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前的絕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只能撰寫中文論文,而對於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則必須是英文。這就導致了研究人員需要通過翻譯人員將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才算徹底完成了一篇SCI論文的撰寫。
總結對於SCI論文翻譯的經驗,一篇好的SCI論文翻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理解文章意思
只有讀懂文章才能進行翻譯,要不然就是胡亂翻譯,從而造成文章的可讀性差,甚至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的情況。
在翻譯時,譯員不僅要讀懂文章,還要進一步查實作者的寫作,仔細查看參考文獻,從中找出其不足。比如:中藥提取物「冬凌草甲素」可使M2型白血病獲得良好療效。這是一種很含糊的表達,尤其是「良好療效」這一類的字眼。不管是英語還是中文,在翻譯SCI論文時,一定要做到精準,不能使用帶有含糊的字眼。
譯者在開始翻譯之前,要通讀一遍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才能開始翻譯。想要翻譯好SCI論文,還需要良好的學術思維,普通的翻譯者是翻譯不好的,這需要常年的積累才可達到這樣的水平。
2、良好的語言基礎
發表SCI論文關鍵是內容,而SCI論文翻譯語言要求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範,用詞造句應該符合本族語的習慣,要用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語言。這就導致譯員要具備相當好的語言基礎和語言駕馭能力,全面的英文語法知識和廣泛的專業詞彙量缺一不可,必須克服中式英語這一大部分譯員都會犯的錯誤。
除了良好的英文基礎外,中文基礎也忽略不得。很多人在找人翻譯SCI論文時,偏向於外國人,雖然他們的外語水平是一流,但對於中文並不了解,在翻譯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漢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直接影響了翻譯的好壞。在翻譯SCI論文時,中文基礎也是很重要的。
3、理清文章結構、強化主旨
根據以往的翻譯經驗,不看文章結構直接按照作者的行文進行翻譯,基本上都是不符合SCI論文發表的要求的。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及時和作者進行溝通,了解作者在撰寫文章時的思路,如何突出文章的研究意義,如何強化文章的主旨等。這些都是譯員要與作者溝通的問題。溝通之後,對文章的寫作思路有一個了解,才能進行文章的翻譯。
4、寬廣而深入的知識面
僅僅會外語,是無法翻譯SCI論文的,要精通大量相關領域科研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同時譯者還要具有豐富的「百科知識」,當然這裡是對專業領域而言的,是對專業領域的擴展性了解。就像醫學論文翻譯,除了要精通醫學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了解植物學、社會學、機構名稱等。沒有這些常識,譯者的語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無法做好SCI論文翻譯工作的。
5、SCI論文發表及審稿經驗
要提供專業、準確的譯文,必須具備SCI論文發表及審稿經驗。這樣,一則可以以審稿人的身份對文章的不足加以修改,並及時與作者進行溝通,修改寫作思路。再者,熟悉SCI論文發表的工作人員明確怎樣的論文才會被接收,該如何回複審稿人的意見,並促成文章的快速發表。
6、SCI論文潤色修改
能夠成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除了翻譯要過關,出色的潤色修改也是必不可少的。論文修改的範圍包括標題的修改、主題的修改、結構的修改、材料的修改、語言的修改等等。修改論文時要對觀點、材料、結構等進一步核對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