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6日結束拜廟行程後,近午返回位在三民區的國民黨高雄市黨部,未料卻發生停電,柯志恩酸「高雄的日常,第一天就碰到了」。(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所謂蝴蝶效應,正是見微知着,源於某位氣象學家無意間發現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說明了一系列事件的連鎖反應中,初始階段微小的力量,往往扮演着關鍵無比的角色。
政治不脫此道。回想四年前,高雄市長陳菊風光北上接任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看似無礙於綠營早早「內定」的市長交棒期程;而所謂的市長黨內初選,對綠營而言不過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黨內民主」、「民主集中制」,走走形式過過場罷了。
只是誰又能知道,陳菊一北上,有如潘多拉的盒子被掀開,理應是「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的市政破口,逐一公諸於世,導火線當屬當年八月水災,一場雨卻下出逾5000個坑洞,高雄「天坑之城」惡名不脛而走,三個月後讓民進黨痛失長期執政的精神首都高雄。
如今不過四年光景,歷史似乎又將如實重現。國民黨市長參選人柯志恩初來乍到的第一天,辦妥戶籍登記正要上工「認識高雄」之際,就在辦公室巧遇停電,讓柯大嘆停電是否真是「高雄的日常」。
事件經過媒體採訪報導後,台電緊急出面說明原因試圖滅火,卻也引發高雄停電頻率消彌之議論。實則早在三月多台灣大停電連連後,台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就端出全台近十年停電次數,從21000件降至去年9000件的「政績」自我標榜。
然而如台經濟部門說法屬實,台電同月公布的《2021年電業年報》在系統可靠度窗體中,卻清楚載明2021年度全台的每戶平均停電次數實績值是1.129、上一年度為0.238,年度差異高達374.92%。2021年度的每戶平均停電時間實績值是62.026、上一年度為16.047,年度差異高達286.53%。至於為何台電公布的數據與台經濟部門停電次數兩者間的事實差距如此迥異,呈現出令人難以理解的「自我矛盾」,讓台灣停電次數減少,停電平均次數與時間卻變多變長,難保又是雙方通力掩蓋停電概況,卻仍舊得在玩弄數字後現出原型。
誠然停電責任不在地方政府,但台電高層酬庸者必須開始擔心飯碗不保的問題。在台當局、地方高雄皆綠營執政的現在,看似「小小的停電」,不僅可能讓2018因高雄水災5000天坑之不治,造成台灣各縣市選情崩盤的歷史重演;而民進黨當局因錯誤能源政策所埋下的大停電危機,更像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讓民進黨付出代價。
果真如此,則柯志恩無意間讓「停電」與「高雄的日常」形成連結,極有可能將再度印證蝴蝶效應的無所不在。(作者沈乃訓為島內自由撰稿者/來源:台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