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株洲的轉型發展又獲得一個「高度肯定」:在促進工業穩增長、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方面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2021年真抓實幹督查激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他多次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殷殷囑託,指引航向;厚望如山,催人奮進。
牢記總書記囑託,株洲始終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開啟現代化新征程中,在服務全省、全國發展的大局中,奮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株洲答卷。
峰迴路「轉」 動能轉換開新篇
步入清水塘片區,青山綠水之間,廠房林立,機械轟鳴。
三一能源裝備產業園與區域研發中心項目是其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之一。遠遠看去,面積碩大的鋼架結構廠房,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作為清水塘新城重大產業項目導入的開篇之作,該項目於今年6月開園,填補了湖南能源裝備空白,一個百億元級規模的產業基地正在這裡拔節。
落子生根,碩果可期。這是株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播下的又一顆「金種子」。
「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也是株洲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株洲因工業而立、因工業而強,71年建市史,就是一部濃縮版的新中國工業史。這裡先後誕生了新中國工業史上300多項第一,其中,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隨着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整,舊有的以冶煉、化工為主的工業結構難以適應發展需要,清水塘產業轉型這道難題到了必須解開的時候。株洲順勢而為、大膽破局,以「壯士斷腕」實施產業轉型升級,以「傷筋動骨」贏得發展「脫胎換骨」。
很多人都還記得這個畫面:2018年12月30日11時38分,株冶集團鉛廠廠長廖舟雙眼含淚,衝著對講機喊道:「我宣布,基夫塞特爐正式退出生產。」至此,清水塘片區最後一個運行中的企業熄火關停。熱鬧了60多年的老工業區、261家企業歸於平靜,每年200多億元產值清零。
這是我市不斷修正航向、向轉型升級進發的縮影之一。
新舊動能在攻堅克難的實踐中有序接替,產業結構在有陣痛無震蕩中優化升級。十年來,我市打贏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累計淘汰落後生產線480多條,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2400多家,實施節能改造項目380多個。取而代之的是,1500多家規模工業企業異軍突起,一個動能更加澎湃的新的「株洲戰鬥集群」整裝待發。
新動能代表着全新的經濟生長姿態,牽引着株洲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這十年,株洲從傳統老工業城市向製造名城、幸福株洲蛻變,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生產總值先後跨過2000億元、3000億元台階,達到了3420億元。軌道交通產業於2015年成為千億集群,服飾產業於2020年邁上千億台階。同時,連續獲評全國10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明顯的市州,先進制造業實力首次躋身全國50強、位居第42位。
迎難而上,峰迴路「轉」。接續換擋的發展動能、迭代成長的科技變革、蓬勃興旺的創新力量,源源而來、奔流不息,一個更具實力的動力株洲、魅力株洲呼之欲出。
凝矚不「轉」 自主創新攀高峰
株洲齒輪「揭榜挂帥」,生產出國內首台(套)2000千牛米行走減速機;火炬安泰打破壟斷,ITO靶材逐步進入京東方等四大面板廠家並實現量產。8月25日,知名財經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在產業觀察《一條大河:專精特新企業調研筆記》中盛讚「株洲模式」,並重點提及了這兩家株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
「株洲模式」背後,「小巨人」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株洲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達58家,位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一。在今年6月公示的比「小巨人」更稀有的重點「小巨人」名單中,株洲更是獨佔25席。按照每1000億元GDP對應的重點「小巨人」數量計算,株洲的單位密度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
轉型升級憑什麼?新動能培育靠什麼?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在多次講話和論述中反覆強調「創新」。
「關鍵變量」「國之重器」「國之利器」「抓發展」「謀未來」……株洲深刻領悟這些關鍵詞的內涵:要實現國家強盛和競爭力的提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根本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力支撐。
奮鬥者不舍晝夜,實幹者步伐鏗鏘。
十年來,株洲凝矚不「轉」,圍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眼長遠,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催生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成果。
突破IGBT、磁懸浮、永磁電機、渦槳渦軸發動機、高端PI膜、光纖陀螺等關鍵核心技術140多項;研製高鋁超薄玻璃、高性能聚酰亞胺複合材料、特種高純功能靶材等國內首創或國產替代產品130多個;湧現了全球首列智軌列車、中國最快地鐵列車、全國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車等一大批高端裝備。
十年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一步步見證株洲創新的崛起。目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全省首位,科技創新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達65%。
扭「轉」乾坤 名城崛起萬象新
秋高氣爽,碩果飄香。
今年以來,株洲加快建設北斗產業園,已簽約引進項目10餘個,涉及衛星製造、衛星運營、北斗應用、園區建設等領域,通過着力打造北斗產業化創新融合的聚集母港,為株洲再造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湖南先進硬質材料及工具產業園也在株洲「養分」的滋養中,不斷「長高」「長壯」。作為國內產銷規模最大、創新能力最強、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先進硬質材料產業所在地,株洲一直缺少一個專業的大型貿易市場。這個規劃總投資300億元的「大塊頭」項目,擬建設專業化市場10萬平方米,將為株洲硬質合金產業集群補上這塊短板。
產業集群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是決定地區經濟發展乃至影響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性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站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這道考題前,我市堅持「聚焦、裂變、創新、升級、品牌」工作思路,加快構建「3+3+2」現代產業體系,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產業集群梯度發展、全面衝鋒,以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材料「三駕馬車」為引領,正迅速辟出一條產業集群發展的高效之路。
目前,我市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通過國家集群建設項目驗收,中小航空發動機在國家集群初賽中以分包第一名的成績勝出,先進硬質材料、陶瓷、高分子新材料、服飾產業通過省級集群決賽,電力電子器件及應用產業通過省級集群初賽,國、省級集群培育數量居全省第一。
我市鼓勵龍頭企業「內外兼修」,既做好內部「裂變創新」,又圍繞上下游「開枝散葉」,實現良性互動發展。傳承「廠所結合」基因,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聚焦元器件、零部件、材料、算法等根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從下游向中游、上游發展,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宏達電子與11個創新團隊組建項目公司,成功孵化出株洲宏達陶電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產業集群投資的企業標杆。
群體作戰,扭「轉」乾坤;名城崛起,氣象萬千。目前,株洲「3+3+2」現代產業體系有上中下游企業4351家,從業人員56.12萬人,去年規模達5350多億元。
東風浩蕩滿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在新趕考路上,株洲將牢記囑託,踔厲奮發,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株洲新答卷!
來源/株洲日報 全媒體記者/廖喜張
編輯/筱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7352733309(吳記者)、15907333036(舒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