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業與地產、La Vie、U-mkt官網
這兩年似乎菜市場特別火,先是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繽紛菜市場,像是一個時尚藝術展廊,後是據說可以「買到全世界」、高頻撞明星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場……朋友圈分別被刷了好幾遍……

這些都是將菜市場升級到一個時尚和感官體驗的層級,而我們試想一下:菜市場憑什麼會是城市中最聚集人氣的場所?只是因為價格便宜、日常所需、選擇多樣嗎?

「市場,
不僅僅是食材集散地,
也是生活知識的信息站、
居民友誼生根發芽的沃土。
走一趟菜攤,
便懂了節氣食材的挑選指南,
肉販們信手捻來的禽肉解剖術,
就像Live直播的生態頻道;
日日上市場的人客們,
多問一句便建立起交情;
久而久之,
各種家常的交流就累積成生活的學習。
每一個菜市場,
因着大家的協作,
也就成為了地方智庫的所在。」
伴隨城市功能的提升,在菜市場的迭代升級路上,有一種策略是強化了其作為城市活力和交流平台的功能,淡化其食品聚集地的傳統功能。
這就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台北新富市場。

與前兩個提到的真正的菜市場不同,這個80歲高齡的項目如今已經以新面貌示人,在完成修復工程後,搖身一變彙集展場、教室、工作室、咖啡館的多元複合式空間「新富町文化市場 U-mkt」,成為台灣新文青們的新晉打卡潮地。

然而,無論是新舊哪種形態,新富市場的核心精神並沒有改變,那便是成為「自然與城市環境交流連結的核心所在,並為居民們維繫着在地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發展。」
這樣的想法,或許也是每一處城市更新、區域改造、老宅翻新所應該秉持的理念。
不只是一起工作
重點是一起生活
對於菜市場在地方文化與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新富町文化市場 U-mkt」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殷切的期望。

為此,圍繞着建築中央天井的馬蹄形(U形)空間,這裡設有明亮活潑的共同工作室、展演空間、教學廚房、講堂教室以及留有古老門框的明日咖啡館餐飲空間,希望以人物、市場、土地為藍本,用料理、文化與在地手藝的傳遞為媒,成為台北萬華地區的共享知識平台。
跨界工作室
為了基於傳統文化更好地創造老市場的再生,U-mkt開闢出不同跨界創意可以相交流、彼此鏈接的進駐平台。「小間工作室」的模式,適合作為辦公、展售或工作室使用,以每年一期提供進駐。「共同工作室」則為工作安排靈活的人提供了一個自由、輕鬆的工作空間,不同的思想都可以在這裡碰撞。而為了保護古迹建築,空間裝修均使用易拆卸的輕材質裝潢,能夠和老建築共同生活。

飲食文化共學
藉由深挖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來重塑區域生活,可謂是U-mkt最與眾不同的特色。為此,這裡設置了「餐桌學堂」及「巷仔內教室」兩個學習空間,透過主題性、系列性的學程編排,將菜市場里里外外的學問經驗帶進來,重塑人與生活之間關係的同時,也拉近了人與人的關係。

例如這裡開設的幾門主題課程。良食學:重新解析好食物與好生活的關係。手路學:邀請美食和技藝類的匠人,傳遞技術並分享故事,為創意轉型與文化培育提供靈感。風土學:研究區域的風土人文變遷,思考區域未來的發展道路。城市學:通過都市學、建築學的角度,探查區域再生與活化的可能性。

此外,面向區域的小孩子,U-mkt「小小市場人培力計劃」以階段性的課程、工作坊、營隊等方式,讓市場成為陪伴孩子思考、成長的重要生活環境,也為探尋菜市場及地方共生價值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互動常設展
從攝影、錄像裝置與新媒體互動作品展示,到戶外彩繪地景與空間再生、在地青創圓桌座談,再到蔬果創作工作坊、餐點製作親子活動、人氣私廚料理課堂、開幕音樂會……豐富多樣、互動性強的各種常設展活動,不僅吸引着有着老市場記憶的人來懷舊,更是引得大批年輕人關注起在地飲食文化與區域再生的問題,並藉由此體驗起新的生活可能性。

明日咖啡MOTCafé
利用U形空間的一側,台灣咖啡連鎖店明日咖啡MOT Café便落腳此處,將區域文化特點融入到空間設計中。

例如從挑高天花板垂降而下的手編蒸籠燈、配合U形空間的U型桌、一扇寒暄的老搖窗、一道印着歷史痕迹的火燒牆……配合有着在地特色文化的餐點,老地方的新生,都在這裡緩緩述說。

老市場里的新空間,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場所
被譽為「台北最美菜市場」的新富市場,位於台北曾經最繁華的地方——艋舺(萬華地區龍山寺捷運站附近)。市場於1935年落成,是當時第一座、也是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同時表現新式衛生政策(例如對屋頂有開通風口的要求等)與現代建築式樣的僅存案例。
新富市場在1950年代一度是萬華居民生活的重心,然而隨着環南市場及其外圍市場的興盛而流失客源,加上傳統市場整體式微,最終沒落。直至2006年,新富市場建築被市政府定為古迹,並於2013年完成古迹修復工程。

隨後,台灣知名的建築業公司忠泰建設取得了新富市場九年經營權,作為旗下非營利組織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都市果核計劃》的一部分,以「飲食教育」、「文化推廣」與「區域再生」為核心,開展了文化資產活化與運作。

在空間使用規划上,新富文化市場引進都市、建築、藝術、設計、文化等多方面的創新要素,設置了餐桌學堂、巷仔內教室、展演空間、市場史脈絡常設展、創意協作空間、文創辦公室、複合式餐飲空間等,讓市場建築轉換為飲食教育的場所、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以及成為連結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

新舊用戶、不同時代的使用模式共存其中,使老市場里的新空間成為一扇門,既響應在地社會,又連接着外來者,二者共同生活、密切交流,然後在對彼此的理解上,創造一個兼具傳統與新潮,獨特又親切的公共場所。
新與舊的隔空對話,
具有古早味的開放流動空間
古迹「新富市場」最具特點的是其馬蹄形的建築本體,外牆有大量開窗,中間設有天井,既保證了採光,也滿足了通風需要。內部則以木造日式風格為主,眾多木製攤台置於其中。
在建築改造的過程中,這樣的特點得到了保留與發揮。建築師在空間中植入兩道半透明厚牆,用其線條凸顯了原本馬蹄形的空間輪廓,保留了原有高窗可調節上下夾層空氣流通的功能。同時,厚牆本身同時也具有管線收納、照明及展示的功能,並藉此創造了展覽活動、辦公使用與參觀空間的明確區隔。

利用輕木構造,建築師搭建出來了結構完整且本身重量極輕的新牆壁,不需要碰觸到原有古迹的結構體即可成立,使得到訪者能夠在最少干擾的情況底下,仔細品味原有古迹的構造,又能享有開放、通透與動線流暢的空間感受。

此外,在本館南側的空地,則是以清水混凝土建築的形式,新增一棟半月形新樓,既作為公共服務設施,也作為一部分辦公空間,意圖打造成為台北西區的新文化據點。

最為特別的一點是,原新富市場內的製冰室經過八十載至今仍持續營業,伴隨着轟隆隆的馬達聲,每天為鄰近市場攤商供應保鮮用的冰塊,也成為新富町文化菜市場中唯一留下的攤商。

商業與地產ID:Commercialproperty
關注零售、商業與商業地產的新思維和新趨勢,20萬業內精英人群訂閱,已成為商業地產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個人自媒體平台。
主編簡介:【王傳宏】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MRICS)、12年商業地產策劃招商和運營管理經驗。歡迎交流與合作,個人微信 malltowinun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