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小陳
關於「考試作弊」「論文造假」問題,發改委也「發話」了。
在國家發改委7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了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情況。
在論文造假、考試作弊問題治理領域,她表示對論文造假、考試作弊問題治理「零容忍」,在晉陞使用、表彰激勵、參與項目等方面「一票否決」。

其實,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學術誠信的建設和治理,已然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
去年7月,教育部發出通知,將嚴厲查處高等學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
今年4月,清華大學公布的最新修訂的《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中,對學術不端加大了處罰力度,學位論文抄襲者可被開除學籍;
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針對近年來表現比較突出的多項學風問題,如學術不誠信、學術浮躁等,提出了多項針對性措施。
可見,從學校到社會再到信用體系,學術誠信的嚴肅程度不斷提升。且從一系列舉措來看,全社會對於學術作假的容忍度已經越來越低,也意味着造假的成本一再提高,這就是要扭轉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小聰明。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學術誠信只涉及個人誠信,在很多關乎未來的選擇面前似乎犧牲一下也無妨。
但其實,無論是學術道德狀況還是個人道德水平,都會影響整體學術、教育研究水平和學術界的形象,甚至會對行業成果和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如果對學術誠信的問題放任不管,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學術不端問題滋長,形成負面的示範作用,風氣一旦形成,對國家整體的科研環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舉措和規則最終的目的,除了懲罰之外,更要提升所有學術參與者的學術道德水平,進而形成激發創新意識的環境,從而帶動行業乃至國家的科研水平。
從科研的投入和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來看,中國已是科研大國。要變成科研強國,整體的學術誠信是必須過的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