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七八十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先後發生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廣泛的通貨膨脹,工業生產指數下降。歐美地區引以為傲的造船業開始走向衰落,全球造船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日本、中國台灣、韓國為中心的船舶生產基地。
而在韓國造船業尚未崛起之前,我國台灣的造船業規模僅次於日本。巔峰時期,台灣高雄的台船(全稱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一年產能差不多是大陸所有產能之和,實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台灣的造船業肇始於四十年代在基隆創辦的「台灣造船公司」。在70年代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發起「十項建設」運動,耗資2.1億美元的高雄造船廠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年造船能力達150萬載重噸,曾造出兩艘44.5萬噸級的油船「伯曼奮進」號和「羅馬企業」號。這種巨型油輪長378.4米,寬68米,是全球油輪中的第三大型油輪,也是中國造船史上建造的最大噸位的船舶。
台灣造船工業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高雄和北部的基隆。高雄地區的造船廠包括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慶富船廠、中信船廠等。基隆是台灣北部的造船中心,主要造船企業有中國造船公司基隆總廠和華南造船公司等。這些造船廠主要以商船、油輪、漁船建造為主,偶爾也承接當局下單的軍艦、巡邏艇、快艇、救護船、訓練船等專門用途船舶。
70年代末,為了提升台灣造船業競爭力,台灣的一些船廠進行了整合與兼并。80年代中期,台灣年造船載重量超過100萬噸,僅次於日本。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形勢向好,台灣每年新船訂造量達300萬載重噸,位居世界前五。雖然訂單量比八十年代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排名已下降多位,主要原因就是大陸造船業的崛起。
1996年台灣造船業共完工新船14艘,約100萬載重噸,當年大陸的造船完工量達110萬噸,佔世界份額的4.3%,超越台灣,位居世界第四。1997年大陸造船量約150萬噸,進入世界造船大國之列,造船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的船舶打入全球50多個國家市場,出口創匯居機電行業之首。
從90年代後期開始,大陸造船業彷彿開掛一般,一年一個台階,2010年全年以6560萬載重噸的完工量超越韓國,登頂世界第一。2011年是中國造船業再攀高峰,當年完工量7665萬噸,這一記錄至今沒有打破。最近幾年,全球航運不景氣,但是中國造船業每年完工量依然穩定在4000萬載重噸左右。
回過頭來再來看看台灣,從90年代後期台灣造船業開始陷入衰退,如今每年的造船量已不足70萬噸,佔全球造船份額不到1%,台灣造船業正逐漸被邊緣化。
過去,台灣造船廠僱傭的都是全球頂尖高校的畢業生,到如今連大學航海專業的畢業生也無意去台灣造船廠謀職。從昔日世界造船行業的三強之一,到如今默默無聞,幾被人遺忘,台灣造船業已經走進了黃昏。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台灣造船業從業者不足萬人,主要以中小造船廠商為主,年產值不足10億美元,主要面向外銷。考慮到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航運行業不景氣,台灣造船業註定難恢復昔日的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