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圖片來源:Autoblog,作者:JONATHON RAMSEY
他們使用這些車輛是為了一些奇怪和意想不到的目的
美國人馬克·沙瓦納(Marc Chavannes)在上世紀60年代發明了氣泡膜,本意是想用這種材料打造出立體塑料牆紙。
他的創意失敗了,但氣泡膜被當做包裝材料一直沿用至今。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培樂多上,本來是一種牆紙清潔品,現在已經成為孩之寶公司的彩泥品牌。
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的汽車共享公司也發現,他們的用戶很樂意將產品投入意料之外的用途。
對此,日本最大的汽車共享服務公司Times24做了調查,而受訪者提供的答案多種多樣,包括作為午睡的地方、辦公場所以及附近沒有存包時的儲物空間。
除此之外,2011年襲擊日本的地震和海嘯的一個持久影響似乎是缺乏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因此還有人租用汽車給手機充電。
其他同行業者也各自做了調研,同樣得到了各種除開車以外的用途。更重要的是,儘管速度很慢,但用戶通過租車做其他事情的情況呈上升趨勢。
移動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的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有超過12%的用戶平常不開車,而「絕大多數」人租車是為了與朋友、家人和企業客戶聊天。
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他們會在車裡看電視節目、更換萬聖節服裝、進行面部拉伸運動、練習唱歌甚至是說唱。
還有一些人租車僅僅是為了找個夏天涼爽或冬天溫暖的地方。
「(我們)不建議客戶把租車用於旅行以外的目的。」歐力士租車公司發言人只給出了這樣的回復。
先不說使用汽車作為居住空間可能引發的潛在危險,如果作為共享的車輛不能積累里程,也就是真正被用於駕駛,那麼這些服務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就會更低。
像東京這種國際化大都市,極高的人口密度也使得租金過高。但在這裡,租車30分鐘不到4美元。這就是為什麼共享汽車已經變成了個人的棲息地,因為它們提供了無處不在、負擔得起的、一天24小時可用的半公共空間。
誠然,日本有其獨特的文化,對共享服務的理解也許是個例外。但上述情況顯示了用戶如何使用他們租用的空間的可能性。當企業將共享業務發展到其他城市或國家時,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