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十三年前一場大病,他成了肢體殘疾人和低保戶,還欠下一身債。後來,他艱苦創業,開辦烏骨雞養殖場,不僅自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還帶動村民一起養殖,幫助村民增收。
他叫陳偉,是萬州區羅田鎮陽坪村4組村民。在其他村民眼中,陳偉是「身殘志堅」的典範。截至目前,陽坪村共有148戶加入陳偉的「鄉卡卡烏骨雞養殖合作社」,烏骨雞養殖總量達1萬多隻,每年能為村民帶來數十萬元的收入。
近日,陳偉入選9、10月「重慶好人」榜,他身殘志堅,幫助村民增收的故事,也隨之揭曉。
22歲身患重病差點癱瘓
22歲,本應是夢想起航的年齡。可陳偉的22歲,卻非常不幸。
2007年,22歲的陳偉和妻子趙柳英,一起到浙江打工。誰知在這一年裡,他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和股骨頭壞死。
為此,妻子帶着他四處求醫問葯,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下了20多萬元的外債。
「那年12月,求醫無路的我,最終和妻子一起回到家鄉。回家後,我們一家因生活困難,被評定為低保戶。」說起往事,陳偉有些傷感。
他在病床上躺了三年,生活不能自理,還差點癱瘓。年邁的父母,不能享天倫之樂,只能照顧他的起居。妻子趙柳英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四處打短工。看着千瘡百孔的家,陳偉暗下決心,一定要戰勝生活的黑暗和自身的頹廢。
就這樣,過了不久,他在自己剛剛能坐起來的時候,開始幹些手工活。
「挑雜糧、糊鞋墊、織毛衣、做小工藝品……我想着殘疾不等於殘廢了,於是便力所能及做些事,好讓自己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陳偉表示,那時勞動力很廉價,做這些手工,掙不了多少錢,但他仍很高興,家人也不斷鼓勵他。
隨着身體狀況逐步好轉,陳偉開始通過電視、網絡接觸一些創業信息。
通過實地考察,陳偉發現自己的家鄉山多地廣,適合發展種養殖業。
開辦家庭養殖場還清債務
2011年,陳偉終於向妻子提出了自己的創業想法。
「我雖然幹不了重體力活,但至少還能動。家鄉適合發展種養殖業,於是我打算養雞,為家庭增收。」陳偉表示,妻子很支持自己的想法,於是,夫妻倆找親戚借來2萬塊錢,買了400隻雞苗,辦起了家庭養殖場。
養殖場辦起來以後,陳偉絲毫不敢鬆懈。他一邊自主學習養雞方法,一邊實際管理,忙得時候,晚上最多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在飼養烏骨雞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採取散養、放養的方式,這樣產的雞蛋品質好,銷路才會好。」陳偉說,飼養第一年,他賺了近2萬元的純收入。嘗到甜頭後,他決定擴大養殖規模。
通過滾動式發展,2014年,陳偉的家庭養殖場烏骨雞數量已經達到4000多隻。雞蛋通過各種渠道,遠銷浙江、廣東等地,年純收入超過了10萬元。不僅還清了債務,也退出了低保戶行列。
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一起增收
看着陳偉通過發展養殖業過上了幸福生活,村民紛紛上門「取經」。見大家熱情高漲,陳偉也不「吝嗇」,決定用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帶動村民一起增收。
「當年我困難的時候,鄉里人沒少幫助我,現在我找到商機了,理應要分享給大家。」陳偉說,做人要知感恩。
就這樣,懷着一顆感恩之心,陳偉將自己的雞苗按成本價,提供給有養殖意願的農戶,如遇上經濟有困難的貧困戶,陳偉就讓其先賒賬,等雞蛋出售後再還本錢。
2016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陳偉成立了「鄉卡卡烏骨雞養殖合作社」,採用「公司+農戶」模式,進一步幫助村民增收。
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養殖行業中,截至目前,陽坪村共有148戶加入合作社,烏骨雞養殖總量達1萬多隻,年產蛋量10萬公斤,每年為村民帶來超過40萬元的收入。
不僅如此,陳偉還流轉了160畝土地發展烤煙,每年僅土地流轉費和務工就能給周邊上百戶村民增收。
「殘疾不等於殘廢,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勉勵更多人!「陳偉告訴記者。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范聖卿
【免責聲明】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游新聞聯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