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戰爭的真實氛圍,領略戰爭的成敗得失。
大家好,這裡是頑皮看世界,我是頑皮。
意大利東北部和奧甸帝國之間的伊松佐河是一條天然的國境線。自從1915年轉投協約國陣營之後,意大利就以這條河為據點,向奧匈帝國發動了4次總攻,但最後卻都以失敗告終。我們今天就來大家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伊松佐沿岸的4次戰役。
德奧之間於1879年簽署了雙邊協議,在1882的年時由於意大利加入而變成了三邊協議。原本就有不少矛盾的意奧兩國本該按照協約和睦相處,沒想到,在簽署協議後的幾十年里,兩國關係卻進一步惡化。到了1912年12月更新和約時,本應屬於同盟國的意大利反倒和協約國走得更近了。意奧兩國矛盾的核心其實就是領土問題: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南蒂羅爾和的里亞斯特地區,居住着大量以意大利語為母語的人。熱血的民族主義者們發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收復「失地」運動,而他們所倡導的民族統一主義,在意大利動蕩的政壇上也可算是一股頗有權勢的力量。
自1914年8月英法對德宣戰後,為了破壞三國聯盟,早就把意奧矛盾看在眼裡的英法外交官們開始孜孜不倦地拉攏意大利。為達目的,他們開出價碼:只要協約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那麼意大利就能得到其渴望許久的那片目前屬於奧國的土地。這個條件實在是太誘人了,所以雖然在此期間德國也不停地向意大利獻殷勤,最終意大利還是投向了協約國的懷抱。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與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5月3日,意大利宣布退出三國同盟;5月23日,
意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隨後,意大利又於10月20日對保加利亞宣戰。但對德的戰書意大利卻一直到1916年8月28日才發出。
為了突破敵軍防線並向維也納推進,意軍總司令路易吉·加多那把大批兵力集中到了的里亞斯特附近,只留下小股部隊防守南蒂羅爾。意軍的第一個目標是奧匈帝國邊境以內離伊松佐河有些遠的戈里奇亞。這裡的地形極其複雜,多山的高地被縱橫的河谷切成了無數的碎片。此時,87.5萬人的意大利部隊雖然兵強馬壯,但彈藥、大炮和運輸工具等現代化的裝備卻極為缺乏。
1915年,共有20萬名士兵和200門大炮的皮埃特羅·弗魯戈尼所率意大利第二集團軍和奧斯塔公爵埃馬魯埃萊·菲力貝托麾下的意大利第三集團軍發動了首次伊松佐戰役。由於奧匈帝國的守軍在兩國宣布交戰後已經開始加固防線,而伊松佐沿岸的防禦工事在意軍發動進攻前幾個月就已升級完畢了,所以此次意軍攻勢在6月23日~7月7日間並沒有取得什麼顯著的成果。7月18日~8月13日,加多那再次發動進攻,但由於彈藥短缺,所以意軍搬上戰場的大批野戰炮還是沒能為他們打下勝利的果實。這兩次戰役使得奧軍損失了4.5萬人,而意大利也賠上了6萬人的性命。
第三次伊松佐戰役於10月18日開始時,加多那已經往戰場上又多送了若干門大炮,
使得意軍的大炮總數達到了1200門。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炮雖多,卻沒有足夠的彈藥支撐。直到11月4日第三次戰役結束,意軍也還是無法染指一寸戈里奇亞的土地。11月10日~12月2日之間的第四次戰役也還是由於同樣的原因而沒有絲毫的進展。戰事僵持之中,意軍和奧軍又分別損失了11.5萬人和7.2萬人。面對這樣的窘境,加多那卻還不死心,試圖發動更猛烈的攻擊。好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伊松佐沿岸的4次戰役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好,我是頑皮,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