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凈的村巷,路燈一字排開。碧波蕩漾,玄武岩護欄,雖已8月底但池中的荷花依然嬌艷盛開。若你到雷州市南興鎮善排村委會的三個自然村走走,你會分不清這是農村或是城市。溪頭村的池塘、戲樓、公園連成一體,紅花綠樹,健身器材、兒童滑梯點綴其間。
25日中午,80多歲的的老蔡身材高大,騎單車在廣場上鍛煉,「我們村自從扶貧隊來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這裡比起城市也不差。」爽朗的笑聲傳得很遠。
截至今年6月底,南興鎮建檔立卡貧困戶2318戶7764人不僅全部脫貧,還戶戶享受民生紅利。
5張「精準牌」項目連勝
沿着硬底化機耕路,來到離善排村不遠處的蘆竹基地。基地一派繁忙景象。10多個婦女有的在澆水,有的在切蘆竹、有的在培育組苗。記者與脫貧戶林妙金聊了起來「我一家6口人,因田地少,孩子小,僅是靠幾畝薄田,生活入不敷出。蘆竹基地辦起來後,我已經在這裡做了二年多,每天收入100元以上,每月能拿二三千元,丈夫也在工作隊的支持下,購買車輛跑起運輸,去年就脫貧了。」

日子越過越好,村民笑容幸福。
基地的負責人胡善建介紹,這裡靠近南渡河,陽光、河水充沛,非常有利於蘆竹的生長,成活率高,基地主要是培育蘆竹組苗,遠銷到新疆、內蒙古和河南,供不應求。
善排村是廣東省省定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265人。該村不靠山不臨海不沿路,農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薄弱。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廣州局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慧鋒介紹,經過認真調研,精準施策,工作隊打出五張「精準牌」。
第一張,投資220萬元,通過投資入股定額分紅方式合作共建加油站。2018年以來,收益達到200萬元。第二張,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特色農業綠洲一號種植項目,投資65萬元,種植蘆竹面積150畝,為合作社年增收15.5萬元。蘆竹基地解決當地20多個就業,其中貧困戶6人。第三張,扶持「頭雁工程」善馥春酒廠項目,投資43萬元建成330平方米生產廠房,幫助致富帶頭人發展釀酒業,2018年1月建成投產,為合作社年增收3.5萬元,帶動就業4人。第四張,投資45萬元,在村集體建築物頂層建設光伏發電項目。 2018年以來,村集體收入超過80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1000至2000元。第五張,重點幫扶有勞動能力的48戶貧困戶發展生產,還投入資金90萬元,幫扶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設備、購買農用三輪車或拖拉機、發展養殖業等。

在酒廠勞作。
五張「精準牌」引來大效應。截至去年底,善排村79戶269人貧困戶全部脫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1.6萬元,遠高於廣東省脫貧線標準。
7大建設村子變樣
「我們的錢發不完,但要留一些投入民生工程。」王慧鋒一句「牛逼」的話引起記者注意。他笑着說,由於扶貧項目精準投入,收益頗豐。他掰起手指一一數來,幾年來,共投入800多萬元,完成七大民生工程項目建設:安裝大型飲用水凈化過濾系統3套;改造村電網,升級變壓器2座;整治高標準農田,新修灌溉水渠1000米,硬化機耕路6500米,改建灌溉電站1座;改造教育設施,修繕校舍和辦公樓2000平方米,購置健身器材7套、大型玩具3套;改造文體活動設施,建設老年活動中心2座、文體小公園3個;改善環境衛生,整修排污溝2800米,清理臭水塘8個,加裝下水道蓋板1500米,購置垃圾清運車3台,新建公廁3座,配置環衛工人18個(貧困群眾11人),每戶補貼1000元改造無害化廁所34個。投資130萬元,正建設黨群服務中心1座;實施亮化、美化、綠化工程,安裝路燈280盞,購置石凳200條,種植草木數百株。
通過七大民生項目建設,善排3條自然村從一個「醜小鴨」變成振翅欲飛的「金鳳凰」。
民生工程戶戶受惠
嶺高村處於東吳水庫下游,十年九旱,農民生活並不富裕。「幸虧工作隊來後,打了十多口深水抗旱井,所以今年旱情影響不大。」東市村委會第一副主任王德連介紹,東市村委會由塘尾村、嶺高村、東市村三條自然村組成,由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和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駐點扶貧。

生活好了注重家庭環境布置。
嶺高村坐落在一個山嶺上。脫貧戶林李明住在山嶺上的最高處,摩托車一路向上,來到了門口,映入眼帘的是門口擺放有序的各種盆景,有大紅花、蘆薈、仙人掌、蘭花等。室內冰箱、洗衣機、消毒碗櫃、空調等一應俱全。室內外乾淨整潔,屋主對生活充滿熱情。「精準扶貧前,我家一直欠賬。2017年春天后,我在工作隊和村幹部的支持下,流轉土地,承包110畝土地種植糧食,每年收入13萬元。」精壯的漢子一臉笑容。在眾人的幫助下,他的困難得到一一解決。兩夫妻起早摸黑,兩人還參加「粵菜師傅」培訓班,拿到了培訓證。「我還承包村裡自來水管理,每年收入一二萬元。」
對貧困戶無微不至關心,對民生工程全力打造。來到嶺高塘尾村排洪溝,溝水嘩啦啦暢順流着。「這條溝過去群眾意見大着呢。」村書記林德芝指着河溝說,這條溝是嶺高村的生活污水和洪水排放溝,由於年久失修,淤泥堆積,雨天時,排水不暢造成兩岸農田受淹,在工作隊發動下,去年籌資185萬元,徹底整治排洪溝,群眾拍手叫好。

圖書館裏的孩子們。
走進東市村文化站的圖書室,不少學生埋頭閱讀,書架上藏書多,室內寬敞光亮,空調開放。負責人介紹,目前辦理借書證的人員達到80多人。「這是扶貧隊出資爭取15萬元建起來的。」
林德芝對扶貧隊的民生受惠工程,如數家珍。修繕活動中心大樓,舊停車場擴建為公共服務站,改造積水塘,幫助五保戶修建住房,修建硬底化環村公路4.1公里,建設塘尾小學和文化中心公共廁所2個,建造東市村和嶺高村文化廣場,建設塘尾村900米巷道硬底化,貫通東市、嶺高、塘尾三條自然村的生態村莊公園等幾十項民生工程。2016年以來,扶貧工作隊投入包括政府和自籌的資金2000多萬元,全力建設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惠及全村6000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