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邁入第十一屆的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近日在高雄美濃區的石母宮舉行會香旗祭典。現場吸引了來自兩岸的代表、信眾以及台灣眾多宮廟共襄盛舉。
自2009年廈門市思明區舉辦首屆鄭成功文化節以來,就引起台灣信眾的廣泛迴響。2013年起,鄭成功文化節改為兩岸聯辦,分別由台灣、廈門各輪流主辦一次,今年則首次選在了位於台灣客家聚落美濃的石母宮舉行。
本屆鄭成功文化節以「融合發展,共創成功」為主題,由廈門市思明區群眾文化協會、廈門市延平郡王祠、全台祭祀鄭成功開台聖王聯合會、台南鄭成功祖廟、高雄市美濃石母宮、社團法人台南文化協會聯合舉辦。文化節舉辦期間共迎來兩岸19間宮廟共400多位信眾參與,除了參與人數增多、規模進一步擴大之外,本屆也增加了許多新的亮點。
1 首次在台灣客家聚落舉辦
鄭成功信仰在台灣流傳三百多年,得到島內各族群的認同。位於廈門鴻山的延平郡王祠舉辦首屆鄭成功文化節時,就有許多台灣宮廟前來會香。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館長王磊在接受導報駐台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會認為,台灣信仰鄭成功的民眾多為漳州籍或泉州籍,今年的鄭成功文化節首次選在台灣客家地區,說明鄭成功也受客家人民景仰,這代表鄭成功信仰在台灣深入人心。
高雄美濃區石母宮的存在,打破了「客家人不拜鄭成功」的迷思。據美濃當地民間傳說記載,鄭成功來台第二年時,曾率領部將深入美濃山區,在這裡囤積兵草錢糧,儲備文武賢才。彼時鄭成功在荒煙蔓草中發現狀如婦人餵乳的「母子石」,因感念自己的母親,便在此地奉祀鄭母。美濃石母宮主委陳玉祥受訪時說,客家人原本就有祭拜「石母」的習俗,有傳聞鄭母是在海邊的一塊巨石下產下鄭成功的,鄭成功到了美濃後遵循客家人信仰將「石母娘娘」奉為自己的母親,客家人也感念他的庇佑,在此地建立宮廟。石母宮二樓奉祀鄭母,一樓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陳玉祥表示,鄭成功文化節是一個很好的民間文化交流平台。通過這樣的活動,台灣信眾有機會到廈門了解鄭成功信仰的緣由,廈門信眾也能到台灣了解客家人的習俗,「多了解,以後就會多往來」。
此次在高雄客家地區辦理文化節,包括美濃天后宮、廣興善化堂、廣林聖化宮、廣興慈聖宮、德興宮等十多家美濃地區奉祀媽祖、關公、觀音的宮廟主委都一同前來,足以彰顯鄭成功文化在台灣的影響力。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館長王磊說,文化節促進了兩岸民俗文化的交流,這正彰顯了「融合發展,共創成功」的主題。
2 「會香旗」成為兩岸宮廟信物
在本屆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延平郡王會香旗祭典」現場,最受眾人矚目的莫過於在石母宮前擺設的一面五色斑斕的「會香旗」。而在祭典儀式上,本屆的主辦方石母宮也將這面會香旗交給了下一屆廈門主辦方代表,同時號召台灣各宮廟積极參与明年在廈門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
台南文化協會廈門代表處的鄭道聰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在福建、台灣地區,宮廟之間以信物交誼是共有的民間習俗。這種信物可以是神尊、香擔、令牌或者香旗。他表示,海峽兩岸信仰鄭成功的宮廟交流十多年,彼此感情深厚,卻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信物。因此在這一屆,特別由廈門市延平郡王祠和台南鄭成功祖廟共同製作了這一面「會香旗」,代表這個活動的傳承延續與兩岸性。
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館長王磊在受訪時也表示,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第一次製作會香旗,作為文化節的公共信物。未來無論到哪個廟舉辦,這面會香旗就會在那個廟裡,形成輪流制。同時這面「會香旗」也有着強大的號召力和公信力,吸引台灣各個廟宇踴躍參與。
金光燦燦的旗幟可是大有來頭,據主辦方介紹,它是由台灣最著名的匠人之一、78歲高齡的「閩綉」傳承人林玉泉,花了近兩個月時間精心製作出來的。會香旗製作完畢後在台灣舉辦了「啟香」儀式,並且到全台各地包括貢寮澳底慶安宮、金山承天宮、彰化全台開基鄭成功廟、台南鹿耳門鎮門宮廟、嘉義溪口開元殿等奉祀鄭成功的宮廟巡迴「過火」,代表了彼此結盟,這是兩岸廟宇交流的首創。
3 廈門南樂唱響兩岸「鄉音」
本屆鄭成功文化節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廈門市南樂研究會的成員赴台,為台灣民眾帶來《與君相約》《梅花操》《一身愛到君鄉里》等經典南音曲目,在石母宮前唱響華夏「鄉音」。
南音又名南曲、南管、弦管、南樂,以「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據傳由中原移民帶入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如今廣泛流傳於廈漳泉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南音又稱為「世界音樂活化石」,並已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南音演出在金磚會議期間亮相,更讓南音成為廈門文化藝術的一張「金字招牌」。
廈門市南樂研究會正式註冊成立於1951年,成員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南音愛好者。研究會會長張國雄在接受導報駐台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全世界都在深入研究和發展南音,不僅因為南音是藝術精品,更因為南音與許多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聯結。尤其對於台灣同胞和海內外華人華僑來說,南音其實就是「鄉音」,代表了一種「鄉情」。張國雄說,兩岸本就是一家親,台灣有很多民眾的祖籍都來自福建閩南一代,因此南音在台灣的傳承和保留也都較為完好,全台各地遍布許多南音樂社。他指出,在兩岸交流方面,南音能夠成為一種很好的文化橋樑。
廈門的南音演出在高雄美濃當地受到熱烈歡迎,吸引了不少鄉親前來觀看。而在這場音樂會上,來自台灣客家的藝曲藝術家也上台一同獻藝,現場歡歌笑語,其樂融融,彰顯兩岸閩客文化的融合發展。
海峽導報駐台記者 林靜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