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文茜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文茜大姐大」(ID:sisy-world)
嘉賓介紹|林之晨
台灣 App Works 之初創投合伙人
林之晨 1978 年出生在台灣的一個醫師世家,他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工系,後來去了紐約大學攻讀 MBA。
林之晨第一次創業是在 1999 年,那時他還是大三的學生,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 B2C 計算機零售網站「哈酷網」。後來,他又先後服務於幾家創投公司。
2010 年,原本已經移民到紐約的林之晨,看到 iPhone 等新平台的崛起,帶動了新一波的創業機會,於是決定回台灣創辦 App Works 之初創投,幫助一些年輕的創業者抓住這波巨浪。
❖
◇ 文茜:先來談談你自己,你當初上大學,為什麼會讀化工、經濟兩個系?
◆ 林之晨:其實,我讀化學系是件無奈的事情。我從 10 歲開始就學習組裝電腦,一開始是想進電機專業的。但是我考試沒考好,有一兩門比模擬考時差。
到了台大以後,我打算先念化工系,後面再轉一次專業。結果大三的時候,我就去創業了。因為創業要了解市場經濟,所以後來我又念了經濟輔系。
◇ 文茜:你當年也曾是年輕創業者的一員,只是後來去了美國攻讀 MBA。那後來為什麼會選擇回國?
◆ 林之晨:其實和我的孩子有關。我住在紐約,身邊很多朋友在華爾街上班。後來發生金融海嘯,我親眼目睹了美國所謂的金融精英,是如何欺負普通大眾的。我們這些外來的新移民,要是運氣好能混個中產階級,運氣不好的話,就只有被欺負的份。所以,我希望我的兒子將來能回到台灣。
剛好 2010 年 iPhone 和 iPad 的出現,給互聯網的再成長,帶來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同時也給了我一個回國的理由。我在想,如果台灣的投資人還在抵觸互聯網的話,那我們的發展機會只能越來越小;但如果我們去追逐這個新的契機,就有機會帶動台灣的發展。
▲ iphone 的出現,給互聯網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 文茜:我以前參觀過哈佛大學商學院一個叫 HI(Harvard innovation)的實驗中心,這裏面非常神奇,有許多的科研成果。
我哈佛的朋友說,如果他們上學的時候,有 HI 這個實驗中心就好了。因為它可以讓你和哈佛商學院的人、做化工的人、懂法律的人,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隊。如果大家相處不和,就拆開了再去找別人。
每天晚上八九點鐘,HI 實驗中心都會有很多志願者前來報到,他們都是哈佛畢業的律師和會計師。名義上他們是哈佛特別請回來輔導學生的,實際上他們有自己的打算,如果遇見好的科研項目,他們也想一同參與投資。
我一直認為台灣現在創投(創業投資)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對於網絡產業、物聯網產業,以及年輕人擅長的產業都不熟悉,而且也不願意投資。
▲ 哈佛 Hi 實驗室:科學研究的天堂
◆ 林之晨:今天是這樣,但以前那個年代不是。最初,創投公司是相信這些年輕人的,只是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讓他們失去了信心。
90 年代的時候,美國人都在從事互聯網行業。台灣的創投公司發現了這個商機,認為互聯網是科技產業的下一步,於是就投資了一些年輕的創業團隊,讓他們跟着美國的腳步去學習互聯網。
到了 2000 年,他們的希望破碎了,因為這些年輕人,把他們的錢全都賠光了。後來將近有 10 年的時間,這些創投公司每天都在抱怨,「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是騙人的,互聯網根本就沒錢賺。」「你們把我們的錢,全都拿去燒光了!」即使現在去問那些老一輩的投資人,他們可能還是會向你抱怨「自己當年被互聯網騙了多少錢」之類的話題。
◇ 文茜:所以說,台灣現在的年輕人想要創業,首先他得有一個富爸爸。否則的話,他們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銀行和創投者那裡都弄不到錢。
▲ 很多年輕人創業,是靠殷實的家庭背景|《阿旺新傳》
◆ 林之晨:話雖如此,但也不完全是這樣。2004 年第一波互聯網公司開始 IPO(指一家企業或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之後,他們培養出了一批因為互聯網而賺到錢的人。而這一批人,後來也慢慢轉行做了投資。出於對互聯網的深刻了解,所以這些人還是願意給年輕人投資的。
◇ 文茜:去年我去參加烏鎮互聯網大會,有很多互聯網大佬在那裡聚頭,一起討論互聯網相關的問題。其中有一個人,就是網易的創辦人丁磊。他在幾年前非常不順,做搜尋引擎輸給了百度,做微博也輸給了新浪,所以他想嘗試一下新的風格,後來做了兩次轉型。
第一個是遊戲軟件,後來網易的大部分收入,都是靠遊戲軟件賺回來的。第二個就是網易新聞,當初他做網易新聞,目標是做成像澎湃新聞這種高端的模式,不會湧現出一些亂七八糟的酸民和罵人的網友。
沒想到,他的這個模式,這兩年突然就成功了。明明前幾年他還有很大的資金困難,結果去年,他竟然在中國首富排行榜里排到了前五。
大陸現在的狀況是,網易、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都非常火。因此無論誰從事這個行業,都很容易賺到錢。而且大陸市場那麼大,動輒一個平台就有一億人。那你為什麼不選擇在大陸投資,而是在台灣投資?
▲ 大陸投資市場,前途一片光明
◆ 林之晨:因為對我來講,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能讓我付出得無怨無悔,那就是台灣。
◇ 文茜:聽說你回台灣以後,扶持了 305 家由年輕人組成的創業公司,但是現在外面有很多人都說年輕人的能力不行。
◆ 林之晨:我不這麼認為,台灣有不少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非常有氣度、有執行力,而且學習能力很強。如果可以幫助到這些人,就很有可能會幫台灣創造出明天的「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和明天的「聯發科」(台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而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
◇ 文茜:你扶持的這 305 家公司里,有沒有你特別看好的?
◆ 林之晨:其實我覺得他們都有希望,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從數千萬家公司里挑選出來的,而且這 305 家公司的全年營業額加起來,達到了 255 億台幣(約人民幣 57.02 億)。與去年的營業額相比,已經翻了一倍還多。
▲ 多給年輕人嘗試的機會,如果選擇了就要彼此信任 | 《夢想合伙人》
◇ 文茜:那你們這 305 家公司,主要的經營模式是什麼?
◆ 林之晨:各式各樣的都有,但最主要是電子商務。從事這個平台的工作,有一些人是做「軟硬整合」,就是把軟件與硬件整合在一起。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企業都會裝攝像頭來進行安全監控,而攝像頭的訊號,一般連接到警衛室里。警衛室的熒幕上會顯示 50-100 個影片,專門監控企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有一家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它可以幫助你進行篩選,告訴你監控里「哪些場景是正常的,哪些場景是有問題的」。
◇ 文茜:難道就沒有出過錯?
◆ 林之晨:現在我們也是剛剛起步,大概有 150 家企業在用。因為它有預警性的功能,所以不太容易出事。不過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在攝像頭上有一些特殊的設計——裏面的晶片要能把這些影像,經過某種處理後,再送到雲端去做「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 文茜:我看見美國現在很多感應器都做得很好,所以機械人、無人飛機等都非常厲害。那台灣現在這些攝像頭,主要有哪些公司在做?
◆ 林之晨:當然是台灣五大電子代工企業了。這五家企業一起合作,先把攝像頭製造出來,然後再去開發雲端的人工智能系統。雖然這些公司都是國際公司,主要市場也在歐美,但大部分職工還是台灣人。其中,有一些高級職工是在美國讀完書以後,才回台灣來從事「人工智能」的開發。
◇ 文茜:這些人的年齡大概在什麼範圍?
◆ 林之晨:平均年齡 30 歲。
◇ 文茜:30歲?那以他們的教育背景,很容易在美國找到更好的工作啊!
◆ 林之晨:當然,他們之所以回台灣,是因為他們心中充滿了理想。
▲ 人如果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分別?|《喜劇之王》
◇ 文茜:那麼從「人工智能」開發這一方面來說,這些人應該算是走在世界的前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吧?
◆ 林之晨:對,他們有把做出來的「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送到一個世界型的比賽去,並且拿到了冠軍。
◇ 文茜:真是太厲害了!那這五大電子代工企業是上市公司嗎?
◆ 林之晨:目前還不是。從去年到現在,已經有 100 多個公司在使用它們的產品。如果今年能突破上千家,明年再挑戰上萬家的話,才有可能慢慢地往 IPO 這條道路靠攏。
◇ 文茜:的確是這樣,「人工智能」雖然是現在非常重要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但在法律中沒有讓它擁有特殊的 IPO 模式。所以它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有上市的可能。
但生物科技行業就不同了,就算沒有營業額,它也可以上市。對此你有什麼看法——你認為政府應該給你們和生物科技行業一樣的條件,還是覺得政府這樣做,反而會害了他們?
▲ 在上市這一方面,政府給了生物科技行業更低的門檻
◆ 林之晨:我覺得生物科技行業不是因為政府給了它一個特殊的 IPO 條件才成功上市,而是因為台灣一群所謂的主力投資人,包括潤泰集團、永豐余集團,他們對這個行業非常看好,並且願意支持這個行業。所以 IPO 之後,生物科技行業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交易量和股價。
而台灣現在的問題是,英特爾、物聯網、人工智能這些行業,沒有得到台灣主力投資人的支持,所以即便你開了一個門讓它 IPO,它的股價可能會撐不住,交易量也可能沒有。所以我覺得不是 IPO 規則的問題,而是台灣的資本家有沒有意識到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資本家引導到這些行業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