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游蓮花山(朗誦:楊曉梅)來自武威文體廣電旅遊00:0001:11
∞ ∞ 邀你吟誦《涼州詞》 ∞ ∞
一個人誦讀,一種味道
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
用你最深情的誦讀
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
作者簡介:張玿美,字昆岩,清涼州府(今甘肅武威市)人。康熙時為廩生,雍正元年(1723年)應孝廉方正科薦舉,授廣東惠來知縣,繼升廉州知府、廣州雷瓊道。主編有《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另有《濯硯堂詩鈔》。
蓮花山,八峰環峙,若蓮綻放,鑲嵌在祁連山坳,佛佗西來,端坐蓮台,俯視着山下紅塵煙火,長長久久地護佑着一域水土,一方綠洲,也護佑着涼州十萬人家。
一座山,因何與佛有緣;一座山,怎樣盈滿禪意;一座山,蘊含什麼文化。走進涼州蓮花山,彷彿找尋遺落在大山深處的秘笈,追溯古老部落的圖騰,仰望遠古時代的文化,亦彷彿進入一方聖潔的菩提聖境,讓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造化的神奇,也讓你的心隨着空靈的禪意流淌。
蓮花山,位於武威涼州區松樹鎮科畦村,距武威城西十三公里處,呈西北——東南走向,方圓約五華里,屬河西走廊祁連山冷龍嶺一段余脈,歷史以來以佛道諸神共融一山而聞名遐邇。經歷了千年風雨洗滌的涼州蓮花山,也許曾經被世人遺忘,如今又被世人追尋。
駝鈴已逐漠風雲,佛佗又隨天馬來。山因似蓮而奇,風景殊異;佛因蓮而居,佈道千載。古木蓊鬱,禪意幽深,香火瀰漫,瓦當如黛,這裡承載了無盡的人文遺存和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八瓣蓮花山 佛道交融的聖境
天界蓮花灑落紅塵,祁連捧出人間奇葩。蓮,源於自然,沐春秋洗禮,汲日月精華,從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靈性。在佛的眼裡,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葉總關禪。佛佗所居的地方,那怕山窮水盡,寸草不生,因了佛的到來,都有了禪意,有了慈悲。花落無言,流水不語,時光流轉,雲水千年,於是蓮花山便成了佛的樂土、禪的道場。
神奇的傳說總讓人感動盈懷、追尋不已。古時傳說,上古時期,巍巍祁連山白雪皚皚,荒涼寥落,鳥雀不飛,人跡罕至。仙界接引道人和元始無尊(一說白衣菩薩)要擇一處人間仙境,就把靈山上的一朵千年白蓮拋向紅塵,意為白蓮下凡,萬民翻身。離開三千天界,吮飲祁連雪水,蓮花盛開,帶來世間祥和,保得涼州一方平寧。
千百年來,佛與蓮做了莫逆之交,簡靜度日。涼州蓮花山上,萬佛端坐在蓮台之上,誦經參禪,點化眾生。佛對世間遊走的萬物生靈,施予慈愛,不論貴賤富窮。為了萬物眾生少受煎熬之苦,免去無為的輪迴。曾幾何時,佛遊歷在涼州山川大地,愛上這裡一抹遺世獨立的清涼,淡然安逸,佈道度化,和一株蓮開始了漫長又清澈的靈魂對話、永恆相守。
蓮花久在仙界,早已具有靈性,它隨白雲飄浮,選擇人間的一處凈土作為安身之處。最終,蓮花落在了祁連山北麓的山間,化作了奇峰環列的蓮花山。隨即元始天尊也不甘落後,便在蓮花山上撒下了千姿百態的鮮花草木,布雲播雨,蓮花山朗潤起來了,水活起來了,草長出來了,也引來了鳳凰、孔雀、百靈鳥和虎、鹿、猿等各種禽獸,一時蓮花山白雲悠悠,流水淙淙,林木蔥籠,花香鳥語,猿嘯鹿鳴,成了佛、道兩家的人間仙境。
還有一傳說,釋迦牟尼佛和元始天尊相約,駕雲同去天宮與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二仙來到涼州地界的祁連山中端,見這裡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溝壑幽深,周圍險峰有序排列,猶如盛開的八瓣青蓮。山上草木繁茂,山間流水潺潺,山下沃野千里,山之清靜幽雅,風光旖旎,野之阡陌縱橫,麥黍飄香,恰似佛之百衲袈裟。二仙不約而同地發出:「真乃人間仙境也」的感嘆。三日後,議事結束,如來佛祖和元始天尊從原路返回,都想再睹此方山水,來到涼州地界後正在極目尋找,只見一座山頭上磚木堆積,像要大興土木。二仙便按落雲頭打探,得知這座山是涼州西南面的老爺山,山上堆放的磚、木、瓦是當地佛道信士弟子所籌,正欲建寺廟、道觀於此山。二仙大悅,商議道:「與老爺山毗鄰的山形似蓮花,山清水秀,山川相連,建寺廟、道觀還是選址於此山最宜。二仙不謀而合,決意將老爺山堆放的建材移至蓮花山,以引導佛、道弟子將寺、觀建於蓮花山。當晚四更,元始天尊在老爺山施展法術輸送建材,如來佛祖在蓮花山接引堆放,並分別按用材計劃堆放於各個」蓮花瓣「上,便各自駕雲回靈山和昆崙山去了。次日拂曉,涼州佛道弟子帶着工匠上老爺山準備開工,卻發現前幾日興師動眾搬運到山上的磚木瓦當都不翼而飛了,於是四散尋找,直到紅日當頭,才在蓮花山上找到了所有材料。眾佛道弟子恍然醒悟:數量如此繁多的建築材料一夜之間從老爺山移放到蓮花山上,且堆放有序,絕非人力而為,定是天意。於是當即舉行開工儀式,進行修建。奇怪的是,在施工過程中,如需削平某一山頭,或在半山腰拓出一塊平台,只要白天未完成的工序,到第二天一早都能按設計要求自行完成。若岩石堅不可摧或有巨石擋道,經過一夜則堅岩剷除、巨石搬家。所有工程按原來設計的造型、結構建造,耗時兩年半,建成了今日集佛教、道教共存一山的超大型建築群。
根據史料記載,蓮花山上的寺院,始建於漢末,到唐朝時,共有寺院、道觀72處,亭榭樓閣、僧房塔舍等建築999間,供奉有古印度佛緣,藏傳佛教佛緣,出自闡教截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三百六十五路邪神的龐大體系佛道諸神諸佛廟宇道觀,氣勢恢宏,巍偉壯觀,蓮花山金頂塔佛光閃爍,香煙繚繞,佛事不斷,鼎盛不衰。
蓮花山原有寺院名靈岩寺,元改名為正光寺,明時改為善應寺,善應寺即蓮花寺。寺廟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規模宏偉,環境優美,山泉秀麗,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壯嚴,栩栩如生;壁畫技藝高超,線條流暢自如;門柱匾額,書法挺拔俊秀,藝術價值極高。現存遺址佛教有善應寺即蓮花寺、蓮花殿、達摩庵、極樂宮、西竺寺、藥師佛殿、彌勒殿、燃燈古佛殿、准提殿、無量殿、觀音殿、眼光殿、轉輪殿、大勢至殿、三聖殿、韋馱殿、百塔寺、大觀音殿、小觀音殿、大悲閣、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賢洞、小須彌洞、五百羅漢殿、比丘殿等。道教有玉皇閣、長生大帝閣、天皇大帝殿、北極太皇大帝殿、后土地祇殿、五龍宮、上檯子殿、藥王殿、華陀殿、南斗六星殿、三教殿、牛王馬祖殿、三皇殿、三山五嶽殿、雷部殿、火部殿、瘟部殿、北極四聖殿、玄壇真君殿、四大天王殿、三宮殿、孤魂殿、四海龍王殿、雷祖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十二元辰殿、鬼王殿、土地祠、黑虎財神殿、三星殿、油馱殿、春秋閣、痘部殿、木幫殿、三霄殿、新百子閣、舊百子閣、文昌宮、魁星閣、五方五老殿、王母殿、無生老母殿、地母殿、分水將軍殿、靈宮殿、老君洞、功德殿、三官大帝殿、四大天師殿、八仙閣等。另有上朝陽洞、下朝陽洞、哼哈二將殿、上天橋、玉帶橋、關煞洞、頭天門、二天門、上天門等設施建築。現存文物古迹有金頂塔、上天橋、玉帶橋、獸文石等。
金頂塔,仿印度樓閣式古建築,為八角七級磚塔,角角翹檐上都掛有風鈴,頂有陶制古剎,塔有佛像。天氣睛朗時,站在城內向西南眺望,塔身隱約可見。根據當地人介紹,登頂的人,繞塔三周,便可消災驅病,百事順心。
藥王泉,金頂塔側拉強溝里有一眼清泉,人稱藥王泉。泉邊有一磐石,相傳此處原無水,是索巴讓摩用腳踏動磐石後,出現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跡。清代張昭美在《武威縣誌》也有記載:「蓮花山……層巒合抱,疊起如蓮,泉水縈寺,駕椽為覽灌園。又有水可療病,俗號『葯泉』。」今天蓮花山腰的藥王宮已尋覓無蹤,但宮前的藥王泉仍從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響,彙集成一個水潭。潭水清澈見底,據說用之煮茶,清香無比。古人有詩曰;「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點蒼入畫圖。」當地人認為,藥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壽,喝了之後,一年內萬事如意,百病不生。
獸文石,蓮花山下有塊獸文石,青質白文,上有虎、狼、鹿、馬、牛、羊諸形,故名獸文石。當地人又稱之為玄石或瑞石。據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導致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涼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於涼州「祥瑞四起」,獸文石出現(《晉書·張軌傳》有記載)。清人陳炳奎贊曰:「自是天成非人力,古色斑爛多雅緻;倚壁附崖幾風霜,詎埋蒼苔無人識。倘逢李廣開弓弩,誤認猛虎應沒羽。」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將李廣「疑石為虎、射之沒羽」的傳說與獸文石聯繫在一起,給獸文石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老君洞,蓮花山後山有一景觀叫老君洞,坐東向西,洞前修有5間大殿,殿前有5間卷棚,修造華美。殿前卷棚平房牆上畫有八仙過海的故事。老君洞前有2米多寬的小路,路前有一台,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個,桌腿為六個,中間兩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紅紋,名曰煉丹石,又名明眼石。石前有一石雕寶瓶,高2米,瓶內平日無水,惟過節時道人上山,在打掃完殿、洞後,在瓶內注滿水,用以賣錢。聰明的道士在摸透了人們的心理後,一遇過節,便打發小道士到武威城去賣水,尤在古鐘樓前賣水效果最佳。那塊煉丹石據說有藥物達不到的功效,有眼病的在上香時將眼睛對着石板輕揉,眼病就會好轉,明眼石的叫法也由此而來。
蓮花山前有一道山坡,據說有7里長。此坡紅沙、奇石相映,不長草木,不生莊稼,故名旱灘坡。坡依蓮花山,面迎旭日,旱灘坡成為理想的陵墓寶地。漢代文化隨着棺木的下沉被封存在了墓道。1972年,92枚醫藥漢簡出土,這是國內最早的有關在醫學著作的原始文物。根據漢簡上雋永的書法和所刻內容,閃爍着文明的光芒。1974年,當寫有文字的紙從旱灘坡出土後,又為我國造紙的歷史提供了新的佐證。旱灘坡,每出土一件文物都會給武威的文明增添新的內容。據當地耆老講,旱灘坡有一自然景觀,叫羅漢墳。旱灘坡有多大,羅漢墳就有多大。羅漢仰體而躺,頭、脖子、胳膊、指頭、肚臍等依稀可辨。據傳,看羅漢墳需在早晨8點鐘左右,選一合適的角度,此時的羅漢慈眉善眼,若隱若現,堪成奇觀。旱灘坡前,有一牌坊,莊嚴肅穆,名曰「下天竺」,再走30米,又有一牌坊,格局與「下天竺」同,名曰「上天祝(竺)」
走進蓮花山佛廟道觀,巡遊在這座河西走廊唯一建在海拔1900多米山上的佛道古地,歷史遺址闊大,建築設施眾多,可見一斑當時工程之浩大、歷時之久長。神遊在古迹紛繁的悠久傳說和有確鑿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目光略過那些僅存的古老遺迹,會發現歷史的腳印在這座山上印刻得太深、太久,佛道文化在這裡儲藏的太多、太遠……
據史料記載,蓮花山,古稱姑藏山,歷史上此山曾有古樹十萬零八棵、古寺觀近千間、神秘泉眼兩處,且儒、釋、道共融一山而聞名西北。蓮花山建佛寺道觀始於西漢時期,興盛於東漢,東晉、十六國和隋、唐時期均有擴建,西夏,明、清,民國時期都有大規模修繕,最為著名的建築是建於北周時期的涼州姑藏古塔,又名鎮魔塔,其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據唐代道世(668-683年)所著《法苑珠林》記載,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國,此處就是史書記載的一處。蓮花山上佛寺道觀壁畫尤以唐宋時期的最為精美,菩薩塑像栩栩如生,佛佗壁畫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不遠萬里來自西域的繪畫大師精湛的技藝,也體現了涼州遠古先民巧奪天工的才藝。
涼州是佛教東漸的第一站,佛教在涼州傳播流布的幾千年中,曾經修建了眾多的寺院。有些寺院在涼州乃至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且影響深遠,在佛教文化傳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探微蓮花山佛廟道觀的久遠歷史,最令人回味的是先秦時期武威先民羌族古部落與烏孫、月氏、匈奴在這片土地上的征戰、交鋒與融合,草原牧業文化與中原傳統農耕文化的碰撞、融合,西域宗教文化與本土宗教文化的完美結合,這種神奇的結合,由此孕育了五涼古都燦爛悠久的文化根脈,為涼州古城的文化蘊含締結了至關重要的砝碼和歷史淵源。是香火的熏染,讓瓦當凝重如黛;是梵音的低唱,如寺觀清淡如洗。一道道重門,一扇扇木窗,掩映的是佛道高僧大師的背影,呈現的是今人嘆息。只因那舊時的空前盛況,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深處。
那些趕着牛羊,馱着石料,爬伏在蓮花山上的羌族先民身影,彷彿定格在歷史的深處。為了一種信仰,他們心中的圖騰如盛開的蓮花,仍瓣瓣開放在這座山上。
武威城區有多少寺廟庵觀,蓮花山上就有多少,這是民間心口相傳的故事。單從史料記載來看,一座山有寺觀72座,塔、院等999間,其寺觀之巍峨,規模之宏大,絕非一朝一代所為,且佛、道、佛三教同居一山,彼此包容,這在我國古寺各山中並不多見。「名山之古剎,山川之幽靜,古臧之雄鎮」,蓮花山被譽為西北名山、佛教勝地可謂名存實歸。
端午朝聖日 民俗文化的盛宴
人類文明的第一行腳印,是踩在河床溝谷間的。佛家修行佈道的第一個選擇,是選在林木幽深的名山的。在地球自然景觀中,沒有什麼比山水草木更神奇、微妙和難以窮盡的了。流水滋潤着大地,孕育了萬物生靈;青山壯美着人性,賦予了人類堅強。蓮花山,就是一段源遠流長的涼州歷史記憶,一段浩渺幽深的宗教歷史記憶,一部壯美綿長的民族文化記憶。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地方,彷彿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那裡有希望,有靜謐的時光。那是人們心靈的棲息之地,是心嚮往之的人間凈土。
「蓮花盛開仙女舞,五月科畦勝天堂。」至今,涼州松樹鄉科畦村蓮花山上,盛行着獨具特色的「朝聖山」以及「採花節」的民間文化習俗。古老的傳統文化深深地根植於這片土地,散發出清晰恆久的文化氣息,歷久彌新。
端午時節來到蓮花山,草木勃發,山花爛漫。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群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造就了近2000多米海拔落差的12瓣如蓮山形。依山傍水的公路,蜿蜒盤旋,時隱時現,彷彿一條游龍穿梭在高山峽空中;清澈見底的祁連山雪水,迴旋騰舞,依山奔流,緩緩注入石羊河。遠山,林木蒼鬱,青煙裊裊,建於山底的村落民居錯落有致,寧靜安詳。近處,綠草如茵,花朵飄香,三五成群的婦女在田間鋤禾勞作。鍾靈毓秀的山山水水,養育了這裡的淳樸鄉民,也演繹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更詮了世世代代涼州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命、感恩上蒼的樸素強化和精神信仰。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來自涼州及河西一帶乃至信佛的遠方客人,都趕赴到這裡,上山朝聖、踏青採花,似過節日,相互祝福。蓮花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日,香火裊裊,法號聲聲,人聲鼎沸,佛事連連。無存考證五月十三朝聖蓮花山的習俗,有人說是從漢朝開始的,也有人說是在唐宋時就有此習俗。慢慢地,「朝聖日」「採花節」就成為了涼州人歡度端午節的獨特方式。當農曆五月初五的太陽還未從地平線上升起時,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以及遠道而來的信使紛紛奔赴山頂,燃香點燈禮佛,求籤誦經祈願,奠酒祭祀敬獻哈達。之後便往附近的山間泉水旁,有的捧水痛飲,有的汲滿水具回家洗髮凈身。這是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搶水」。相傳這一天日出之前的山泉水,喝了可消災祛病,沐浴能帶來吉祥。隨之,滿山遍野的採花也拉開了序幕,姑娘們採花插滿髮辮,小夥子們折柳編圈戴在頭上。節日的喜慶彷彿驅散了曾經的悲傷,為經歷過傷痛的人們帶來慰藉。人們把情感,把期盼,把念想都融進了這歡樂祥和的節日之中,祈禱着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每逢朝聖之日,一步一個腳印,一顆又一顆虔誠祈福的心,重重疊疊地印在蓮花山的路上。
仲夏五月,置身蓮花山,山是水寫的文章,水是山繪就的畫卷。山因水的滋潤而更覺巍峨陡峭,水因山的巍峨而更覺溫柔多情,北方的雄渾磅礴與江南的婉約秀麗就這樣巧妙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蜿蜒連綿,構成一幅絕美的山水畫。讓人不禁想問,這裡是否真的住着神仙?
徜徉蓮花山,感受朝聖的氣氛,領略民俗文化的韻味,品嘗佛道盛大聚會的文化珍饈,讓心靈放飛,仔細體味,山的壯偉,水的靈性,風的輕盈,花的芬香,佛的睿智,人的信仰,蓮花山上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美好畫卷。亘古彌新的民風遺俗,美麗動人的古老傳說,佛道禪語的幽深秘笈……一切都在這蓮花山的歷史文化中醞釀、沉澱和升華。
悠悠千古情 五涼文化的榮光
傳說中有一方凈土,一個古老的民族,趕着牛羊上了蓮花山;傳說中有一座神山,白雲在山頂漂浮,一個夢反反覆復,只想讓你默默地誦悟……」梵音在耳畔回蕩,恍若將我帶回到心中那個美好的地方:遙遠的天邊,白雲朵朵,溪水潺潺,草木蔥鬱,雪蓮盛開,鳥語花香,秀霧繚繞,經聲悠揚……
駐足蓮花山下,彷彿會聆聽到那遠去的羌笛的餘音,感受到土著先民自強不息的跫音。作為武威涼州的土著民族之一,羌族先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存了很長時間,留下了他們深深的印跡,也留下燦爛的歷史文化。蓮花山就是一座「活化石」,見證了武威的滄桑興衰,詮釋了時代的變遷發展。
梵天幽靜暮煙深,聲教常聞震遠音。花雨一天雲外落,松風滿院月中吟。涼州自古以來宗教文化興盛,佛教傳播的歷史悠久,留下了眾多的宗教遺址,積澱了豐厚的宗教文化。
秦漢時期(前221--前174)月氏與匈奴部落屬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姑臧山也因此得名,匈奴休屠王築蓋臧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山又名南上,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前後,高僧佛圖澄在蓮花山大修擴修寺廟,當時蓮花山的廟宇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在北方已經有很大影響力,這也是最早記錄蓮花山擴建寺廟的記載。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八王之亂」導致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涼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於涼州「祥瑞四起」獸文石出現《晉書·張軌傳》有大量記載。獸文石為一奇。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在這十七年里蓮花山每年水陸法會鳩摩羅什都會主持。唐朝高僧道世(668 --683),所著《法苑珠林》載,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國,此處就是史書記載的涼州姑臧故塔,又名鎮魔塔,其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文昌宮之鐵鐘,索巴讓摩之鐵像,金頂之鐵冠,稱之三鐵。鐵鐘穿山,書聲朗而學子立。鐵像靜穆,佛音稀而行者冥。鐵冠搖鈴,蓮瓣開而楊柳飛,為二奇。
唐朝開元二年(714年),僅十歲被稱為四大譯經師的不空三藏法師隨舅父周遊涼州蓮花山學習一切有部,不空三藏法師後來成為了密宗的祖師之一,唐玄宗賜號「智藏」。五龍宮側,半石斧削,形肖棋盤。石繁而形密,畫精而曽眾,之為三奇。
唐朝開元二十四(736年),詩人王維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到武威後遊歷蓮花山,作《涼州郊外游望》詩:「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傳之後世,現存時代最為久遠的一首,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詩人高適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駐足武威與朋友竇侍御遊覽蓮花山,作《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題詩:「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始知陽春後,具物皆筌蹄。」
唐朝天寶十二年(753),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請,玄宗又降敕將不空追回。他到長安保壽寺休息月余後,即又奉詔令往河西。不空遂到涼州,住涼州蓮花山開元寺從事灌頂譯經。天寶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稱禮言,有《梵語雜名》一書傳世)來參加譯事。
元朝開慶四年(1247),西涼王闊端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州會談, 吐蕃高僧薩班毅然率侄兒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與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薩班之妹索巴讓姆這裡出家修行,長期在靜修處坐禪。圓寂後將其靈骨舍利、兩顆牙齡,裝入用生鐵鑄成的佛像里,供奉於殿內。索巴讓摩之鐵像,鐵像靜穆,佛音稀而行者冥,之為四奇。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廣西參政戴弁《詠塔詩》,題詩:「不省何年結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高臨北極天光回,低壓南山地勢雄。風送鈴聲歸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安能平步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其描寫氣勢宏偉,規模可見一斑,論景色、論規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數的佛道二教的聖地。
明朝正統十二年(1447),蓮花山善應寺重修,《重修善應寺記》碑言:「名山之古剎,山川之幽靜,姑臧之雄鎮也。」。蓮花山大寺,周遭無坡,山如斧劈。寺有涼台,塑三寶佛於其上,佛大且威嚴,通身金裝,口傳佛肚子中有金心、銀腸。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大明皇帝成化五年農曆三月敕賜重修,明朝乙丑夏五月望日動工,明朝乙丑十月落成,皇帝御賜重修的第一次記載。老君洞,洞前修有5間大殿,殿前有5間卷棚,修造華美。殿前卷棚平房牆上畫有八仙過海的故事,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個,桌腿為六個,中間兩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紅紋,名曰煉丹石。
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蓮花山立《明重慶上應寺碑》,晉陽姚文奎撰文。乙酉三月全部重修, 已丑十月重修完畢。善應寺是藏傳佛教從西藏、青海傳入河西最早的寺院及涼州四大古寺之一。
清朝雍正年間,號稱「涼州三徵士」的張昭美作有《夏五游蓮花山四首》詩,題詩:山色遙看近卻無,招提處處綴瓔珠。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點蒼入畫圖。宗室臥遊辜勝景,匡廬結社得吾徒。歸來四載嬰殘疾,剛到壺天氣象殊。未到靈岩意已閑,踏苔們壁闖松關。懸崖紺宇雲封徑,斷澗紅橋石作斑。 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涼州大才子李蘊芳考取陝甘兩省第二名,名動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二甲三十三名進士。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李蘊芳之死,震驚西北。涼州士子們恐遭連累,同年六月涼州地方官員把李蘊芳留在涼州蓮花山建築上的墨寶、題匾全部塗抹或銷毀,李蘊芳家族逼迫外遷往南山。
清朝嘉慶年間,兩江總督牛鑒三次去遊玩捐贈數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師處(科畦村)拜謁,並題寫下大量匾額,清代前期、中期、後期大量增修擴建,寺廟道觀體系更趨完善。
華民國時期(1913年),丁美如作《蓮花山畫》 一幅觀存,題詩:「疊嶂重巒翠屏開,蓮峰金頂映樓台。虹梁例掛懸飛瀑,羊腸曲徑帶環回。煙靄晴雲接霄漢,鍾產樂韻天半來。偶興繪成可臥遊,以免跋涉碌形骸。
中華民國時期(1937年),畫師張大千攜妻子兩次登臨涼州蓮花山,讚美山勢雄奇壯觀,畫有《蓮花山飛瀑圖》圖一幅 ,其畫題跋云:「蓮花山飛瀑。窮源春書意,到此瀑其心。涼州西南蓮花山梵宮琳宇,猶多之元明結構,一覽之勝,兩登絕頂,此大痴樵,方家法寫之,用作遊記,乙酉七荷月爰。」。
中華民國時期(1941年),畫師張大千第二次蒞臨涼州蓮花山,觀賞蓮花山風景後,揮毫潑墨作《蓮花山圖》,款識:涼洲城南蓮花山善應寺,境絕幽邃,高崖懸瀑,梵宇出雲,南中諸勝或且不逮,況此邊徼耶?予遊河西,兩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寫此,以代遊記。癸未秋日,大千張爰。
古往今來,河西走廊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地位顯著,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黃金段」。大自然太眷顧這裡了,不僅給了它雪山與沙漠之間的特殊地形,讓它成為一條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時也給了它世間少有的天然美景,讓它成為一條薈聚天地大美的景觀長廊。涼州蓮花山,便是它的「濃縮版」。
涼州蓮花山,遺落在絲綢古道上的一塊璞玉,深藏在祁連山脈中的一方聖潔之地。今天,歷史的煙雲已經散去,雖則蓮花山古迹已變得遙遠而模糊,但仍可在散落山間溝谷中的遺址中發現她曾經的輝煌與燦爛。打開封存千年的歷史長卷,蓮花山積澱了真實的歷史面貌和燦爛的文化底蘊,正是這些可追溯的歷史和可繼承的文化,襯托出了一千魅力千載的聖山的歷史風韻,成為涼州大地上永遠的文化豐碑。
翼游西北,進無止境。用行走的力量,去丈量絲路古道的綿長;用信仰的執着,去追尋祁連山脈的禪意;用探求的目光,去發掘河西走廊的光彩。涼州蓮花山為你捧出了一個燦然的佛珠。
作者 / 李文祥 / 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甘肅草聖張芝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書畫評論委員會主任
來源:今日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