要基於常年的基礎研究支持和積累。我們國家也是高度重視推動基礎研究和科學事業發展,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基礎研究往往被稱為「blue-sky research」(即沒有直接使用價值的基礎科研),與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投入和支持,訓練和培養足夠的優秀基礎科研人才開展長期的研究,很難取得原創性成果;並且,同時還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如今,廣東大量投資建設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這就是很好的舉措。香港的基礎研究做得比較好,但是應用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澳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基礎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果。比如,我們在中醫藥方面的研究;另外,我們成立創新工程學院,其中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希望能夠培養具有紮實基礎研究功底又具有應用研究能力的跨學科人才。

基礎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做支撐,澳門在這方面是遠遠不足的。去年,由澳科大申報的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作為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境外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澳科大在國家水利部支持下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共同成立「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展開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水利研究。接下來,澳科大將大力支持這兩個國家層面平台的建設,為基礎研究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

新京智庫: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澳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澳科大都設有中醫藥學院。你是否擔心同質化競爭?

李行偉:我們歡迎競爭的,而且我們一直都是競爭關係。其實,香港幾所大學(比如香港大學、浸會大學)這麼多年一直在中藥學科有所建樹,澳科大的中藥學科歷史比較長,因為澳門政府很早就提出要重點扶持中藥產業的發展。所以,澳科大主要教授現代化的中藥學,比如傳統中藥沒有相關的標準,我們教學生用現代方法去研究中藥。這味中藥是行還是不行?了解了機制以後才能科學地解決相關中藥開發、上市的問題。另外,我們也試圖在中西醫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這都需要雄厚的科研基礎,港澳高校有各自的優勢。我覺得這種你追我趕、相互學習、齊頭並進的良性競爭是非常需要的。

當然作為一所私立大學,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澳科大正視存在的局限,所以我們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找準定位以及自身的優勢,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也充分利用我們已有的國際網絡資源,做出澳科大的成績和貢獻。

借用現代科技用好大灣區水資源

新京智庫:廣東海岸線位居全國首位,海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3倍,在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這對澳科大的學科發展來說是否也有很大影響?

李行偉:對整個大灣區來講,海洋資源的開發確實很重要。澳門以前沒有海域,直到2015年12月,澳門才有了85平方公里的海域。香港一直都有。所以,澳門也需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為大灣區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大灣區的建設也將為澳門帶來更多機遇。

對大灣區而言,颱風等氣候災害防控非常必要,「智慧水利」可以通過AI與水動力模型相結合進行快速預測,通過圖像與數據分析進行有效預警,因而研究和發展「智慧水利」很有意義。比如,廣東的咸潮現象,這與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有關,旱季降水及河流流量減少,導致海水倒灌。「智慧水利」可以起到監測和預警作用。

面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各種自然災害的挑戰,人類目前更重要的還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減碳節能。生態水利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領域且應用十分廣泛。我們可以通過物聯網與水文學、水動力學等海洋科學相結合,基於海洋監測數據做工程建設規劃、環境評估、生態預警等。

由於野外監測站點往往不足,現有的監測數據量十分稀少,整個大灣區都如此。比如,香港計劃打造「明日大嶼」人工島,但可用於規劃的海洋數據相對缺乏,波浪的數據資料就比其他發達國家少很多。開展「智慧水利」研究,也有助於告訴我們,應該在哪裡布局監測點。這也是我前面提到建設澳門野外觀測站及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的價值所在。

身為IAHR主席,一直以來我都致力於推動生態水利學、AI與水等交叉學科研究,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今年6月中至7月初,我前往西班牙主持第39屆IAHR世界大會,其間拜訪了西班牙、葡萄牙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他們對於與澳門的合作非常感興趣。我認為澳門,包括澳科大在與這些國家的區域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大有可為,從而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專訪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大灣區需更多國際化人才|新京智庫 - 天天要聞

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圖/受訪者供圖

需要更多國際化人才搭建溝通「橋樑」

新京智庫:作為在澳門的香港人,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前存在哪些挑戰和難題?最主要的挑戰是什麼?

李行偉:對香港而言,需要對內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對《綱要》的深入解讀,應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香港的基礎科研與應用科研需要更流暢的銜接(結合),推動與內地更多高層次的合作與交流。

澳門高等教育在過去20年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如今澳門已有包括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10所高等及大專院校。但是澳門國際化程度比香港低,應與香港有更多合作,才可以更好地發揮澳門的「窗口」作用。

無論是香港提出過的,與深圳的「雙城三圈」,還是珠澳以及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制度創新、科技釋能、人才支撐、服務提升、社會融合、基建便利始終最為重要,也是最應該關注的。

但歸根到底,我認為還是需要人才,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引進國際化人才以及留住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

比如,出台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在適當的條件下,允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兩所高校的外籍教研人員自由流動,激發、釋放澳門及大灣區的科研創新能量。

新京智庫:最近有一種觀點說,今年以來的一個變化是,香港在國際金融領域輸給了新加坡。對此你怎麼看?

李行偉:老實說,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化、多元化的國家,比如印度裔很多,也有其獨特角色,這無需置疑。因為一些原因,短期來看,香港確實在一些領域輸給了新加坡,比如,有些大型企業的總部搬去了新加坡。

但是,從長遠來講,我感覺香港如果後期保持優勢,不走錯路,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香港的國際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因為我們國家還需要走出去。走出去是要讓世界理解中國,我們就需要一大批人——他們對發達國家熟悉,又對中國國情有很深的了解——才能做好架設溝通海內外的「橋樑」。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而且香港這幾十年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是,培養了成體系的幾所大學,一批本土的國際化人才。當然,現在還需要進一步引進非本土的國際化人才,怎麼吸引他們來香港,並留在香港?這是需要政府認真對待的問題。

新京智庫:是的,我們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的中後期階段,而這個階段的人力資本將發揮決定性作用。雖然粵港澳地區,尤其是廣東的人力資本優勢還是有的,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雙一流高校相比長三角、京津冀地區都少,城市戶籍人口比例低(進而影響常住人口享受的城市公共服務)。你認為這是否也給了港澳高校更多機會?粵港澳還能有什麼更好的協同機制以促進人才要素的流動,更好地發揮人才作用?

李行偉:如前面說的,人才是關鍵。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比如,歐洲在10年前做過一次調查,發現他們需要20萬名科技人才,德國、法國等國家紛紛出台各種吸引國際人才的政策;我們的人才培養與引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認為國際科研人才比較容易適應多元化、國際化的環境,而港澳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未來可以考慮採取新的人才引進模式,比如讓海外人才一部分時間待在澳門、一部分時間待在內地(如橫琴),幫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灣區,同時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國情。

港澳應發揮更大的國際化作用

新京智庫:從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而言,珠江以西(如中山、珠海和澳門等) 城市的實力相對較弱。即將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以及粵港澳大橋能否發揮改善這些城市現狀的橋樑作用?你認為該如何更好發揮這些橋樑作用?

李行偉:珠江以西地區起步比較晚,起點比較低,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我們澳科大的定位很清楚,服務於珠澳。這些大橋的建成通車自然會有利於西岸地區的發展,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後,從西岸(尤其是中山)到深圳會方便很多。我十多年前常常去廣州南沙,從香港坐船去,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到,現在有了高鐵就一個小時左右。更好更快的交通肯定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一地經濟發展的措施,但更為重要的還是配套措施和制度的完善,還是要解決好發展所遇到的深層次問題。

一個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加強珠江兩岸的溝通交流,比如人才培養的交流,通過學生、教師,以及與企業一起合作來實現溝通交流。這既促進雙邊的相互了解,也促進雙方思想的碰撞,從而有利於經濟發展。比如,澳科大現在就在做這些事,我們不僅與珠海市人民醫院合作,也與珠海的高新技術企業合作,發揮我們的優勢。我也希望能夠發揮我個人的國際網絡資源,帶進更多的國際資源、人脈到大灣區來,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來,為推動珠澳地區發展發揮澳科大,以及我個人應有的力量。

新京智庫:根據《綱要》的目標,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你認為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或有哪些建議?

李行偉:相比國際一流大灣區,比如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內地城市的國際化元素還相對低,香港和澳門在這方面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澳門具有400年東西文化交匯的歷史,長久以來發揮着「窗口」作用。在明朝時期,歐洲以及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都是通過澳門進入中國。我來了澳門之後,感覺澳門介於內地與香港之間,澳門高校很了解國情,對國家政策也能進行深入解讀,這對澳門高校積极參与大灣區發展,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很重要。

前面也談到,這次我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考察後發現,我對澳門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和交流有很大信心。在教育、科技產業化、國際化、幫助國家「走出去」方面,澳科大都可以積極地發揮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的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以來都發揮着國際化帶動作用。例如中醫藥的產業化、國際標準的制定,我們在國際上都發揮了引領的作用。在太空科學方面,我們的重點實驗室作為一個橋樑,通過高層次的學術交流,讓世界比較好的了解中國在航天科學方面的發展及貢獻。相信日後我們可以拓展更多合作。

另外,我認為不能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語言。大灣區有條件配合及推動國家的發展規劃,但是其作用還需進一步發揮,尤其是在國際化方面,語言是其中很重要的媒介。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我們必須掌握及利用好這門國際語言。無論是引進人才、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和合作,目前英語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缺的元素。

最後,目前新冠疫情使得大灣區建設發揮示範引領的作用未能完全顯現,大灣區發展也因此陷入一定程度的停滯。港澳更應挑起擔子,在國家賦予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下,把握國家所需,發揮港澳所長,對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撰稿/新京智庫高級研究員 肖隆平

編輯/李瀟瀟

校對/陳荻雁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