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上映的電影《春潮》,引發了大家對「原生家庭」的熱議。
這部由郝蕾、金燕玲、曲雋希、李文波主演,由黃尚禾特別出演、取材於真實生活的電影,將鏡頭對準了中國式母女關係,把衝突和矛盾點聚焦在祖孫三代女性身上。
影片一經上映,就斬獲多個獎項——從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JJIA攝影獎,提名JJIA劇情片,到入圍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JIA劇情長片、以及第十五屆大阪亞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等多個獎項。同時,獲得不少影迷認可,大家表示感同身受,認為這是女性題材電影的一次新突破。
《春潮》中的原生家庭,再現了千萬家庭中的關係困頓,片中女兒郭建波未婚先孕,生下女兒郭婉婷,成為單身母親,一起寄居在母親紀明嵐的家中。紀明嵐對郭建波從小就沒好面色,顯得十分強勢,她總是謾罵、指責,甚至是詛咒自己的女兒郭建波,郭建波在母親的鄙夷和詛咒之下,一路沉默着長大,母女兩個人之間微妙又隱秘的關係,讓外孫小小年紀就已經學會察言觀色,不得不充當姥姥和媽媽的調解者。直到郭建波40歲,母親病倒,這種緊張的關係才得以解脫,郭建波才才尋回自己的人生。
反觀現實生活中,詛咒孩子的母親並不少見。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我快瘋了,我被我媽媽詛咒快點去死?我該怎麼辦?」原來因為題主做飯時把雞蛋撒了,媽媽就拿着刀要剁TA,TA害怕,嘴裏瘋狂說著對不起,暴躁的媽媽卻從廚房追到卧室,最後在TA電腦桌上狠狠砍了一刀,並咒罵TA:「為什麼你不去死啊?你死了多好啊。」TA內心有恐懼和氣憤在交加,渾身發抖,哭得不成人樣,有一死了之的念頭閃過。最後,媽媽還總結:「就是養了個畜牲。」話題下面有不少感受相同的人,有人稱:「已經習慣了。」,還有人回復:「只能默默忍受,等到他們離去的那一天。」
這跟《春潮》一樣,三代女性相互對抗着,讓不安的情緒就如激蕩的潮水一樣,在看似平面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動,只有每一個人的情感都可以如水湧出,才得到安靜。而如何才能湧出,似乎無解。
其實,不論是在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原生家庭里,確實普遍存在着一種「毒親」關係——許多父母對孩子不是過度干涉,就是漠不關心,平時在生活中遇見不如意,就通過詛咒自己的孩子來發泄心中的不滿,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又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呢?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走出原生家庭里的這種「毒親」關係呢?
一、何謂原生家庭里的「毒親」關係?
孩子在成長中與父母相處必不可少。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過度干涉與漠不關心,都會導致孩子精神發育不正常,對孩子今後的生產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毒害,這,就是「毒親」關係了。
對此,日本針對「父母」這一話題有一個調查。調查選出全國1477名20-60歲男女,在這些人當中,有23.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品」。從性別和年齡上來看,20+女性佔比最大。
在《春潮》中,母親紀明嵐對女兒郭建波就是這種典型的「毒親」關係代表。紀明嵐既強勢又冷漠還具有攻擊性,她習慣把對生命的怨懟對着郭建波發泄出來,用惡劣的態度對待她。導致郭建波只能以沉默來抗衡,最終成為跟母親一樣的「兩面派」、未婚先孕、單身母親……這樣不幸的人生,完全是受到了母親的詛咒所導致的失敗人生。正如郭建波的獨白:「有多少個夜晚,我想躺在媽媽的懷裡,但是大多數時間,我都躺在了男人的身邊……」
原生家庭里的「毒親」關係,父母多表現為用謾罵和詛咒來控制和捆綁孩子。片中有很多這樣的場景。
①紀明嵐謾罵女兒。
郭建波在母親面前,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做都會被謾罵。
她說話的時候,會被母親罵:"我從來沒過你這麼不要臉的人。"
她不說話的時候,也會母親被揪着懟一懟:"你看我高興你就潑我冷水。"
郭建波是一名記者,報道社會上的一些負面新聞,但母親冷嘲熱諷:「……他做的那些缺德事,你就說他性格好,你這不是做記者的嗎?怎麼就這麼公平公正呢?」、「拿着國家的工資,吃着國家的糧,還要揭國家的短,不懂感恩、吃裡扒外!」
②紀明嵐不惜詆毀女兒。
為了搶奪女郭婉婷的情感,紀明嵐甚至在外孫女郭婉婷面前,也毫不掩飾對其媽媽的鄙棄,還對郭建波父親的控訴,說郭建波曾經想要殺掉自己的親生女兒,她對郭婉婷說:「我可不能把你交給一個想殺死你的人。」
③紀明嵐甚至詛咒女兒。
母親在家組織社區活動,郭建波回家無處可待,只得進廚房,剛點上煙,母親就進來:「沒看這麼多人還抽煙,你有毛病。」
母親參加同學聚會回家,由於還有酒勁,就開始訴說自己一生遭受的苦痛,並說自己不會做一輩子的奴才,她說:「不欠你們郭家人的」,還罵郭建波「不要臉!」
郭建波不能將日子過得舒坦和開心,母親一旦發現女兒開心,就不依不饒地罵,她好日子,就是對自己從前辛苦的一種不認可。
④紀明嵐對女兒的控制。
母親擺出奉獻者的姿態,卻控制着女兒。郭建波小時候跟父親出門,母親叮囑她,不要讓父親碰和摸,萬一父親有這個舉動就要反抗。
郭建波因想念父親,拿出父親的照片,母親拿過來就立馬燒掉,因為她認為這就是一種背叛。
二、原生家庭中「毒親」關係對孩子的傷害。
拍攝該片的製片人李亞平曾說:「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是誰,也無法切斷和他們之間的聯繫,但這決定了我們是不是快樂,我們要尊重最親密的人的情感世界的認知。」
作為母親,紀明嵐不斷虐待女兒郭建波的心,她一方面把悲觀厭世轉移到無辜的女兒身上。另一方面又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女兒來分擔她生活里的苦難,承認她的價值。這種做法,起碼會給孩子帶來3種傷害。
①強迫性重複。
何謂強迫性重複?
創立人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是這麼解釋的:一個人固執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覆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且強迫性重複不止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也經常在家庭里產生代際傳遞。簡單理解:「幸福的家庭代代幸福,不幸的家庭代代不幸」。在所有親子關係當中,母女關係最容易出現強迫性重複。
在《春潮》中,郭建波是「失語」的狀態,她企圖逃離母親的陰影,不想重複她的人生,也不想成為她那樣的人。
我們大概也有一段時間,認為郭建波與紀明嵐不同:她沉默,母親毒舌;她單身,母親結婚生子。但是,從深處想,她又跟母親走着一樣的路:吸煙、遭受非議、兩面派,想藉助男人的支撐改變命運。從片中可知,紀明嵐之前也吸煙,紀明嵐對外人親切熱情,對親生女兒卻尖酸刻薄。同樣,郭建波是獨當一面的新聞記者,但在家就成了叛逆的女兒。紀明嵐委身於他人改變自己人生;郭建波也以躺在男人身邊,來補缺母親的懷抱。
②抑鬱與自傷。
在《春潮》里,三代同堂時,氣氛緊張,令人窒息。郭建波在家中唯一一次開口說話,是對着喜歡紀明嵐的大爺。郭建波在母親的詛咒之中,情緒爆發之時,從不傾訴,顯出抑鬱的表現,她會在餃子皮上熄煙、放水淹客廳,甚至徒手捏仙人掌,讓一根根刺扎入雙手,鮮血淋漓也不覺得痛……
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說,自殘自傷行為基於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即自我懲罰和毀滅。所以自傷自殘相當於自我的否定,以及對自我不接受。
事實上,郭建波的這種自我攻擊的方式,就是在發泄不滿。一般來說,選擇自傷而不將心中的苦悶說出來的人,就是抑鬱癥狀。
③不明白什麼是愛。
一個人,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她便會失去愛人的能力和判斷力。
片中的紀明嵐婚姻不幸,老公出軌,她只得自己帶郭建波艱難生活。但在郭建波的記憶里,紀明嵐掌控着全家的氣氛,她和爸爸彷彿多餘,她第一次來初潮時,趕緊去問母親,母親嫌麻煩,冷冷地問:「你怎麼來這個了?」顯然紀明嵐的愛已枯竭,她無法將愛輸入給女兒。
結果,郭建波在母親那裡得不到正常的關愛,就投入男人懷抱尋找溫暖和關愛。
三、改變「家庭編碼」,走出「毒親」關係。
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難道只能任自己重蹈覆轍?如何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給的影響和傷害,完成自我救贖呢?
關於母女之間的糾葛,片中沒有給出和解的答案,但在片末最後郭建波在母親病床前的7分鐘中獨白里,已經給了我們啟示:母親的詛咒是形式絕不是本質,是結果絕不是主因,孩子與其抱怨,不如試着改變「家庭編碼」,來完成自我救贖。因為等待一場自然的疾病和死亡,時間太漫長,代價也太大了。
那麼,什麼是「家庭編碼」?
相關專家說,「在某種程度上,任何人都是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共同驅動下的個體。生物基因來源於父母,而文化基因則來自父母雙方家族祖先的文化傳承和周圍社會環境的總和。」
即,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理念,就成為了這個人的文化基因編碼,這些編碼就像電腦程序一樣,自動而長期地控制着個人的行為與選擇,無形之中影響人在事業、交友、結婚對象等等方面的選擇——好像是你在主動選擇,實則有內因在替你作主。
比如在蘋果和梨之間,你選擇了蘋果,必然是受到了某種習慣和理念的影響。而這種「編碼」一旦有所鬆動和改變,自我成長就發生了。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對待自己、對待生活,甚至對待孩子的態度、看法和做法就會有所改變。要實現這種改變,化解父母給的傷害,完成自我救贖,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①了解父母經歷,理解父母行為。
父母生活的經驗與有限的認知,讓父母實現這種改變有些困難。所以讓孩子主動做出改變,會相對容易一些。
就如《春潮》中的郭建波,她只明白其一,知道父親是母親生活中所有的不幸來源,但她並不知道母親之所以經常詛咒她,不讓她好過,其實是源於自我厭惡和悲觀厭世。誰能想到,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社區負責人會討厭自己呢?郭建波怎麼也不會想到,母親陷於這種痛苦中不能自拔。如果郭建波了解和理解了母親行為之下的內因,讓母親明白:她值得讓自己過得好,過得順,或許她不必等那麼久,才能獲得解脫。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格羅斯科普夫博士講述過自己上中學時被父親狂罵的故事,那天他因學校有活動,借用了父親一雙襪子,結果被父親足足罵了2-3個小時。這讓他感覺受到傷害,從而疏遠父親。多年後,他才知道父親大發脾氣的原因,原來在從前的寒冬時節,父親為了換口吃的,賣掉了自己的鞋襪光腳過冬,所以才有了異常的「襪子情結」。導致對自己借襪子,父親出現了激烈反應。當格羅斯科普夫了解父親的經歷,也就理解了父親罵自己的行為,不僅讓怨恨煙消雲散,還對這樣的父親多了悲憫和敬意。
因此,受到父母傷害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理解父母、諒解父母,來實現自我救贖。
②諒解父母的「傷害」,才能完成自我救贖。
形式上與距離上的遠離,可能會讓孩子自以為「自我塑造」得很成功,而一旦發起火來或者情緒失控,孩子那個樣子絕對還是父母的樣子,所以遠離父母,不能讓孩子從父母行為的傷害和影響中解脫出來。
孩子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的確無法獨立於家族去獨善其身。因為從根源上已經停滯或扭曲了,孩子的行為模式已經和父母的模式緊密相連,孩子主觀上不願意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不自主地重複着父母人生的模式,使這種「毒親」的家庭關係,也如祖訓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要實現改變,治癒傷害,唯有諒解父母傷害自己的行為,看見父母的詛咒內因,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就如《春潮》中,經過一場疾病,郭建波看到了「父親是大流氓」這不是事實,而是母親內心的創作所致,於是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情感,利用7分鐘獨白對自己的觀念進行了再次「編碼」,這使她對母親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她幫母親細心擦身體,陪在她的病床前,通過這種種諒解的行為,她不僅走出了母親詛咒自己的陰影,也有助於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會再走母親的路。
就如片中最後的春潮,肆意向前,郭建波完成了自我救贖,讓母親詛咒女兒的家庭模式戛然而止,她自己也獲得了重新追尋自己生活的自由。
結語:
電影《春潮》中的紀明嵐與郭建波這對母女的關係令人唏噓。同時,也告誡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傷害,與其等待一場自然的疾病與死亡,才得以解脫,尋回自己的人生。不如試着主動改變「家庭編碼」,完成自我救贖。
孩子深入了解父母的經歷和過去,有助於改變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用了解父母的過去來接受父母的「詛咒」,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輸入「諒解」這個編碼,才能真正走出「親毒」關係的陰影與傷害,最終讓情感流淌,自我回歸,獲得新生。
我是@小曉樣兒,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台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