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岩茶山場里,很多內容涵待求證。
若隨便聽信了網上流傳的說法,會被硬生生帶偏。
比如,所謂的貓耳石肉桂。
在網上隨意搜索「貓耳石」、「馬頭岩」、「岩茶山場」等關鍵詞。
不消片刻,能跳出來一連串「講解」。
貓耳石肉桂啊,那就是岩茶里的「貓肉」!
貓耳石之所以叫貓耳石,只因那片山場的岩石,遠望過去像極了貓耳朵。
哦,乍一聽,這好似極有道理。
但百聞不如一見。
許多關於岩茶山場的真相,還得親自到了實地,才能得到驗證。
《2》
這次在武夷山,特意託了馬頭的老友帶我們進山。
認真說起來,和那位茶農朋友也有許多年沒見過面了。
大約是2016/2017年至今,隔了好幾年。
再次相見,差點沒認出來。
那位曾經在麻花心中,算是天心村村草之一的馬頭老友,如今結婚成家好幾年後,身材發福了不少。
「看來,這些年你做茶很辛苦啊,作息飲食都很難規律,也找不出時間鍛煉,這腹肌都到哪去了?」
老友很是尷尬。
「做茶倒還好,每年就辛苦那麼一段時間,主要是戒不掉宵夜……」
額,時隔多年,他的耿直爽朗還真是半點沒變。
說實話,三伏天里托茶農帶路進山,麻花可是欠了個大大的人情。
畢竟,天氣這麼熱,但凡離開空調房的地方都是遠方。
畢竟,還是去爬馬頭這種以石階陡、路途遠、耗膝蓋而聞名的山場。
畢竟,按那位馬頭茶農的話,他從春茶季到現在,就沒有進過山。
如今啊,天心村的茶農日子越來越好了。
如茶山管理、定期巡山、茶園維護等工作,大可交給工人。
八月末伏,隨便出門一趟,就要熱得滿頭大汗。
更別提從八、九點就要進山,一直等到下午才能歸途了。
夏季巡茶山,絕對是一場考驗耐力與體力的辛苦活!
《3》
說回正題。
此次的進山重點,是去看貓兒石。
當然,一路上會經過不少小山場。
進山路線大致上,先約在大紅袍停車場入口碰面。
停下車後,往左側順着石階往上。
一路往上,再往上,到了中間的亭子處,稍微休息。
此時,站在亭子前,朝着來時的路遠眺。
最遠處,能看到天心岩的岩壁一角。
而近處呢,往右邊拐進岔路,可抵象鼻岩,那是一片馬頭的冷門小山場。
去年五月時,咱們正是從這去往半天腰岩壁。
站在亭子里駐足休息片刻,繼續往前,還是爬石階。
好在,往上再爬六、七分鐘後,便能到達一片開闊平地——開山坪。
開山坪以肉桂種植居多,順着平地一路往前,面前是個巨坑。
站在開山坪高地,能遙望對面的磊石精舍,就是圖片里的白色建築。
咔嚓連拍幾張,這是整座馬頭岩最經典的地標。
順着開山坪,一路往裡深入走去,一路上都是開闊平地。
約三、五分鐘後,能看到好幾片高大的喬木茶樹——水仙。
這些種在老茶地里的水仙,樹齡沒有老叢,也遠超高叢要求了。
目測過去,主幹粗壯,樹高超過三、四米的老茶樹,在路將要走盡時,能看到連片分佈。
路的盡頭,是個小巧的舊屋,裏面是馬頭當地的土地廟。
以此處為分水嶺,往左深入,能去往蟠龍澗等系列山場。
而去往貓兒石,則得往右。
《4》
往右穿行,距離貓兒石還有一大段距離。
期間,陸續有經歷不少小山場。
比如,能遠眺馬鞍岩。
比如,穿過了肆丘田。
再比如,路過雲峰崗。
站在雲峰崗的高地,能遠望貓兒石的代表性岩石標誌。
如圖,一塊造型獨特的巨大風化岩。
按馬頭老友的解釋,貓兒石之所以叫貓兒石,那是因為面前這個風化岩看起來像只貓。
像貓?不對吧。
這比畢加索的畫看着還要抽象,得需要超強想像力才行。
聞言,老友進一步介紹。
貓兒石是像整個貓,不是像貓耳朵。
你看,對面這塊像不像整個站起來正在生氣的貓。
山岩頂上的那些植被,剛好像貓咪發威時,背部聳立起來的毛髮。
啊,原來如此。
再次細看,發覺還真有幾分相似。
看來,馬頭岩貓er石的正確寫法,應當是貓兒石。
所謂貓耳石一說,不過是以訛傳訛的誤傳!
網上清一色的貓耳石說法,毫無根據。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隨波逐流下,隨口一編的說法,可謂誤導了不少人!
《5》
天氣炎熱的三伏天,冒着酷暑進山。
咱們此行的目的,可不是單純只看勞什子的、造型像貓的岩石。
而是奔着肉桂去的。
從遠看到貓兒岩石的地方,再往前。
仍需七拐八繞,方能跨進貓兒石的領地。
貓兒石的範圍,不算大,不算小。
此處有一片樹齡較老的老樹肉桂
是的,肉桂是灌木,武夷山當地人一般只叫老樹,不稱老叢。
老叢肉桂的說法,太過不倫不類。
問了下,這片老樹肉桂的樹齡。
老友也說不準,總之是80年代左右種植的。
算一算時間,起碼已經過去三十多年,是當之無愧的老樹。
這倒也是,從實拍圖清晰可見,這片老樹肉桂因為沒有修剪,長得很高。
一時間,甚至還有在太姥山看拋荒茶園的感覺。
不過,我還有個疑問。
這片老樹肉桂的底下,怎麼生了這麼多雜草?
這個嘛,按朋友的說法,他們沒有進行人工干預,沒有刻意拔草。
再說,七、八月間,正是草木葳蕤的時節。底部的雜草看起來自然就茂密許多。
但這麼多雜草,不怕它們和茶樹搶奪養分嘛?
這得看你怎麼看了。
爭奪土壤養分的情況,多多少少都會有。
但這些雜草,大多只是一年生,過了霜降就要轉黃枯萎。它們的根系也不會像茶樹那麼深,爭奪養分方面的擔憂,情況倒還好。
之所以採用這种放養式的茶園管理,是為了出山場味。
此話何解?
按朋友的說法,讓做出來的茶更有勁道,更有野勁。
這一說法,倒是和白茶的拋荒有着類似。
說實話,看着這麼一大片的茶樹,若是不加細辨,單從身高來看,看着還有些像水仙。
但走近一看,這葉片卷卷的,分明就是肉桂的典型葉片形態!
《6》
當然,除了這片老樹肉桂。
那位馬頭老友還帶我們逛了好幾片地方。
這片是他家親戚的茶山。
那片是他們組(馬頭組)XXX的茶山。
旁邊還有一片,屬於他堂哥家……
而這,僅是貓兒石這一處小山場。
每次在介紹馬肉,許多茶客都無法理解——馬肉為啥不是統一的霸氣、高香風味?
原因是,馬頭岩的地盤很大。
馬頭岩的下屬,包括開山坪、貓兒石、桃樹窠、磊石岩、悟源澗、螺絲窠、橫窠、胡麻澗、光板岩、天坑、馬崗、馬鞍岩、雲峰崗、肆丘田、升日峰、賭博嶺、象鼻岩等一系列小山場。
逐一數下來,哪怕十根手指頭輪流數兩遍,仍舊數不清。
再說,單是貓兒石這一處,就分了好幾家茶農。
在岩茶圈子裡,遇到XX山場被一家獨包的說法,可得掂量幾下,才能知道是真是假!
更多關於岩茶的知識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