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7-11-19 為你發現美- 美物計
文 | 美物計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調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
一次演唱會上,
李宗盛將《愛的代價》作為壓軸歌,
舞台上的他抱着一把吉他,
將人生的苦與掙扎娓娓道來,
期間數次哽咽。
原本坐在嘉賓席上的張艾嘉
衝到舞台上攬着他的肩,
與他合唱完這首歌。
這麼多年,又有多少人的愛
是伴着那首《愛的代價》在成長?
1992年,
張艾嘉讓李宗盛幫她寫一首歌,
拿到《愛的代價》時,
她對李宗盛說:
「這個名字會不會太俗氣了點?」
25年後,
當張艾嘉再次唱起這首歌時,
她說:「經歷過更多的事情,才發現,
這首歌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
每一句,都是一個故事。
每次唱這首歌,都一定會哭。」
多少前塵往事,
多少刻骨銘心的記憶,
已成過眼雲煙,
誰又能逃開李宗盛的大筆一揮?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就像張艾嘉一唱起這首歌,
就會笑中帶淚地想起自己的曾經,
所以,李宗盛遞給她這首歌時,
會說:「這個歌名放在你身上很合適,」
大家會好奇你經歷的那麼多事情。」
1
我一直以來就很叛逆大膽
我只是不咋呼
2017年11月3日,
張艾嘉的最新電影《相親相愛》上映,
這部由她導演並且主演的電影,耗費4年打磨,
講述了一個簡單暖心的家庭故事,
電影一經面世,就獲得7項金馬獎提名。
豆瓣評分從8.2飆到了8.6,
好於92%的劇情片,高過96%的愛情片。
有網友評論:「這是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這麼感人的電影了」。
一提到張艾嘉,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喜歡拍文藝片的台灣女導演,
很多人用「人淡如菊」來形容她的個性,
其實,這是一種最大的誤解,
就連張艾嘉自己也曾說:
「我一直以來就很叛逆大膽,我只是不咋呼。」
張艾嘉出生於書香門第,
父親是空軍,在她一歲多時因飛機失事離世,
留下母女倆相依為命,
單親家庭讓她很小就學會了獨立,
看似溫和隨性,骨子裡卻固執、不妥協。
13歲那年,母親送張艾嘉去美國讀書,
最初在那邊的她受了很多欺負,
因為英文不好,總是被猶太同學恥笑,
她們說她的名字念出來,
像鍋碗瓢盆掉在地上的聲音,鏘鏘鏘,
張艾嘉心裏一片怒火,就跟她們打架。
「她們說我們的男孩子一定不會喜歡你,
好,試試看,我就一定要讓你們男生喜歡我!」
結果她真的成為最受歡迎的女生,
那些年的她,十個手指帶了十個戒指,
是一個標準的嬉皮士少女,聽搖滾、唱民謠,
參加各種抗議集會,交不同的男朋友。
別人說她是小太妹,
她卻真實感受到了自己自由的靈魂。
後來,母親擔心她過於叛逆,
就勒令她回台灣。
回到台灣以後的張艾嘉,有沒有太平一點?
沒有,她說:「結果我玩得更凶。」
回到台灣繼續上學的張艾嘉,
依舊是學校里的風雲人物,嬉皮范兒,
頭髮剪得比男生還短,
是學校里唯一一個穿短裙的姑娘。
16歲時,張艾嘉意識到自己並不愛讀書,
而母親為她的學費承受了很重的負擔,
於是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輟學。
輟學後,熱愛唱歌的她,便一腳踏進了娛樂圈。
所有人都羨慕現在的張艾嘉,
歷盡浮華,走過喧囂,
留下了歲月里雲淡風輕的美麗,
卻不知她一直是叛逆大膽的張艾嘉。
11歲去香港,13歲到美國,16歲回台灣……
張艾嘉豁達、開放、自由的個性,
讓她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融洽相處。
她說自己從未有任何的漂泊感。
因為一向認為「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人,
每個地方我都應該可以很自在地活下去。」
多年以後,在《十三邀》的採訪中,
許知遠問張艾嘉:
「如果一直呆在美國,可能會成為什麼人?」
她很認真地想了想,說:
「可能會成為一個嬉皮士。」
個性豐富,色彩鮮艷,
張艾嘉從來都是那個活得最酷的女人。
2
走了很多不同尋常的路
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張艾嘉是怎樣的女子?
作家林燕妮曾感嘆張艾嘉:
「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如果電影圈也是江湖,那她就是黃蓉。
在張艾嘉的骨子裡,
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敢想敢做的勇氣,
當你剛剛認為:啊,原來張艾嘉是這樣的!
她接下來的動作就會立馬顛覆你的看法。
她並不絕頂美麗,
但她的一生,活過了我們幾輩子的精彩。
如果你以為憑藉性情和才華,
張艾嘉就可以自由地行走在電影江湖,
那你就錯了。她的成功,是她自己拼出來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影視的黃金時期,
林青霞、林鳳嬌、鍾楚紅、王祖賢……
美女如雲,跟她們比起來,
張艾嘉都算不上標準的美人兒。
一次,一個香港導演給張艾嘉講戲,
他舉起左手說:「這是男主角。」
又伸出右手說:「這是反派男主角。」
「你在中間演不知所措。」
張艾嘉悶聲不吭演完花瓶,
轉過身就開始磨鍊起演技、配音。
終於,1976年她憑藉《碧雲天》
拿下了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女配角,
風頭一時蓋過了主角林鳳嬌。
1977年,李翰祥要拍《紅樓夢》,
張艾嘉作為備選進了劇組,
原本她演寶玉、林青霞演黛玉。
可開拍前才發現林青霞比張艾嘉高了十公分,
導演臨時又調換了角色。
磨了幾個月,殺青時李翰祥說:
「林青霞是個偶像,但張艾嘉是個演員。」
1981年,喜歡嘗試不同戲路的張艾嘉,
接演了一部家庭片《我的爺爺》,
裏面她是一個要照顧痴呆公公的兒媳婦,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
她仔細揣摩與痴呆老人的相處方式,
最終憑藉精湛的演技,
奪得了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那一年,她才28歲。
《金玉良緣紅樓夢》劇照
可正當所有人都覺得
她的演藝事業會順風順水的時候,
張艾嘉卻轉變了方向,做編劇、做導演、做製片……
她不是固定刻板的「張艾嘉」,
她會玩到哪一天?還會玩出什麼花火?
一切未知,但這樣的人生想想就帶勁!
由她編劇的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心動》
是張艾嘉在心裏醞釀了十年的故事,
後來,看到金城武才有寫出來的衝動,
所以她一口咬定要找金城武來演。
金城武的檔期、投資方的壓力,都不能動搖她。
還回應道:「金城武今年沒檔期,我今年就不拍。
他明年還沒時間,我明年也不拍。
他老了,我也就不拍了。」
1999年,這部電影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心動》劇照
很多人知道張艾嘉當年拍《少女小漁》,
是因為李安跑去做別的項目,指派她來接任導演,
殊不知,當她拿到劇本後,
發現李安的製片人(一個老外)
把劇本改得基本沒有小漁這個人物了,
她不服氣,跟製作人吵了一架。
「他們罵人嘴巴都很臟,李安一句話沒說,
可是我忍不住了。」張艾嘉回憶,
「我說你覺得這樣一個非法移民她能做什麼?
你根本就不Care她,你根本就不懂小漁!
你改好那個男人的部分,剩下的不要你管!」
在拍攝過程中,不管經歷怎樣的衝突,
她始終保持強硬姿態,堅持這部電影的初衷,
「那部戲讓我受了很多的苦。到現在為止,
我惟一一次在拍攝時當著所有人哭,就是這部戲。」
《少女小漁》劇照
在《十三邀》中,她說:
「是有一個問題,就是說這一腔熱血,
究竟是為了什麼?」
所有張艾嘉參與編劇、導演的作品中,
幾乎都能看到這一腔熱血。
雖然她作品的氣質是淡淡的,
就像她這個人,看似雲淡風輕,
但內在熱血澎湃。
3
那時我很壞,因為沒有狗仔隊
所以我在盡情地談戀愛
還記得1989年
張艾嘉與周潤發主演的
《阿郎的故事》這部電影嗎?
摩托倒地升騰起來的煙火,
阿郎重摔在地時,波波和孩子奔向他的慢鏡,
羅大佑粗獷深沉的《你的樣子》,
是許多人至今想起來都會淚崩的場景。
長發大波浪卷的張艾嘉
飾演的波波清純勇敢又一往情深,
一時受到無數人的喜愛,
而現實中一向大膽的張艾嘉,
對待愛情,也從不退縮,
「那時我很壞,因為沒有狗仔隊,
所以我在盡情地談戀愛。」
《阿郎的故事》劇照
張艾嘉的性格俏皮活潑,
一幫人出去,她經常搶着買單,
再加上愛玩、會玩,
喜歡電影、音樂等文藝事物,
所以,認識了很多才華橫溢的朋友。
她的愛情無關風花雪月,
與志同道合的人聊得來,處得來,
呆在一起就很快樂。
彼時已是當紅明星的張艾嘉,
認識了剛剛回國的楊德昌、辭職待業的羅大佑、
還在幫爸爸送瓦斯的李宗盛.......
她知道他們有才華,想要拍電影出唱片,
但無人問津,張艾嘉就站出來幫他們演幫他們唱。
試問,誰不會愛上這樣一腔熱血的姑娘?
羅大佑和張艾嘉
那首曾傳遍大街小巷的《童年》,
是羅大佑創作將近5年的歌曲,
張艾嘉是第一個拿去唱的,
並且一唱而紅!
「羅大佑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我一看他寫的歌,嘩!
那個年代能寫那些歌,真是驚為天人。」
這是張艾嘉多年以後對羅大佑的評價,
而羅大佑則把對她的喜歡都唱到了歌里,
他的那首《小妹》就是送給張艾嘉的,
她是他心中永遠的小妹。
後來,張艾嘉因為偶然機會認識了李宗盛,
還把他推薦給自己認識的音樂人,
再後來,他為她創作了
風靡華語樂壇的《愛的代價》。
張艾嘉來做李宗盛演唱會的嘉賓,
李宗盛就這樣介紹她:
「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最酷的事是她在演唱會上
公開問李宗盛的那句「你有沒有愛過我」?
上一秒還談笑風生的李宗盛,
突然變得語無倫次,他是所有人的大哥,
但在張艾嘉面前卻永遠是小李。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着你寫的,
想着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李宗盛和張艾嘉
後來有人問張艾嘉,
為什麼遇到了那麼多有才華的男子,
都沒有走到最後?
張艾嘉說:「有些人走到最後,都分岔了。
愛的人和結婚的人,都是註定的。」
對於那些曾經傳得沸沸揚揚的過去,
張艾嘉從不迴避,
沒能牽手的情感,都留在了各自的心中,
他們之間早已超越了愛情。
當年她一手提攜的歌手,
如今都已是華語樂壇的大哥,
但她依舊是他們記憶中不變的那個姑娘,
不遺餘力地綻放,發光狠勁地漂亮,
不淋漓盡致,不痛快。
4
我知道你們為什麼哭
是在為我的皺紋哭對不對
2015年《念念》在台灣上映,
電影還沒開始放,很多人就哭了。
張艾嘉笑嘻嘻地說:「我知道你們為什麼哭,
是在為我的皺紋哭對不對?」
一句話又把大家逗笑了。
已經60多歲的張艾嘉,
還是當年那樣的洒脫可愛,
如此打趣,一點不把歲月放在眼裡。
就像年少輕狂的少年,
張艾嘉說:「60歲才是新開始,
我才不過是64歲,跑起來,路仍長。」
跟隨着團隊到埃塞俄比亞、
剛果、印度、緬甸、越南、朝鮮、
蒙古等地去做公益,保持閱讀的習慣,
她還時刻帶着筆記本記東西,
開玩笑說小時候念書不想寫功課,
現在全都罰回來。
這樣的女人怎會輸給時間,敗給歲月?
以前不了解張艾嘉的時候,並不覺得她有多美,
也許那些和她同時代的美人都太過耀眼,
可當時光逝去,美人遲暮,
張艾嘉的美卻反而突顯了出來,
這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撼動人心的美,
不僅在於皮囊,更在於靈魂。
90年代,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
林奕華給香港大學的學生開通識課,
請張艾嘉過來講座,
課題就取為「成為張艾嘉」。
後來林奕華談到初衷說:
「因為張艾嘉直至六十多歲,
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
這很值得去讓學生去探討和了解。」
很多姑娘都希望成為張艾嘉那樣的女子,
毒舌如小S,也曾說:
「艾嘉姐是所有女孩子都想變成的那種人。」
張艾嘉和劉若英
張艾嘉卻說:
「我從頭到尾沒有跟着潮流走,
潮流跟我完全無關,我就做自己的事情。」
不想成為任何人,只想成為自己。
所以,多年後,
當她再雲淡風輕地唱起《愛的代價》,
才真正唱出了愛真正的代價。
不要成為任何人,只願每一個人,
都能夠像張艾嘉一樣,成為你自己。
本文「美物計」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本號文章,歡迎分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