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樺
今年7月,英國口述歷史學社年度會議在倫敦舉行,會議主題圍繞「家」展開。家,作為一個物理空間,也作為精神寄託的特殊概念,對每個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候車式文化工作室入選大會發言環節,在線上向全球口述歷史的專家學者及工作者們介紹了有關上海枕流公寓口述歷史項目的實踐經驗。

有「海上名樓」之稱的枕流公寓,位於上海靜安區華山路,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單位。這幢西班牙式公寓最初是泰興銀行大班的住宅,後來幾經輾轉,知名住戶包括周而復、峻青、周璇,孫道臨、傅全香等。作為一個口述歷史項目,「枕流之聲」以「枕流漱石,以文化人」為主題,通過訪談拍攝、文物信息採集等手段挖掘建築特色和人文故事。

枕流公寓建於1930年,在數次轉手中,最有名的大樓主人是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根據史料記載,這座樓最開始取的名字被譯作「河邊公寓」或「溪邊公寓」,但李經邁並不滿意這個名字,遂公開向社會征名。有一封應徵信援引了《世說新語》中的一段典故「枕石漱流」,寓意居靜思危、潛心磨練意志。
除了大氣雅緻的外觀,枕流公寓在內部裝修上也頗費功夫。據說當時的卧室均為套間,衛浴設備也是進口名牌,窗欞用鋼,門把手用銅,地板是檀木鋪就,每戶客廳都有壁爐,餐廳和廚房之間必有一間備餐室相隔。為了適應外國人的生活習慣,整棟大樓集中供暖,安裝了熱水汀;頂樓平台向住戶開放,適合遠眺和散步;地下室里則備有室內游泳池。這些設施在當時無疑是超前且一流的,因此常年租約不斷。
1947年生於上海的張先慧,於1975年搬去枕流公寓,她在「枕流之聲」口述歷史欄目中回憶了這幢公寓精緻的裝修,即使在上世紀70年代依然是非常超前的:廳裏面有很漂亮的古銅色吊燈,客廳的對面是大餐廳,餐廳(天花板)上面都是雕塑好的燈。廚房很考究,有備餐室,還有做好的櫥櫃,白色的櫥櫃從天花板到地面,當中是一排操作台。大樓配有電梯,進到電梯裏面是一面落地的大鏡子,旁邊的木質面板也非常考究,並配有專人負責電梯運行。
1949年以後,枕流公寓空置的房間被分配給高級知識分子等居住,知名住戶包括報人徐鑄成,導演朱端鈞,作家周而復、峻青、王慕蘭,文藝理論家葉以群,畫家沈柔堅,三棲明星周璇,影劇表演藝術家喬奇和孫景路夫婦、孫道臨、徐幸,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等。

枕流公寓周璇家內景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住客故事」,還數上世紀的三棲明星「天涯歌后」周璇。網絡上一說周璇於1932年搬入枕流公寓,另一說法是1950年周璇從香港回到上海之後,作為第一批文化界名人入住大樓。當時她所住的是六樓一處大套房,這也是整所公寓最好的房間之一。1950年底,周璇的大兒子周民在枕流公寓呱呱墜地。當時,周璇還受邀擔當了電影《和平鴿》的女主角。這間寓所不僅是「她的療傷處,她的避風港,更是她短短37年人生的最後一個家」。
大上海高聳入雲的大廈數不勝數,但枕流公寓這座充滿年代味的舊公寓從未走出人們的視野,也很難被人遺忘。因為它見證了太多人的事業起伏、家庭聚散、人生悲歡。

上世紀60年代,劉丹和母親傅全香攝於枕流公寓家中
作為出色飾演了祝英台、劉蘭芝和李清照等越劇女性角色的傅全香,人生的整個黃金歲月包括結婚、生子都是在枕流公寓度過的。在枕流公寓出生,也是在這裡成長的劉丹,是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之女。她回憶說,李清照這個角色是母親傅全香在晚年階段投入大量心血塑造出的角色,七十多歲的她還要寫劇本、籌集資金、找演員、找編劇,還有譜曲,這些統籌、創作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枕流公寓的家裡完成的。1992年《人比黃花瘦》上映,傅全香飾李清照,該劇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榮譽獎。劉丹說:「我是在枕流公寓出生長大的,這個意義就在於它是有生命的,它見證了許多風風雨雨。在父母都過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我想過搬家,不想再住在枕流公寓了。因為這裡有太多太多的回憶,還有父母的影子。母親在客廳里踢腿、走圓場、寫劇本,父親又是在家裡走掉的……我媽媽的房間,我還一直保留着原樣。」
畫家沈柔堅之妻王慕蘭今年已經92歲,她回憶剛搬來枕流公寓是在1956年,當時原來裏面住的外國人、資本家都搬走了。等到陸續搬進來一些朋友後,這裡就有了人氣了。「我們和喬奇、孫景路夫婦關係蠻密切的,有時會相互拜年。早年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配合軍事院校的招生任務,我曾經邀請過喬奇到電台去朗誦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他還經常去學校給青年學生演出,都很受歡迎。我和柔堅也看過他演出的幾部話劇,非常精彩。」「以前作家峻青也住在這裡,每次回山東老家都會帶點土特產來,紅棗啊、花生什麼的,鄰里之間都比較親切的。」

1962年沈柔堅於枕流家中,刊載於《人民畫報》
1956年以後,沈柔堅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枕流公寓畫的,其女沈黎在「枕流之聲」口述歷史欄目中也回憶說:「我們家有火爐,非常正宗的一個火爐,管子是直接通到玻璃窗外面去的。在火爐上燒水,可以泡茶。最熱的水,不是從熱水瓶里出來,是從火爐上出來的。用這樣煮開的100℃的水泡茶,可能和父親家鄉的功夫茶有點像,就在眼前發生,他覺得太美妙了。這和他的創作理念有相通之處,他曾說過,不一定要去名山大川,普通山水有時更入畫,並且更有詩意。」正是這樣充滿人情味、煙火氣的生活,令枕流公寓成為許多人難以忘卻的回憶。
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吳肇光1957年入住枕流公寓,回憶起剛來到公寓的時候,他還能記起,每門每戶一家人,4樓是一位德國老太,對門是一個作家。電梯裡頭條件是很好的,還有水汀,天冷供暖。那時吳肇光去上班都是騎單車,「腳踏車最方便的,自由出入。我們大人每個人一輛腳踏車上下班,我因為做外科醫生,時間就不固定了,因為還要值夜班,有時候有急診來了,隨叫隨到。」對於枕流公寓,老人從未想過要搬家,「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把它當作我的老家了,因為半個世紀以上都在這兒了,等於是自己的老家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