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廈門市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陳韜。今天我要講述的是用筆戰鬥的革命女作家——莫耶的故事。
【點擊下方音頻,聽我講故事】
莫耶是家中長女,從小受到父兄的寵愛,因十歲作詩被譽為鄉中才女。1932年,莫耶跟隨父親移居廈門鼓浪嶼,就讀於曾走出林巧稚、周淑安等著名校友的慈勤女子中學。期間,莫耶以小說為武器諷刺封建家庭被父親趕出家門,在祖母和兄長的幫助下才得以繼續學業,在《廈門日報》發表了處女作《我的故鄉》。1933年底,福建事變爆發後不久,國文教師、地下黨員陳海天組織莫耶和幾位同學創辦了革命刊物《火星》旬刊,刊登了莫耶的第一篇小說、同情車夫苦難生活的《黃包車夫》。福建事變失敗後,國民黨當局沒收並燒毀《火星》刊物。莫耶在祖母的幫助下逃脫父親的監視,帶着母親給的18塊銀元遠走上海。
1934年秋,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任編輯、主編。《女子月刊》一直以宣傳婦女運動、促進婦女覺醒為目的,莫耶以嚴肅的啟蒙姿態,為爭取女性解放與自由而努力,刊物的進步傾向性進一步加強,郭沫若、夏衍等著名人士都投過稿,莫耶自己也創作了大量的宣傳婦女解放的詩歌、小說和劇本,並在1936年以「陳白冰」的筆名出版了獨幕劇集《晚飯之前》。在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的背景下,莫耶於10月底回到家鄉,組織大嫂和二嫂創辦抗日婦女識字班,宣傳婦女解放,教唱抗日歌曲,並影響大哥陳文章以聚英小學校長的身份開展抗日活動。
▲《火星》旬刊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莫耶與戲劇家左明組織了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宣傳,並經蘇州、蚌埠、開封、鄭州等地轉赴西安,沿途以演劇活動為主開展抗日宣傳,以日軍的暴行、人民的苦難喚起群眾的愛國之情,在西安演出期間創作了抗日救亡劇《學者》在《西京日報》發表。
1937年10月,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幫助下,抗日救亡演劇第五隊突破國民黨的封鎖到達延安,成為當時淪陷區及大後方第一個到達延安的文藝團體。此時,年僅19歲的莫耶已成長為一名抗日救國的女戰士。在延安,莫耶先後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和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參與創作影戲作品《保衛家鄉》、三幕劇《大丹河》,獲得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讚揚。
1938年4月,滿懷激情的莫耶創作了光輝後世的歌詞《延安頌》,由朝鮮同學鄭律成譜曲,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擊日軍的堅強意志和對革命聖地延安的熱愛之情,傳遍各抗日根據地,甚至傳到國統區和敵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延安頌》還被各種大型文藝晚會列為保留節目,成為革命教育的重要曲目和民族歷史的重要見證,鼓舞着中華兒女不屈抗爭、團結奮進,至今傳唱不衰。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合唱與情境表演《延安頌》_綜藝_高清1080P在線觀看平台_騰訊視頻
此後,莫耶跟隨賀龍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從事宣傳工作,被賀龍稱讚為「一二〇師出色的女作家」。解放後,莫耶歷任《人民軍隊報》總編輯、《甘肅日報》社副總編輯、甘肅省文聯副主席,走過了從廈門星火到延安頌歌的光輝一生。
參考文獻:
●葉茂樟:《聖歌未曾止息——莫耶傳》,新華出版社,201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