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南都記者從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獲悉,澳門「首部世遺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將於10月3日-10月5日在澳門鄭家大屋進行6場預演。該劇是為紀念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先生誕生180周年而作。

澳門首部愛國主義世遺沉浸式戲劇
《鄭家夜宴》是由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指導,澳門特區旅遊局、澳門特區文化局支持,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主辦,並獲得澳門科技大學鄭觀應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澳門首個世遺沉浸式戲劇·愛國主義教育項目,計劃結束今年國慶期間的6場預演後,11月起將對外啟動正式演出。預計首版劇目共上演50場,後續將陸續公布排期。

澳門「首部世遺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新聞發佈會現場。
《鄭家夜宴》故事以1888年為創作背景,救亡圖存為主基調,講述了鄭觀應在鄭家大屋深居簡出,潛心鑽研並反省自己多年來對國家、民族及世界的看法,整理前作並開始《盛世危言》的寫作。

澳門鄭家大屋裡的「餘慶堂」是表演場景之一。
作為澳門首部愛國主義世遺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自帶劇本殺元素,因此,來賓和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參與者,能夠零距離地觀看邊沿,在觀影過程中重回19世紀,帶着角色和任務穿梭在每一幕演出場景中。這種模式在突破觀影規限之餘,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有助於觀眾更設身處地式地體悟先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理解先輩們的所做出的選擇。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會長李卉茵還介紹,《鄭家夜宴》劇情通過大屋入口前廊、通奉第、餘慶堂和大院大屋四個地點,構成四幕沉浸式戲劇場景串聯。本劇最大的亮點是將傳統戲劇、歌舞以及創新的沉浸式互動體驗等元素熔為一爐,同時選取在鄭家大屋原址進行演出,力爭還原一百多年前鄭觀應及孫中山等人為中國社會變革尋求出路的真實場景,讓觀眾切身感受在迷茫晚清末世里國人希望救亡圖存的熱切願望。
《鄭家夜宴》真實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新穎模式,既深化了「沉浸」之程度,也豐富了情感體悟,能更生動有力地在重述歷史記憶的同時,鼓勵我輩為中華崛起而努力。
講好澳門故事,賦能文旅發展
《鄭家夜宴》目標是打造澳門愛國的新文旅項目,為澳門國際旅遊城市增添色彩。來自澳門的演員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演員聯袂演出,齊心協力為觀眾演繹這一全新戲碼。

澳門的鄭家大屋。
主辦方代表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甘靄鈴表示,南光文創作為駐澳央企,一直致力為「講好澳門故事」探索新路向,並積極響應特區政府《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中「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與建設,推動澳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發展要求,秉承以創新形式賦能澳門文旅發展的理念,深入挖掘鄭觀應的人物故事和時代價值。這不僅是澳門本土打造的沉浸式戲劇首次落地嘗試,亦是深化「旅遊+」跨界融合、融合多元信息技術和藝術形式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項目。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代表盧嘉諾表示,鄭觀應既有豐富的民族工商業實踐,又有振聾發聵的宏編巨著,其故居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澳門難得的珍貴歷史資源和極具研究價值的人物對象。「澳門科技大學鄭觀應研究中心」作為全國首個鄭觀應的研究機構,已逐步形成一支持續為愛國愛澳教育、建設「人文灣區」及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出貢獻的歷史專業研究團隊。中心通過多輪劇本研討會,針對劇本中人物設置、性格凝練、史實描述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為劇組的劇本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持。
《鄭家夜宴》主創團隊澳門區導演陳曉紅則表示,近年澳門的演藝行業受到疫情衝擊,但藝術不能止步,需要克服困難繼續前進。《鄭家夜宴》在實景中融合話劇、傳統藝術和光影科技,讓傳統與創新、歷史與科技、現實與虛幻在鄭家老宅實現「跨界」,這將是《鄭家夜宴》的一大亮點。此外,劇組招募了大灣區和澳門的本地演員,兩地演員在創作和排練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在文藝表演方式不斷融合創新,既體現了粵澳文化藝術交流的成果,也有助於增加澳門本地青年就業,助力澳門文化藝術產業繁榮發展。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黃佩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