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嶺路
在北山街的省廬和海鹽館之間,有一條石板鋪設的小路,路口往北正對着智果寺舊址殘留的山門,距離山門只有短短的四十餘米,在山門前小路九十度轉彎朝西延伸,這就是葛嶺路連接北山街的東口。葛嶺路從東至西大約七百多米長,路的西口剛好為北山街84號(西湖山莊)的大門口,重新回到北山街並相連。
葛嶺路不長也不寬,兩端的路口又不大,且隱匿在北山街建築之後的葛嶺山麓,石板鋪設的路面,汽車駛過噪音很響,單車騎過有些顛簸,所以很少有車輛和遊人經過,總是安安靜靜的。然沿途卻有多處名人舊居和景點,值得放慢腳步細細遊覽一番。
北山街曾經佛事興盛,沿線建有許多寺廟,只是後來隨着時代變遷漸漸衰退,部分寺廟被拆除或改建,慢慢消逝不見。而葛嶺路至今仍有多處寺廟遺迹可尋,有瑪瑙寺和寶雲寺保留了部分原建築,有智果寺舊址和招賢寺舊址,還有寶石山半山腰的抱朴道院,登山口也在葛嶺路中段。
葛嶺路不僅有這幾處寺廟,還有多處民國時期建造的名人舊居,值得遊覽或研學,葛嶺路5號-靜逸別墅為張靜江舊居,葛嶺路11號為陳山舊居,葛嶺路13號(葛嶺半山腰瑪瑙寺後側)為黃源舊居,葛嶺路18號-樂墅(樂廬)為陳布雷舊居 。
葛嶺路18號-樂墅(樂廬)
葛嶺路18號-樂墅(樂廬)
葛嶺路18號-樂墅,又稱樂盧、林庄,東靠葛嶺路瑪瑙寺,西依西湖山莊大院,北臨葛嶺山坡。
樂墅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為福建林氏別業,庭院面積878平方米,建築面積355平方米。整體為長方形的合院式格局,前有門房轎廳屏護,後有山崖陡壁相依,中間是一幢面寬七間進深兩間的青磚實疊西式平房別墅。
民國初期,北山街的建築普遍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樂墅也是北山街近現代中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典型體現,營造了既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建構邏輯,又受西方建築文化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陳布雷擔任民國政府浙江省教育廳長時,在其家眷未來西湖之前,就借居住於樂墅,對此地的幽雅清靜很是喜歡。
解放後,樂廬成為浙江省級機關的幹部宿舍,保存完好。
2004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名單,受到保護和全面的修繕,編號為:LSJZ1-73。期間曾作為北山街保護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使用,現為稱作「樂墅餐廳」的私人會所。
葛嶺路18號-樂墅的庭院大門
杭州市歷史建築石牌,編號為LSJZ1-73
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樂墅簡介牌
門廳中玻璃罩下為原地坪
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規劃圖則-葛嶺路18號樂墅
樂墅沿着葛嶺路的庭院外牆是清水青磚牆,庭院大門是普普通通的隨牆門,黑漆雙開木門、銅門環、青石門框、條石台階,門額的條石下窄上寬,門框上方兩側內角為花瓣造型,整體低調簡潔,牆外還有一排綠植遮擋,路人很少會關注這處庭院。
大門兩側各有兩扇木框玻璃窗,窗檯與外牆齊平,窗戶往裡退進,窗框用青磚砌造;樂墅整體修繕之前,窗戶上方還有後期搭建的擋雨板,現已被拆除。
樂墅整體的地坪比葛嶺路高,現在庭院大門前的垂帶踏跺只有三階台步,而早些年葛嶺路未改造之前,門前的垂帶踏跺為四階台步。
葛嶺路18號樂墅大門
條石門框設計比較講究,門額上的條石特別厚且比門框寬,門框上方兩側內角呈花瓣形,
門前的三級垂帶踏跺
多年前的樂墅大門老照片,這時葛嶺路還未改造,門前的垂帶踏跺有四階台步,大門為玻璃格柵木門(網絡圖片)
圍牆外側還沒有種植綠植隔離帶,大門兩側窗戶上有後期搭建的擋雨板
樂墅大門老照片,右側條石門框上有紅漆寫的「葛岺路十八號」(網絡圖片)
大門兩側的窗戶
進入庭院大門是傳統的門房轎廳,一字排開共五間,轎廳居中兩側各有兩間門房,屋後有檐廊。檐柱採用的是方柱,柱礎也成方形,而且上大下小,這在中式建築中還是比較少的。
走出轎廳,面對整個庭院,方方正正,兩側有高高的圍牆。東側圍牆外就是瑪瑙寺,圍牆東南角有一扇雙開木門與瑪瑙寺相通,但平時總是緊閉着的;西側圍牆外就是西湖山莊大院,隔着圍牆可以看到牆外建築屋頂。
正屋前的庭院很大,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的地坪與門房轎廳同高,後半部分則要高出大約一米四左右的高度。庭院前後高低錯開,兩側靠圍牆處都有條石台階,可上下通行。整個庭院都鋪着青石板,種了幾叢臘梅、幾棵桂花;後半部分高處的庭院中間,還有一小片綠草地。站在門廳往裡看,前側有喬木綠植的遮擋,後方庭院的地基又是整體被抬高的,故無法直接看清楚庭院里側的正屋。這可能是當初建築庭院時,考慮了中國傳統風水因素,避免大門直衝正屋而採用的庭院布局。
站在轎廳檐廊往裡看的庭院
門房轎廳與前庭院前半部分
前庭院前半部分,以及門房轎廳後側的檐廊,檐柱和柱礎都是方形的
東側圍牆,及與瑪瑙寺連通的側院門
前庭院中靠東側圍牆的條石台階
前庭院中靠西側圍牆的條石台階
前庭院後半部分高台中間的小草地
樂墅正屋
樂墅的正屋為面寬七間,進深兩間的青磚疊砌平房。
斜坡大屋頂,鋪着傳統的小瓦片;四條屋脊,為一層水泥和一層豎瓦重疊的壓頂。
正屋外牆為民國時期常見的清水青磚,但沒有發現帶名號的青磚,可能是後期維修處理過的原因。
紅漆木框玻璃窗,青石窗檯,窗楣為青磚豎砌出的造型。
屋前有檐廊,檐柱為磚砌的方柱,正前方和兩側都有垂帶踏跺。
柱腳和牆腳,都有水泥澆築的踢腳線。
正屋雖已造在高台之上,可能為了防潮,屋基還是採用當時傳統的方法建造。屋基大約有四十多公分高,每側開有通氣孔。
正屋與兩側的圍牆之間,各留有兩米多的空地,可以從兩側通往正屋後方的庭院。
正屋西側,還有一座附樓,坐西朝東,為一字排開的四間平房。
樂墅正屋
樂墅正屋老照片(網絡圖片)
樂墅正屋內部(網絡圖片)
屋頂鋪着傳統的小瓦片,四條屋基為水泥壓頂上疊壓着豎瓦片
正屋前的檐廊
正屋西側的附樓平房
正屋前的檐廊
檐廊東側,青磚壘砌的方形檐柱、紅漆木框玻璃窗
正屋東側以及庭院圍牆,可見屋基很高,有排氣孔和排水石槽,檐廊東側有垂帶踏跺
正屋朝北側,只有窗戶沒有向外開的門,屋基周邊有排水石槽,與後院假山之間有大約兩米寬的空地
假山群景觀
沿着正屋兩旁過道繞到屋後,還有一處很大的庭院。
庭院後側,靠着山體有一座假山景觀,假山高4米、長18米,底部橫貫一條「石洞」,兩側還有條石台階可登上假山高台,行走其間可感山石移步換景之趣。條石台階邊沿有鑄鐵欄杆,與堅匏別墅庭院內殘留的欄杆非常相似,可能都是民國時期鑄造的,算算也有百年的歷史了。
這是一座假山群,假山講究的「瘦、皺、漏、透」無一不在此體現,算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據說這座假山為清末時所建,年紀比樂墅的屋子還老,由於深藏私宅而保存完好,是杭州最古老最大的景觀假山群。
後院景觀假山(網路圖片)
後院景觀假山的條石台階和鑄鐵欄杆(網路圖片)
景觀假山中塊石壘砌的護坡
站在假山上看庭院中的建築(網路圖片)
陳布雷
陳布雷
陳 布 雷
陳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浙江寧波慈溪人,名訓恩,字彥及,筆名布雷、畏壘。
早年就讀於慈溪縣中學堂,後轉入寧波府中學堂。
1911年,以名列第四的成績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同年秋應上海《天鐸(duó)報》之聘,任撰述,開始用「布雷」為筆名。他才華出眾,勤勉敬業,很快成為上海報界的著名記者。同年10月武昌起義後,他寫的《談鄂》十論,按日刊布,響應革命。孫中山先生代表臨時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對外宣言》,就是由年輕的陳布雷翻譯成中文最先在《天鐸報》上發表的。
1912年3月加入同盟會,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務印書館編譯《韋氏大學字典》,後任《商報》主編,再後來還曾為《國聞周刊》主要撰稿人。
1927年,他與潘公展同至南昌見蔣介石,同年加入國民黨。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5月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
1928年,陳布雷辭去中央黨部秘書處書記長職,赴上海任《時事周報》總主筆,創辦《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隨蔣介石赴北平。
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應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之邀,擔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在任期間,杭州舉辦了盛況空前的首屆 「西湖博覽會」。博覽會閉幕後,利用文瀾閣原址,將部分展出物品留用,成立西湖博物館(今浙江省博物館前身),也是由陳布雷主持的省教育廳負責實施的。1930年還曾赴南京,任國民黨教育部次長。
1934年5月,任國民黨軍委會南昌行營設計委員會主任。
1935年後,歷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最高國防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長期為蔣介石草擬文件。
1936年至1945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副秘書長、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兼任復旦大學中國國文科新聞組(新聞系前身)教授,主講《社論作法》。支持親屬奔赴抗日前線,設法掩護民主人士。
1946年,任國府委員。
1947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1948年11月11日,陳布雷寫道:人生總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倘使我是在抗戰中因工作關係(如某年七月六日以及在長江舟中)被敵機掃射轟炸而遭難,雖不能是重於泰山,也還有些價值。倘使我因工作實在緊張,積勞成疾而死,也還有些價值。而我是為了腦力實在用得太疲勞了,思慮一些些也不能用,考慮一個問題時,總覺得頭緒紛繁,無從着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復一日。把急要的問題,應該早些提出方案之文件(如戰時體制)一天天拖下去,着急儘管着急,而一些不能主動。不但怕見統帥,甚至怕開會,自己拿不出一些些主意,可以說我的腦子已經油盡燈枯了。為了這一些苦惱,又想到國家已進入非常時期,像我這樣,虛生人間何用?由此一念而萌自棄之心,雖曰不謂為臨難苟免,何可得乎?
1948年11月12日,陳布雷到蔣介石家中進諫,希望他停止內戰和談,讓四大家族拿出錢財來救老百姓,被蔣介石夫婦破口大罵,斯文掃地,最後蔣介石對他說:「你可以休息了!」
11月12日,恰是中國國民黨先總理孫中山誕辰84周年紀念日。
至深夜,即11月13日凌晨,陳布雷在南京湖南路寓所服下了100多顆安眠藥巴比妥後安然辭世,終年58歲。時其職務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殯殮之日,蔣介石誄之曰「當代完人」。並在祭文中稱:「畏壘椽筆,逾百萬師」、「綜其生平,履道文堅,謀國之忠,持身之敬,臨財之廉,足為人倫坊表。」
著有《畏壘評論集》、《陳布雷回憶錄》、《陳布雷文集》。
陳布雷與蔣介石
在1924年時,蔣介石擔任了黃埔軍校校長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職務,軍權在握,在政界軍界站穩了腳跟。這時,他開始感到身邊只有武將,缺乏有文才之士。蔣介石耳聞陳布雷乃滬上名筆,1926年春,當邵力子奉國民黨中央之命前往上海工作時,蔣介石特地把精選的自己一幀親筆簽名的照片,托邵力子轉給陳佈雷,以示欽慕之意。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在廣州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北伐節節勝利,蔣介石率部進駐南昌。1927年2月1日,陰曆除夕夜,陳布雷與《商報》另一位名記者潘公展應邀來到了南昌。翌日,正值大年初一,兩人一同去見了蔣介石。陳布雷感謝"蔣總司令"贈他"玉照",而蔣介石則說:"以後陳君不必稱我為總司令,隨便些好了。因為總司令是軍隊的職務,陳君並非軍人。"
陳布雷與蔣介石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接下來,蔣介石一次次約陳布雷長談。有一天,蔣介石急欲寫《告黃埔同學書》,陳布雷當即"拔筆相助",蔣介石口授,陳布雷捉刀,一揮而就,須臾之間完稿,蔣介石深為滿意。蔣介石心裏產生了把陳布雷留在身邊的想法。於是,蔣介石極力挽留陳佈雷,無奈,陳布雷稱:"蔣先生,我仍想回滬做記者,辦報紙。"陳布雷走了,蔣很惋惜。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武夫治國,急需文臣輔佐。在蔣介石的盛情相邀之下,1928年1月,陳布雷從上海來到南京。蔣介石因陳佈雷的到來,非常高興,怎麼可以留下這位大才子呢?蔣欲委以高官,陳布雷回答道:"余之初願以新聞事業為終身職業,若不可得,願為公之私人秘書,位不必高,祿不必厚,但求能有點滴為公之助,然機關要職,則非所盼也。"從此,陳布雷成為蔣介石的私人秘書、重要幕僚,人稱"領袖文膽"、"總裁智囊"。
後來,陳布雷在蔣介石身邊工作的時間長了,經不住蔣介石的一再勸說,還是先後擔任了國民黨中央黨部書記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次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理秘書長等一系列職務。儘管從表面上看陳布雷春風得意,其實在他內心深處卻隱藏着難以訴說的痛苦,尤其是在他為蔣介石執筆時不得不寫下違心的話。
最使陳布雷為難的是為蔣介石寫《西安半月記》。那是在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回到南京,要把西安事變的"真相"公之於眾,讓天下百姓知道張學良、楊虎城是如何"叛逆"的。1937年初,在奉化溪口養傷的蔣介石召見陳佈雷,給他看了自己在西安被囚時的日記,並講述了自己在西安事變中的經歷。陳布雷明白《西安半月記》難以下筆,便推託道:"我沒有去過西安,對變亂經過不很清楚,恐怕難孚領袖厚望。"蔣介石卻說:"這沒有關係的,你就照我說過的寫好了。"
2月2日,陳布雷隨蔣介石來到杭州,蔣介石再度把日記交給陳佈雷,補充敘述西安事變的經歷。陳布雷無法違命,只得在極度痛苦中為蔣介石寫完《西安半月記》。痛苦的陳布雷在日記中坦言:"余今日之言論思想,不能自作主張。軀殼和靈魂,已漸為他人一體。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於此哉!"此後,他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筆達我所言","為人捉刀是苦惱的"。他曾比喻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難為夫子"!
陳佈雷的葬禮
1948年11月13日各地晚報,11月14日各地日報、國外各報都發表了陳布雷死去的消息。
11月13日下午5時,陳布雷遺體自寓所移入南京新街口中國殯儀館。此前,陳夫人王允默已婉拒了當局舉行國葬的意見,並希望葬夫於杭州西湖之濱。
11月15日上午,在中國殯儀館「崇敬堂」內,舉行了陳布雷遺體大殮儀式,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參加,蔣致送「當代完人」橫匾一幅,並懸於靈堂上端,宋獻鮮花兩束。
靈堂四壁輓聯甚多,主要有:「文章天下淚;風雨故人心」(于右任)、「有筆如椽,讜論雄文驚一代;赤心謀國,淵謨忠盡炳千秋」(李宗仁)、「一手文章扶國運;終宵憂樂系蒼生」(黃少谷)、「 行己有恥,博學於文,志不在溫飽;報國盡忠,守道能篤,死則為神靈」(梁寒操)、「為政不忘清勤情;居家無愧孝友慈」(朱家驊)。
後來,《中央日報》副刊又刊登了兩副輓聯,一副是編者所撰:盡瘁武鄉侯,分無誠意伯,依舊一個書生,雖非其位,而有以自立;日削三千牘,家無八百桑,效命廿年黨國,終不及私,此之謂完人。另一副是駢文大家成惕軒的:人每以燕許似公,實則機務參裁,直同內相,若論鞠躬盡瘁,尤近武侯,事功讓青史安排,誠開衡岳雲,病深茂陵雨;我方冀夔皋再世,憶八年前侍座,曾進篇章,痛剎那頃登仙,便捐館舍,心血為蒼生嘔罄,國逢多難日,天隕少微星。
11月18日上午,陳布雷治喪委員會復在中國殯儀館舉行公祭典禮,首由總裁蔣介石率中國國民黨全體執監委員致祭,副總統李宗仁等陪祭,司儀員宣讀蔣介石祭文。繼由各團體公祭。
中午12時,陳布雷靈柩由中國殯儀館出發,向和平門火車站行進。移靈時,由陳立夫主祭,宣讀啟攢文:布雷先逝世之六日,治喪委員會同人恭奉靈攢,於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歸殯杭州。時日唯吉,挽輅是宜。將事之人,罔不祗肅。清塵除道,七鬯俱安。散告啟攢,神其憑式。敬告。
送靈車共8輛,除陳布雷親屬外,于右任、邵力子等陳布雷老友都親自往送。路經中正路、新街口、中山路、中央路,抵和平門火車站。抵站後,靈柩移至靈車,旋由於右任主持,舉行祭禮。哀樂聲中,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新聞界耆宿于右任鞠躬行禮時,竟至老淚橫流,濡及銀須,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祭禮結束後,靈車啟行,沿途經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當地官員均迎靈致祭。抵達上海北站後,靈車停留一夜。
次日上午9時,上海市市長吳國楨等在北站舉行公祭儀式。10時整,靈車在哀樂聲中,離滬赴杭,下午4時抵杭州南星橋車站。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率各界公祭,旋移靈柩至鳳山門四明公所暫厝,擬擇日安葬。
陳布雷於抗戰爆發前曾在九溪徐村購地約6畝半,原似築屋數椽,不料今日這裡竟成了陳氏的魂歸之地。
11月28日,代表國民黨的洪蘭友、陳希曾等偕同陳布雷家屬前往九溪勘測墓地,公私雙方認為時值歲暮天寒,兵荒馬亂,逝者擬儘早入土為安,最後,決定擇在12月10日薄葬簡禮。
12月10日,星期五,為夏曆節氣大雪日後3天,天氣陰霾,細雨蒙蒙。上午8時,陳布雷靈柩自四明公所啟動。途中,浙杭各界設奠公祭。10時,靈柩抵九溪徐村蘿蔔山下,這裏面山倚水,竹林掩映,景物幽靜。位於山地的墓穴由杭州市建設局設計建造,墓塋高約2米,直徑約 3米,圍以1米高的石牆,上覆封土。墓前豎約2米高的墓碑,碑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日穀旦」,中書「陳布雷先生墓」6個楷體大字, 右下書「同縣愚兄慈溪錢罕謹題」,無其他碑文,可謂是樸素無華,甚為符合墓主性格。
錢罕即錢太希(1882—1950),為陳布雷舊友同鄉,著名書法家,擅魏碑,亦精行書,「所書碑記墓誌數十種,不名一體,尤為世重」。與山陰任堇叔有「浙東二妙」之稱。
10時半,陳布雷靈柩入穴,一代名士,長伴湖山。天寒路遠,送葬者稀。但蔣經國代表其父,參加了送葬全程。
與1949年前建造在西湖之濱的名人墓相同,陳佈雷的墓在1949年以後也是命途多舛,不得安寧。20世紀50年代初,徐村要建療養院,有人提出這是「反動人物」的墓,應予平毀,後幸得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沙文漢指示妥善保留,方得以倖免。然而,其後仍在「十年浩劫」之中被平毀。現墓為20世紀90年代重建之物,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2008年,有關方面在原址上對墓進行了修繕,並將其納入了整治後的九溪—楊梅嶺景區之列。
部分內容摘抄自《一介書生陳布雷》
陳布雷先生墓
陳布雷先生墓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九溪路15號正東方向90米
陳布雷先生墓園的墓門
陳布雷墓簡介
陳布雷先生墓碑舊照(網絡圖片)
陳布雷先生墓現狀
北山街民國建築介紹專輯目錄及鏈接
卅九、葛嶺路17號-樂墅(樂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