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省旌德縣首本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權登記證發證儀式上,宅基地使用權人王五四(左)、宅基地資格權人方聖蓮(中)、宅基地所有權人——旌德縣興隆鎮大禮村民委員會的代表孫秀寶在展示領到的首本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權證書(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二
新華社記者鄒偉、安蓓、胡浩
全面深化改革,始終牽動人心。
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改革迎難而進的步伐更加堅定。
「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日前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必須進行到底。這是關鍵一招,也是必由之路。
堅持改革才能破解難題
今年以來,一些被視為「大手筆」的改革正在破題——
9月11日,在各界的關切和期待中,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出爐。整合八部門相關職能,告別「九龍治水」,事關中國資源家底管護的這一方案陣容強大。

浙江省台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給市民辦理業務(3月28日攝)。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第三方評估,浙江「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87.9%、滿意率達94.7%。 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攝
短短數月,各新組建或重新組建部門掛牌、轉隸、擬定「三定」方案等工作迅速展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大刀闊斧的節奏令海內外矚目。
今年以來,一些要啃硬骨、涉險灘的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5月,《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出台,直指現行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市場化分配程度不高、分配秩序不夠規範、監管體制尚不健全等問題。
今年以來,一些事關服務群眾和企業的改革不斷釋放紅利——
在廣東,不久前上線的「粵省事」小程序,目前已推出駕駛證、居住證、完稅證明等12種高頻證照應用,提供266項審批事項和便民政務服務。其中156項事項「最多跑一次」,110項事項「一次都不跑」。
醫改聚焦疫苗管理體制等問題,教改向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等方面拓展……一系列民生改革,透出暖人溫度。
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推進「照後減證」,減稅降費政策舉措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向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繼續發力。
今年以來,儘管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一些改革仍然在壓力下堅定前行——
6月28日,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公布,外資進入銀行、證券、電網建設、鐵路幹線路網建設等一系列限制將取消。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對世界的承諾依然如期兌現。

市民在河南鄭州鄭歐班列進口商品展示中心購物(2016年8月18日攝)。 全面深化改革,始終牽動人心。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特斯拉在美國之外首個超級工廠將落戶上海臨港,寶馬增資建設電動汽車全球出口基地,橋水等知名對沖基金加速布局中國資本市場……國際資本用行動「投票」,進入越開越大的中國開放之門。
「大大提速」——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何墨池如此評價過去一年半以來中國的改革進程,「這體現在環保政策執行力度加強、消費品關稅大幅下調、地方營商環境和外資企業研發環境改善等各方面。」
着眼當前,進入深水區的改革,向前的每一步都是挑戰,改革措施落實還需要加力,還有許多關隘需要從深處攻克——
舟至中流的「放管服」改革,在放權的基礎上,下一步如何提升政府整體效能,避免「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應對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挑戰,如何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的利益衝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面對「留不下的城市」與「回不了的鄉村」,為城鄉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億萬農業轉移人口,如何讓他們「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夢想照進現實?
……
「新時代,不是緩改革,必須加快推進;不是小改革,必須全面深化;不是虛改革,必須啃硬骨頭;不是假改革,必須落地有聲。」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說。

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烏石鎮清溪中心小學茶兒壠村教學點內,蔣秀蘭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9月7日攝)。今年53歲蔣秀蘭老師從1983年參加工作開始,一直獨自堅守在「一人一校」的單班教學點,最多的時候獨自一人帶過26名學生,目前她負責兩個年級5個孩子7門課的教學。 新華社記者 王正忠 攝
堅持改革才能釋放活力
近1000萬人——這是前8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距離完成全年1100萬人以上的就業目標還剩一成。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維持在5%左右。
在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就業影響首當其衝背景下,為什麼能穩住就業?
重慶,一家名為「豬八戒網」的人才共享平台,經過十餘年發展,已彙集全球超過700萬企業用戶和超過1300萬人才服務提供商,讓超過100萬人在線就業、孵化超過15萬家企業。
「抓住我國創新創業、轉型升級的寶貴機遇,數百萬家企業通過分享經濟平台找到人才,更多創新創業者實現人生價值。」豬八戒網創始人、CEO朱明躍說。
超過200萬人的快遞「大軍」、超過2000萬人的微商從業隊伍……生動詮釋着中國就業的活力和多彩。
機制靈活、貼近市場的2700多萬家民營企業、65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抓住「互聯網+」、分享經濟、人工智能等帶來的機遇,不僅為自身贏得發展空間,也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這是一組有說服力的數據——
過去5年,中國市場主體數量增加近80%,跨入「億戶時代」,其中私營企業數量增幅高達146%,註冊資本增長近5倍;
民間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連續5年超過60%,民營經濟解決了80%的就業,佔GDP比重超過60%,撐起「半壁江山」;
在創新驅動發展中,民營企業完成了我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走上國際舞台,成為耀眼的中國名片……
從現實觀察,民營經濟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更加活躍;從未來着眼,民營經濟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離場」,而是如何進一步健康發展。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洞橋鎮文村地處富陽區遠郊,村中保有40幢古民居,建築師王澍以當地的建築材料和生活傳統為村裡設計了14幢新民居,呈現出美麗宜居鄉村新面貌(4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不可否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
內外環境變化、產業轉型升級,疊加土地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要求升級、債務壓力陡增、融資支持偏弱……一部分企業經營遇困,一些企業面臨生死考驗。
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要靠改革來解決。
近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密集調研,在多個場合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明確表態。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期間的重要講話明晰而有力——
「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權益,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壯大。」
支持包括民資、外資等非公有資本參與國企改制重組,降低民間資本進入交通、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門檻……改革推向縱深,一些更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
浙江,我國首條民資控股高鐵杭紹台鐵路線路上半年正式獲得批複;
大連,民企沙鋼集團為主的戰略投資者進入東北特鋼,通過一系列革新舉措,今年一舉扭虧為盈;
在引入包括騰訊、百度、阿里、京東等民資在內的14家戰略投資者後,中國聯通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大幅增長144.9%……
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認為,通過引入其他資本,可倒逼國有企業內部機制改革,真正讓國有企業活起來。

2017年4月8日,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正式在3600餘家醫療機構實施。這是市民在北京東花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挂號交錢。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改革出「大招」,政策亮「實招」——
今年以來,張文中案等重大涉產權案件依法改判取得實質性突破;有諸多歧視性規定的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廢止;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將全面實施;全年減稅降費將超過1.3萬億元……
積極因素正在累積。在整體投資增速有所下滑的形勢下,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8個月民間投資增速分別高於全部投資1.4、2.4和3.4個百分點,呈領漲態勢。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
在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大潮中,民營經濟不會「離場」。在黨和政府的鼓勵、支持和引導下,在各種所有制經濟百花齊放、日益融合的大趨勢中,一定會湧現出更多 「弄潮兒」。
堅持改革才能造福人民
利益博弈,始終是改革繞不開的坎。
2017年,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在北京落地實施。其時,「醫院難以為繼」「看病變相漲價」等反對聲不絕於耳。
一年後,這些擔心並未成真。全市累計節省醫藥費60多億元,個人醫藥負擔減輕,醫療機構收入總量基本穩定。
無可否認,相比改革之初普遍受益的「帕累托改進」,今天的改革面臨更多掣肘:要確保效率,也要維護公平;要鼓勵競爭,也要保障底線;要尊重差異,也要凝聚共識。

在江蘇南京蘇寧雲倉物流基地,工作人員將包裝好的「共享快遞盒」放到傳送帶上,準備進行分揀運輸(2017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擺在改革者面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範圍,能否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平衡好國家、集體、個人利益?
電、氣等價格改革,能否既確保企業保障供應,又充分兼顧居民承受能力,達到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大氣污染的公共政策目標?
……
難題很多,但並非無解。改革,必然要經歷從激烈博弈到逐步均衡的過程。
剛剛結束的國慶假期,不少人享受了近千個國有景區免費開放或降價的實惠。這正是各方能夠接受的方案:讓門票價格既兼顧公共景區公益性,又保證其合理的保本盈利與可持續發展。
博弈,不等於此消彼長,同樣可以兼顧共贏。
杭州富陽區,是《富春山居圖》的創作之地。然而,有千年造紙歷史的富陽,曾一度陷入美麗和發展難兩全的困境。
堅決推動造紙行業轉型升級,富陽騰籠換鳥,以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金融等新經濟新產業代替傳統產業,一步步從「荒山惡水」變回「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
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正是在一步步協調區域、群體利益關係中實現的。
改革開放之初,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階段性發展政策,激發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帶來卓著成效——
40年來,7億多人成功擺脫貧困;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

7月19日,「四大項一天聯辦服務專窗」在廣州市越秀區政務服務中心亮相,工作人員將營業執照遞交給申請者。 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承諾擲地有聲。
扶貧托底,改革通過保基本以促公平。
鄉村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則被認為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環。
因學校條件簡陋、缺少師資,河南新安鐵門鎮陳村小學老君洞教學點一度瀕臨撤併。得益於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改革推進,這裡如今已成為新安縣「最美鄉村學校」。
削峰填谷,改革通過調分配以促公平。
2018年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改革帶來第一波減稅「紅包」: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起征點」調至5000元,並適用新稅率表。綜合來看,中等以下收入者成為獲益最大的群體。
共建共享,改革通過高質量發展以促公平。

國家稅務總局泉州市稅務局豐澤街辦稅服務廳的工作人員在新辦企業服務窗口為納稅人辦理業務(9月13日攝)。國地稅合併後,國家稅務總局福建省稅務局在全省推行新辦納稅人「套餐式」服務。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攔水築壩、截江斷流的水權之爭,上游污染、下游吃苦的生態之殤,曾經觸目驚心。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深刻變革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讓大家可以共飲一江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說,改革的意義在於,形成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選擇有利於推進的改革方式,實現共享的目標。
如果說改革的過程是利益的調整,那麼改革的目的則是利益的共享。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2年的2.88:1,降至2017年的2.71:1;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從2012年的37.5%,降至2017年的31.2%。配套改革接續推進,民生保障網織密扎牢,億萬人民既是改革的主力,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改革,還在路上。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已經為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指明方向: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華時評:改革,當有排除干擾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