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首批25家科創板企業上市首日全部大漲,截至收盤,漲幅最大的超400%,漲幅最小的也超84%。作為樂鑫科技(688018.SH)以及方邦股份 (688020.SH)兩家科創板企業股東之一的小米,手中的股票價值也躥升到4.34億元。在小賺一筆的同時,小米在中國科創企業中的布局也隨着科創板的鳴鑼開市而更加清晰地浮現出來。

北京:小米總部。 圖/視覺中國
投資企業股價大漲,小米持股市值4.34億
在樂鑫科技上市前,小米持有其3%的股份,共計180萬股。該企業上市首日股價大漲,截至收盤,股價報收於129.11元,上漲106.25%。以該價格計算,小米持有的樂鑫科技股份市值達到2.32億元。
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此前入股樂鑫科技的成本大約為3500萬元,照此數據計算,小米凈賺近2億。該報道提到的兩筆交易為,2016年5月26日,金米投資以975萬元認購樂鑫有限(樂鑫科技前身)新增的2.2696萬美元註冊資本;2018年8月13日,樂鑫香港(樂鑫科技控股股東)將其持有的樂鑫有限的1.5%的股權以375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金米投資。金米投資為小米旗下的投資公司。
新京報記者在企查查上查詢到,2016年12月,樂鑫科技進行了總額為一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復星、小米、海爾旗下的資本均有參與。算上這一筆的話,小米的持股成本應比上述計算要高。
小米入股方邦股份屬於「突擊入股」。今年3月26日,公司股東葉勇將其持有的方邦股份3.33%股權,合計200萬股,以5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小米下屬的小米基金,小米基金一躍成為方邦股份發行前的第八大股東。
7月22日,方邦股份上市首日股價報收於101.1元,上漲87.64%。小米擁有的200萬股如今價值2.02億。以今日收盤股價計算,這一單,小米也賺了1.5億元之多。
小米布局:深入供應鏈上下游
對小米這家超級獨角獸來說,數億元的投資收入顯然不能構成其投資的最大動力。作為手機和IoT設備的核心元器件和材料提供商,樂鑫科技和方邦股份兩家公司的技術實力都達到甚至領先國際水準,其生產的核心元器件和材料對小米「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的意義,才是小米入股的深層原因。
據樂鑫科技招股書披露,該公司2018年對小米通訊銷售額為4409.79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9.29%。樂鑫科技是全球IoT設備主控芯片(WIFI MCU)的先鋒企業,是唯一一家與高通、TI、Marvell、賽普拉斯、瑞昱、聯發科等同屬於第一梯隊的大陸企業。
2018年,樂鑫科技產品在中國IoT設備中佔比33.59%,市場份額達到第一。國盛證券認為,樂鑫科技的主要產品是物聯網領域的核心通信芯片,是國內物聯網Wi-FiMCU的龍頭,具有全球影響力。
方邦股份則是國內首家集電磁屏蔽膜、導電膠、極薄撓性覆銅板和極薄可剝離銅箔等新材料的研發生產供應商,其產品是5G核心器件FPC的重要材料。方邦所研發電磁屏蔽膜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破了日本企業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是華為、小米等國內外知名手機品牌的上游重要供應商之一。
對於小米來說,其手機和IoT生態鏈兩大核心業務的成敗,不僅要依靠其自身的智能終端核心軟硬件研發,更需要通過投資布局科技智造領域的新興企業,從而能夠深入智能製造產業上下游,加強產業協同,為推進「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提供生態支持。
主投硬科技和先進制造,小米的野心是什麼?
在8個月籌備期間,科創板受理公司數量達149家,最終有25家公司經證監會批複成為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公開準備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中,有近十家都有小米參股、間接持股的身影。
小米內部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與多數企業謀求控制權或者多元經營的投資邏輯不同,小米的投資圍繞自身核心業務,「參股而不控制」,加強產業鏈協同能力的同時,也尊重企業和合作夥伴的自主發展,並以小米的技術、供應鏈、品牌為其賦能。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小米在這些企業中的持股比例無法帶來足夠的話語權,或將影響小米對生態鏈企業的控制力。
新京報記者從小米內部獲知,小米的產業投資布局,主要圍繞硬科技和先進制造,投資領域包括芯片、先進零部件、AI、機械人和智能製造、新材料和工藝等。小米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小米產業投資不僅僅是要提高產業鏈掌控能力,更是希望利用小米平台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
不過,小米的野心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曾在手機行業給小米帶來巨大壓力的榮耀,於今年7月15日宣布了其「智慧屏」產品。外部普遍認為,這是榮耀準備大力進軍智能家居IoT行業的信號。每個巨頭玩家都在努力「帶動整個產業鏈」,但誰能真正促進行業的提升轉變,還未可知。
新京報見習記者 許諾 記者 陳維城 編輯 趙澤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