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布局自研芯片十幾年,從第一款K3處理器打開了手機芯片的自研之路,到如今麒麟9000依然絢爛閃耀。雖然芯片不能進入生產線,但是華為從未放棄過芯片研發。
在麒麟王者歸來之前,華為也布局了智能汽車業務,便於延長各大業務的發展周期。
而華為智能汽車取得了重大突破,已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破萬。這意味着什麼呢?華為汽車生態為何能快速崛起?
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破冰
在華為的自研芯片歷程中,通過海思半導體部門研發出了麒麟、鯤鵬、昇騰等系列芯片。這些芯片對應華為不同的業務,比如麒麟對應智能手機,鯤鵬對應服務器,而昇騰則屬於人工智能芯片。
這些只是海思半導體研發芯片的冰山一角,在面向未來,海思還展開了量子芯片,芯片堆疊等多元化布局。
可以說華為海思正在未雨綢繆,哪怕當下設計的芯片無法投入生產,但只要堅持研發,堅持走下去,希望就能變成奇蹟。
當然,華為手中不可能只有海思這一張王牌,智能汽車業務正在變成華為一大銷售主力。任正非說過,他們會在山下種糧食,然後支持科研人員向上攀登山峰。還要縮減邊緣業務,提高現金流和利潤。
而智能汽車業務就是任正非種下的糧食,可以產生更多的銷售額,保障現金流和利潤的增加。前期華為對智能汽車業務投入了幾十億美元,用於研發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車機操作系統以及全車解決方案等等。付出之後,華為終於迎來了回報。
根據AITO 汽車官方傳來的消息顯示,問界系列在9月份的交付量達到了10142 輛,而8月份問界系列的交付量是10045輛。問界系列車型的交付量已經連續兩月破萬,這對於一個新入場的汽車品牌來說,已經是很出色的成績了。
而且回顧問界系列的交付成績,從3月份的3034輛到如今的連續兩月破萬,可見問界系列汽車的增勢非常穩定。這也意味着問界汽車品牌正在逐步站穩市場腳跟,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需要注意的是,交付量不代表訂單量,交付量體現了汽車廠商的量產水平和產能狀態,反映出車企在產業鏈的硬實力。而訂單量是代表車企的銷售水平,以及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訂單量方面問界系列的成績也是不錯的,AITO 在7月初開啟了問界M7車型的發售,上市72小時訂單量突破6萬台。M5 EV車型也在9月初突破3萬輛用戶訂單。
按照30萬的價格來計算,這些訂單產生的銷售額至少在百億級別。有經銷商透露,銷售一台問界M5能賺3萬元,毛利和60台華為手機相當。
因此,華為押注智能汽車是選對了,只要能銷售足夠多的汽車,華為有望打造手機業務銷售額的輝煌。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破冰,取得破萬交付量的突破,得益於龐大的銷售額市場,突破的重要性堪比芯片。
智能汽車業務帶來長遠的現金流營收,芯片業務則保障華為科研事業的穩定性,能夠在科技行業走得更遠。
華為汽車生態為何能快速崛起?
華為進入汽車行業已有一段時間,華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利用自身的ICT技術優勢,幫助車企造好車。此後華為又利用線下銷售渠道的優勢,幫助車企賣好車。在這個過程中,華為不會參與實際造車業務,而是與眾多車企合作。
AITO就是華為合作的車企之一,雙方深度合作打造出了問界系列車型,在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的隆重發佈下,使廣大消費者得以體驗到華為硬核科技的水準。
華為汽車生態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就是離不開這些硬核科技技術。比如激光雷達。華為的車規級激光雷達全球領先,擁有大視距,多場景融合的優勢。
除此之外,華為對車聯網也貢獻了頗多力量。都知道華為5G的水平,在車聯網領域華為可以很好地進行全車交互,車機協同。同時配合車載鴻蒙OS,打造的鴻蒙智能座艙具備良好的軟硬件生態融合體驗。
這些都是汽車生態崛起的主要因素,總的來看可以歸納為華為將ICT信息技術深度挖掘出來。不論是硬件的激光雷達還是軟件的鴻蒙座艙,放眼行業基本上都處於一線水準。
雖然華為在汽車領域還是新手玩家,但表現出來的實力和潛力都不可小覷。甚至比一些PPT造車的車企品牌更為實在,畢竟華為從傳出進軍汽車市場,到發佈實際整車只用了幾年的時間,試問有多少車企可以做到。
寫在最後
好消息傳來,華為與AITO合作的問界系列突破了過萬的交付量。相信這只是開始,將來隨着華為加大汽車生態技術的投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一定還能取得更大的銷售額以及交付量成績。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