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高銀的新劇《小小姐們》同學們都看了么?
閨蜜死了我暴富、貧窮家庭、女性互相扶持、韓國財閥、窮養富養…
大人合理懷疑這劇的編劇是去微博拉了熱點詞才設置的劇情大綱。
不過雖然劇情步步都踩在了爽點上,但劇一播出,主演之一的金高銀卻迎來了一大波批評。
倒不是演技不好or不用心,主要金高銀的氣質實在是太好了,實在讓人難以把她與劇中的貧窮人設代入到一起…
臉上白瓷一般的矜貴和乾淨,散發著天然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漫不經心。
無論是氣質還是長相,都沒有表現出心境與處境之間的擰巴感。、
反而處處透露出的是一種未經坎坷才能擁有的「鬆弛感」。
而同樣的貧窮又努力向上攀爬的人設,倒是原本唱跳idol出身的秀智在《安娜》中表演的更為傳神。
即使後期表面已經爬了上去,外表足夠光鮮。
但無論如何裝飾,也難掩與生活「較勁」的神態。
兩種人生底色所表現出來的對比,一個緊繃,一個肆意,一下子把網友們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對「鬆弛感」的嚮往。
說起來,同學們有沒有在微博上刷到這麼一條關於「鬆弛感」的40w+點贊熱議?
這家人在面對計劃之外的突發情況時,仍能保持情緒穩定、自然鬆弛的狀態,被旁觀的po主記錄後,瞬間引起了40w+網友們的熱議。
有的網友認為,這種態度的根本原因就是有錢。
如果條件一般的話,光是浪費機票的錢就足夠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埋怨了。
但也有網友認為,這種狀態的養成並不與錢直接掛鈎。
哪怕家庭生活負擔重,但本身心態好,也不會輕易陷入互相責備。
emmmm…咋說呢,雖然「鬆弛感」這個詞兒是最近才被集體引用。
並被集體賦予了似乎象徵著只有「物質、心理上富足」,才能如此毫不費力、天然去雕飾的意味。
但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正常,是因為他處在正常的環境中,而不是因為他本應是個正常人。
舉個栗子,同樣是輔導孩子寫作業,自己狀態好的時候往往耐心也會多一些。
不說雲淡風輕吧,但至少能忍到孩子第5次得出2*2=5的時候再開始焦躁。
但如果自己狀態本身就不好,上了一天班頭隱隱作痛疼、肩頸僵硬,腿腳也感覺有點脹。
那可能在孩子第3次說出錯誤答案的時候,就忍不住想要化身成洪興大姐大。
所以「鬆弛感」可能壓根就不是只要有錢 or 默念「不生氣」就能保持的事兒!
>>>
身體在潛意識的焦慮?
# 身體潛在的不適
感冒時情緒就會忍不住的低落、鼻炎發作時腦袋就會混沌、姨媽來前內分泌混亂就會心情過山車,皮質醇升高就會讓人免疫力下降,進而敏感焦躁…
一個人的表面上的鬆弛,需要的是身體內部各種零件的和諧運作。
想要外在表現的不擰巴,身體狀態也是外在反應的基礎。內外聯動,才有餘力去從容面對各種變化。
還是舉栗子,大家都知道,冰島是一個世界公認抑鬱症高發的傷心 龍蝦 國家。
它和它周圍的其他北歐各國,基本也都加入了抑鬱高發全家桶。
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北歐國家很大程度上都有着相對寒冷的天氣和時長較短的日照。
一項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研究顯示,作為我們「快樂激素」的血清素,其生成速度與被強光照射的持續時間直接相關。
而在另一項發表於《nature research》的實驗顯示,研究人員僅連續三周每天使用藍光照射2小時小鼠,小鼠就出現了明顯的抑鬱樣行為。
SO,持續的內分泌失調,快樂激素減少,人自然而然就容易鑽進人生的牛角尖。
甭說鬆弛感了,甚至其他人一句不經意的話or表現,都可能成為自己焦慮的觸發器,發生精神的自我拉扯。
# 重新自我判斷
同學們要意識到,「放鬆」這個感受沒有萬能公式。
它是一種需要你足夠自我覺察才能獲得的感知。
說的再具體點,比如對於很多老一輩的人來說,「吃苦行為」反而比晚輩給予的「享受生活」,更能讓他們感覺安心、自在。
大人的媽媽也是,當我試圖找阿姨幫她收拾屋子做家務時,她反而會在房間里踱來踱去,一會擔心阿姨收拾不細緻,一會擔心「手腳不幹凈」。
反而整個人陷入到一種焦慮、惴惴不安的狀態。
包括大人本人也是如此。
對於有的人來說看書、刷抖音、刷微博一种放松狀態,但對於大人來說,這種行為下,大腦反而會進入一種「找選題」的工作模式。
真 · 別人的放鬆,我的加班…
這一點,在杜倫大學曾過的一項針對135個國家的18000名受試者的大型調查中也有所印證。
研究顯示,對於10%的人來說「什麼都不做」本身,就會讓人難以自抑的產生負罪感。
SO,同學們想要精神放鬆前,先想想自己所遵循的「放鬆」模式是不是真的讓你感到了舒適?
尤其那種人人稱讚的「正確且優秀的」的方式,如運動、看書、一邊惦記工作一邊摸魚…到底是加劇了潛在的緊張,還是真的迸發出了愉悅。
# 找到工作、休息的節奏
社會學家Judy Wajcman發現,認為自己休息不足,或高估自己工作時間的根源,可能不是具體的某段工作時間太長。
而在於,這些時間並不規律。(比如,需要倒班的員工認為自己更缺乏休息。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嚴格的注意到自己的休息時間or工作總時間,不僅有點本末倒置,甚至可能反而是引發自己焦慮的源泉。
比如不小心加班晚了,所以睡眠時間不夠8小時了,於是躺在床上忍不住督促自己趕緊睡着,結果反而搞得緊張失眠了…
又比如為了讓自己放鬆而摸魚,結果該完成的工作卻拖拖拉拉被延長到了私人時間裏,最後造成24小時都在online的結果…
很多人更需要找到的是我們工作、休息的節奏。
>>>
來點實操
# 每天至少15分鐘直面陽光的時間
你們知道夸父為什麼要逐日么?就是因為他不想emo。(不是
首先從身體層面,增加免疫力,調正內分泌,讓身體的內部系統保持在健康循環是關鍵。
不論是減少不良情緒,還是增加抵抗力,同學們可以先從延長自己的白天(比如早睡,早起)、多晒晒太陽開始。
這個方法雖然聽上去很傳統,但效果真的非常非常明顯!
接受陽光的照射可以刺激大腦更多的分泌血清素。
如果能再配合上運動,再提高提高多巴胺分泌,那對與清除情緒debuff可以說事倍功半的。
# 制定list
解決完身體,咱們來解決心理潛在的惴惴不安。
行動永遠是解決焦慮的最佳良藥,所以在認清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是真正的「放鬆」,什麼又是讓自己真正產生緊張焦慮的東西後,同學們可以試着用四象限法則來給工作和生活分個界。
第1象限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是我們日常壓力的最主要來源;
第2象限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不重視之後就會慢慢發展成為第一象限事務了。
第3象限是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雖然時間緊迫,但對自身其實並不重要。
第4象限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日常嘮嗑、看劇這種事便可劃入此類。
而在此之外的其餘時間,就是放鬆時間。
大人要強調的是,此處的放鬆是真正的放鬆,而不是潛意識裡繼續的「碎片化學習」。
比如有些人在聽電台放鬆時,也在潛意識裡聽那些能夠增加一些見識的類型…
大腦在應該接受獎勵的時候壓根沒有得到休息,約等於持續超長待機。
咱就說,誰能在一直online的狀態下,還能培養出鬆弛感呢?
# 鬆弛療法
這個療法同學們應該不算陌生,它經常出現在瑜伽課或者部分睡眠軟件里。
夜晚躺在床上後,閉上眼睛,參照以下步驟實施即可:
1.按照從頭臂部—頭部—軀幹部—腿部的順序一塊一塊的放鬆肌肉。
2.感受呼吸時氣流的進入,專註感覺減少其它思維認知活動,緩解軀體緊張。
很簡單,跟着做就行。
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的成績,勿以善小而不為。
看到了就實踐一下,哪怕沒幾天熱乎勁,也總歸還是對健康有那麼一小點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