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為大家介紹了納智捷的前生——裕隆的發展史,而在下篇中我會給大家帶來新世紀後裕隆汽車的坎坷之路,以及納智捷的誕生。
裕隆第三任董事長嚴凱泰(中)
在1991年,裕隆汽車遭遇了空前的危機,時任裕隆第三任董事長的嚴凱泰(嚴慶齡和吳舜文之子)實施「遷都三義,廠辦合一」的政策,並通過與中華汽車以及日產汽車的合作,抑制住了虧損的勢頭。在1998年,裕隆汽車工程中心被改為「裕隆亞洲技術中心」,成為日產汽車眾多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
1991款日產藍鳥(U13)
進入新世紀後,裕隆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2000年時,裕隆與東風共同組建了風神汽車公司,並以1991款日產藍鳥(U13)為原型,在內地上市了東風風神藍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款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異常火爆。於是在2002年,東風汽車與日產汽車正式合資,成立了如今的東風日產,而裕隆這個最大的功臣卻被逐漸邊緣化。
2003年時,裕隆又與通用汽車合作,成立了裕隆通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通用汽車在中國台灣的代理商。並且花費數億元新台幣構建了凱迪拉克、別克和歐寶三大品牌的市場渠道。可正當裕隆想靠着通用這個大招牌完成崛起時,通用卻出現了危機,中國台灣汽車產業也進入了低迷時期。僅僅在三年之內,因為通用汽車在台灣的經銷商全部出現不斷的虧損,幾乎虧完了投資的4.9億。通用汽車也只得在2008年時將手中49%的股份以1元新台幣的價格出售給裕隆,裕隆通用正式成為了裕隆汽車旗下的分公司。
同年,由於全球經濟的萎靡,中國台灣汽車銷量也並不理想,嚴凱泰為了不讓裕隆再次面臨破產危機,再一次決定要進軍自主品牌市場。於是在6月,裕隆成立了如今的納智捷汽車公司。嚴凱泰為新品牌的定位也十分明確,那就是製造「奢華」與「智慧」結合的產品,他也將這個理念融入到了公司的英文名稱中,「LUXGEN」就是「Luxury」(奢華)和「Genius」(智慧)的組合。
納智捷旗下第一款車型的出現也十分迅速,僅在品牌成立一年後,納智捷旗下首款車型就問世了,這台車就是納智捷大7 MPV。但因為採用了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所以大7 MPV的動力表現差強人意,不過在車輛配置上,納智捷兌現了品牌的名稱中的「奢華」與「智慧」。THINK車載智能系統的運用也讓納智捷大7 MPV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採用智能操作系統的車型。
2010年,納智捷發佈了旗下第二款車型——納智捷大7 SUV。同年,東風汽車與裕隆再度聯手,成立了東風裕隆汽車,納智捷也就正式進入到了內地汽車市場中。
第一款引進的車型選擇了市場前景更好的納智捷大7 SUV,因為大7 SUV基本延續了大7 MPV的動力總成與配置,這也使得它的售價要高於主流的合資品牌SUV,但由於納智捷成功的營銷策略,所以國內的消費者對納智捷大7 SUV還是十分接受的。在產品上市初期,大7 SUV取得了不錯的銷量。隨後納智捷乘勝追擊,推出了更為高端的MASTER CEO以及緊湊型轎車納5以豐富產品線。
納智捷7 CEO
納智捷納5
這兩款車型同樣在上市初期取得了理想的銷量,但此時第一批進入內地市場的納智捷車型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奇高的油耗,這也導致了納智捷在二手車市場成為了人見人怕的車型。所以納智捷的銷量也就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雖然納智捷在後期推出了U5 SUV和銳3這兩款低端車型使得納智捷品牌的入門價格來到了5~6萬的水平,但由於越積越差的口碑使得這兩款車型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冷門車,納智捷的全年銷量也從曾經的6萬台暴跌至如今的2萬台,從2018年前三季度的銷量來看的話,如果納智捷不再做出調整,那麼2018年的全年銷量可能就只有1萬台左右的水平。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納智捷在車輛技術上遲遲沒有新的突破,那台存在許多問題的2.2L渦輪增壓發動機仍然使用在最新的車型上,它與現在主流的發動機在燃料經濟性和動力表現上均出現了明顯的差距。而且上市已經近7年的大7 SUV也沒有換代的消息,它的外觀、內飾設計早已跟不上現在的潮流。所以諸多方面的落後也就使得納智捷在現在的汽車市場中逐漸被邊緣化,成為了一個極為小眾的品牌。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需註明來自一號汽車。如發現非法轉載,我們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