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閩南地區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習俗與台灣基本相同。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分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正月初三這天,被視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初九天公生:農曆元月初九,閩南僑鄉普遍做「天公生」,所謂「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準備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雞,公雞的尾雉還不能除去。擺貢品的桌子還常常繫上刺繡的錦,是為「桌圍」。結束前還要燒金紙,天公金是特大號,也特多。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閩南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泉州俗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在正月初一後再次掀起一個節日的高潮 ,自朔至望 ,為春節的系列民俗活動划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泉州元宵節的習俗不少,主要有鬧花燈活動,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着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廈門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泉州市區舉行「元宵燈會」、踩街等活動,南安也舉行元宵文化一條街等相關活動。元宵佳節,閩南各地寺廟會準備一些由米粉或麵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壽龜」,連同信眾去年乞去,今年又來奉還的,以供信眾乞龜。人們之所以來此乞龜,乃是祈求平安長壽,做生意興旺發財等。
清明節: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清明節吃潤餅菜和清明粿,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閩南俗稱「五月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例如:泉港龍舟、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七夕中午 ,敬祀七娘媽(即天帝的第七個女兒),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姻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 "七娘媽生" ,所以,供品以七為數。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苗壯成長的女神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 ( 即乾媽 ),稱新契,至16 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中元節:農曆的七月俗稱鬼仔月,道教傳說,此時陰間地府有很多無主孤魂散鬼,久經飢餓,常於此時到人間覓食,於是民間在這一日,除須備辦豐盛菜肴,於自己的廳堂孝敬列祖列宗並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關神祗;在本宅門口,於傍晚再擺上一席,菜肴葷酒俱全,且數量也多,以孝敬無主孤魂散鬼;並備齊冥幣及金、銀紙,這些冥幣儀式後焚化,燒給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農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謂普度,即普度眾生之意,而普度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以豐盛的菜肴酒食施捨給無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災時不幸罹難的死者,成為無主的孤魂散鬼,變成陰司地府的流浪族,這一些鬼魂,到處遊盪,有時擾亂人間,造成災禍。普度之舉,就在於施捨衣食,讓凡間芸芸眾生不被這些無主孤魂散鬼撓擾而不安寧。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從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進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請來本村看熱鬧的親戚朋友。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閩南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之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閩南民間流傳。泉州中秋節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 ,如月夜聽香、對擲石戰,燃燒"塔仔"、敬"孔明燈"等。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數之稱。故重九又稱重陽,由於是民間傳統節日,所以歷代以來,均稱為重陽節。在九月九日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頭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來,古老的節日注入了新的內容,那就是把這個傳統節日定為「老人節」,使古老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含義。
冬至節:家家戶戶祭祖吃「冬至圓」或稱為「圓子」。 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尾牙節:「尾牙」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曆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對於來年是否繼續僱用一個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稱年兜,是農曆一年裡的最後一天 ,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這天的節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張貼春聯、吃團圓飯、分壓歲錢 ,"跳火盆",辭年守歲等。除夕晚上 ,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擺過年飯 ,飯上壓有紅桔、紅蛋、年糕、硬幣等 ,並插有"春花"( 或稱春枝 ),象徵年年有餘 ,吉祥如意、添丁進財。還要以三牲供果 ,敬奉廳中神祗和灶君 ,俗稱拜歲。家務收拾停當後 ,合家歡聚一堂守歲迎春 ,是夜燈火長明 ,俗謂守歲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 ,故又稱坐壽。
佛生日:是閩南一帶特有的傳統節日,節日氣息比春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是閩南獨特的民俗,在閩南一帶世代沿襲。特別是泉州一帶更顯重視。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戲,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戲。舉行「進香乞火」,迎神賽佛儀俗也十分盛行。所謂「進香乞火」,即組織眾多善男信女,舉行隆重儀式,列隊到該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滅香火。「進香乞火」之日,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五色旌旗,鼓樂吹打,神轎佛輦,化妝的高蹺、馬隊,妝閣,以及旗、鑼、鼓、槍,無所不有,招搖過市。有時,還出現神棍跳神戳釺刀者,場面十分森嚴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