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又被稱為「登高節」、「菊花節」等。繼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三節之後,是入秋之後的第四個節日,也是秋冬交替時的辭青、迎寒老節,還是一年最後一個數字重疊式節日。其九字相疊,含義是極高極大,象徵長久、長壽之意。重陽節之所以是夏曆的九月初九。《易經》稱「九」為陽爻,兩九相重,故稱「重九」;又因日月均逢九,兩陽相重,又被稱為重陽。
那麼為什麼叫重陽節的呢?
其實,一個節日的發展與當地習俗往往是相伴的,重陽節也是一樣。重陽節的起源很早,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活於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的《遠遊》中已出現重陽:「集重陽人地宮兮,造句始(星名)而觀清都。」屈原還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可見早在戰國時已有餐菊之俗,已有節日之義了,重陽節也開始初見端倪了。據說到了漢代才比較興盛,到唐代已被正式定為節日了。
相傳,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邊一隨從侍女賈氏也被逐出宮廷,嫁與平民為妻。賈氏便把宮廷里過「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曾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蓬餌」就是用植物葉子和米面製作而成的重陽糕。這段話就包括了重陽節的三個主要習俗。
事實上,關於重陽節的起源,還有一個富於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呢。據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說的是東漢時期,汝南、汝河一帶(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易學大師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告訴他們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戰勝瘟魔。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初九那天,汝河洶湧澎湃,雲霧瀰漫,瘟魔來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於接近。桓景揮劍斬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幸免於難。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這個傳說把重陽節的來歷解釋為:九月初九外出登高,是為了躲避災難,以後相沿成習,成了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有人說它起源於西漢,也有人說它起源於東漢。南山老李認為,重陽節首先是遠古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華夏五行學說的思維方式和記憶方式的表現形式,起源於古老的農業生產勞動程序和祭祀習俗等。因為在西漢時期,黃老學說盛行,人們開始對九月初九這個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陽」的認識。這時也只是在貴族內部或者皇宮內,小範圍內才進行的一些慶祝活動。到了東漢,才在神話故事的推動下,成為了一個廣泛的節日。
時間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便被定為官方節日。在重陽日,正是深秋時節,菊花獨放,更受唐人喜愛,可謂「滿城盡帶黃金甲」。唐人在重陽節,常常會邀好友賞菊,置酒賦詩,其樂融融。人們還會外出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成為民間流傳很久的習俗。直到後來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續了唐代的一些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重陽節這一天,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關愛老人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