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6位。
據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官網介紹,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簡寫為AAAS),1780年5月4日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准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獨立學術團體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1780年的建院章程規定了其宗旨:「弘揚學術,以增進自由、獨立、良善之公民德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長期從事廣泛的、跨學科政策研究,主要關注領域有科學、技術、全球能源與安全、社會政策與美國制度、人文與文化、教育、藝術等。現共有院士4900多名,外籍榮譽院士600多名,均是來自科學、技術、人文、教育、社會政策、藝術等領域的傑出學者。他們中有250名諾貝爾獎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獎獲得者。此前,胡適、錢學森、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丘成桐、謝希德、巫鴻、崔琦、田剛、施一公、貝聿銘、俞孔堅、李零、陳竺等著名華人學者都曾當選該院院士。
本年度共有6位華人當選2018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包括2位外籍院士和4位院士。這6位知名專家除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基因編輯專家張鋒外,均有中國高校的求學經歷,詳細名單如下:
外籍院士: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
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
院士:
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基因編輯專家張鋒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納米技術和能源轉換專家陳剛
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講席教授、幹細胞專家林海帆
密歇根州立大學講席教授、生態學專家劉建國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
曹雪濤院士出生於1964年,1986年本科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並於1990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92年晉陞教授,2004年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2005年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年41歲)。2011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2015年兼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2017年底任南開大學校長。曾先後當選為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曹雪濤長期從事抗感染天然免疫與炎症的基礎研究、腫瘤免疫治療轉化應用研究,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40餘篇,近五年在《細胞》《自然》《科學》《自然—免疫學》等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研製的樹突狀細胞疫苗臨床試治晚期腫瘤患者完成了II期臨床試驗,並獲得國家食葯監總局批文開展III期臨床試驗。他曾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獎(2005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獎(2012)、中科院陳嘉庚生命科學獎(2016)。他培養的12名博士的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他也因此獲得首屆中國研究生教育特等獎(2014)和Nature傑出導師終身成就獎(2015)。由他於2006年創建並擔任主任的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去年獲全國創新爭先十大團隊獎牌。他擔任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秘書長12年,曾任亞太地區免疫學會聯盟主席、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聯盟主席等學術職務,為我國免疫學與醫學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市武進區)。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學研究》主編,著名古典文學專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八、九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袁行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有日文、韓文譯本)、《中國文學概論》(有韓文譯本)、《陶淵明研究》《陶淵明集箋注》《陶淵明影像》(有韓文譯本)、《唐詩風神及其他》《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袁行霈卷》《學問的氣象》《愈廬集》《古韻新風》(袁行霈卷)、《論詩絕句一百首》。另有《中國文學史》四卷本(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四卷本(主編)、《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主編之一,有英文、日文、塞爾維亞文、韓文譯本)、《盛唐詩壇研究》(合著)、《中國詩學通論》(合著)、《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合著)等。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
張鋒,男,1982年出生於河北石家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當今最為人所關注的華人生物學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2004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2011年他加入MIT,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從事科研工作;
2013年,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國際關注和並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各種榮譽;2014年,被《自然》雜誌評選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2015年,獲得「年度波士頓人」提名;2016年1月,被湯森路透評為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同時,他是名單中唯一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者,也是最年輕的科學家;2016年3月,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9月21日,入圍湯森路透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
2017年晉陞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張鋒獲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二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學者。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1980年陳剛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動力系。1987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動力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199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博士學位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0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體輻射定律」公式。2010年當選為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3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 。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量轉換,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
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
林海帆,生物學家,浙江溫州洞頭人。美國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講席教授(終身)、耶魯大學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遺傳學系、婦產科與生殖科學系教授。
林海帆1982年獲得復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基因與發育學專業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做博士後;1994-2006年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先後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和教授;2006年至今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遺傳系教授、婦產科系教授、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教授;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林海帆長期從事幹細胞生物學、生殖生物學、RNA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並對這些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發現了第一個控制胚胎細胞分裂的母體效應基因,證明了幹細胞非對稱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論與幹細胞微環境假說,發現並命名了多種在人類與動、植物界共有的幹細胞基因,包括著名的Argonaute基因家系。發現並命名新的一類遺傳調控分子piRNA,(piRNA幾乎同時也被其他三個實驗室發現),此發現被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評為2006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劉建國
劉建國博士是世界著名生態學家,可持續發展科學家,和中國環境問題專家。他1983年湖南農業大學畢業,1986年中國科學院獲碩士學位,1988年赴美留學,1992年喬治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92-1994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做博士後,並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2001–2002年)、哈佛大學(2008年)、和普林斯頓大學(2009年)做訪問學者;曾服務於多個國際和國家級學術委員會和專家組。
現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魚類和野生動物系蕾切爾·卡遜講席教授(Rachel Carson Chair),大學傑出教授,系統綜合與可持續性發展中心主任。創建並領導國際人類-自然耦合系統研究網,主持完成了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健康研究所等政府機構和國際組織資助的數十項跨學科綜合研究項目,在《自然》和《科學》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發表文章10餘篇。《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Ecology and Society、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Ecosystems、《cological Modeling、《生態學報》等編委。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華人院士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
胡適,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吳經熊,法學家,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憲法第一草案」(吳氏憲草)起草人,1938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文灝,地質學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47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1949年當選為院士。
李政道,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59年當選為院士。
林家翹,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前主席,1962年當選為院士。
王瑞駪,物理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1970年當選為院士。
吳健雄,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被譽為「物理學女王」及「中國的居里夫人」,1972年當選為院士。
丁肇中,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5年當選為院士。
黃克孫,物理學家,翻譯家,詩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當選為院士。
李遠哲,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1975年當選為院士。
何炳棣,歷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會長,1979年當選為院士。
韋潛光,化工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工學院前院長,1982年當選為院士。
丘成桐,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1982年當選為院士。
王倬,生物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為院士。
王義翹,生化工程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85年當選為院士。
朱經武,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1989年當選為院士。
項武忠,數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1989年當選為院士。
謝希德,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校長,198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徐遐生,天文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前主席,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朱棣文,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王賡武,歷史學家,澳洲人文科學院前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1993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啟惠,生物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院士
錢澤南,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席,1997年當選為院士。
廖述宗,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何大一,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吳以仲,生物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1998年當選為院士。
王佑曾,資訊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文雄,演化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太楓,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前所長,199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姚期智,計算機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余國藩,人文學人,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當選為院士。
崔琦,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姚鴻澤,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1年當選為院士。
林潮,天文學家,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創所所長,2002年當選為院士
蕭蔭堂,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謝宇,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林芳華,數學家,紐約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田剛,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陳怡,音樂家,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2005年當選為院士。
錢煦,生物醫學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哈金,作家,波士頓大學教授,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施春風,力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校長,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06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詹裕農,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葉公杼,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袁鈞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巫鴻,藝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謝曉亮,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8年當選為院士。
雷干城,理論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戴宏傑,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胡玲,微電子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10年當選為院士。
陳長謙,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2010當選為院士。
翁玉林,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壽武,數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王映真,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011年當選為院士。
侯一釗,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系主任,2011年當選為院士。
楊培東,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駱利群,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施一公,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郁彬,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俞孔堅,景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2016年當選為院士。
李零,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2016年當選為院士。
余隆,指揮家,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2016年當選為院士。
陳竺,血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