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全球化進程讓企業的腳步不僅僅局限於國內,最近幾年,互聯網出海的風潮一波接一波,印尼是主要的出海市場之一。本文作者圍繞印尼的內容平台和社區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國內互聯網出海印尼浪潮從2015年開始興起,到今年出海,首發站選擇印尼已經是大共識,中國公司進入印尼的行業順序大致可以總結成工具,遊戲,直播,電商,互聯網金融,物流,直播帶貨MCN,原創內容這樣一個變遷順序。從這個發展階段可以發現對於中國公司在印尼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考驗本地化水平,最早的空軍打法已經被放棄,大部分公司都堅實做起了搭建本地團隊,進行本地化的工作。
對於這樣一個不成熟的,一個中國7-8年前的樣子的印尼互聯網市場,內容生態市場又是一大片藍海。不管是本地創業者還是中國公司,對於在印尼的內容平台和內容社區有什麼區別的理解,直接決定了產品和業務的發展路徑和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一、社區
1. 社區的定義
community這個詞直接翻譯成中文是社區,社團,共享,共有的意思;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拉丁語和古法語communitatem,有團契,關係或者感情共同體的意思;詞根分為comun和munia,分別代表共同開放的和職責,公共職責的意思。
從最早的詞彙來源可以看出community在現代商業中代表的是一個社區,這個社區是一個偏向去中心化的地方,除了設定一些基礎的規則之外,不會有其他太多的干預。人們加入社區的目的和出發點主要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主觀上加入和參與的,因此這一批人大概率是比較類似擁有部分相似屬性的人群,不會出現太大的分歧和矛盾。
社區的搭建是從不同的個體內部因素出發而建立的,這個內部因素一般都會和社會的大環境和背景相互關聯。
社區的崩塌指的不是單個人或者事多個人的退出或者是群體內部產生矛盾,而往往是由於兩個原因造成的:
- 社區所代表的符號與社區的發展之間產生矛盾,外部環境的變化給內部成員造成的影響所導致的由外到內再到外的崩塌;
- 社區的性質受到干擾,成員的背景和加入的目的發生變化,社群轉變成一個平台,或者自此關閉退出,這個過程往往也是因為外部強加的因素造成的;
2. 商業角度下的社區
從商業角度來考慮,從一開始社區建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商業化和產生可以用貨幣進行衡量的收益,充其量社區只會是服務於商業的一個類似於渠道的模塊之一,但是即使有這樣的商業化,這個轉化的過程也不會發生在社區內部,除非是當社區的性質發生變化,人群發生遷移;但是這個順利轉變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
二、平台
1. 什麼是平台
平台充當的是業務的集中樞紐,是一個中心化的地方;各行各業將「平台」一詞附加到產品,基礎設施,商業模式,軟件,生態系統中。
平台天然會和平台思維,平台商業模式綁定在一起,主要會關注到生產者和消費者。傳統的管道模型模式是生產者通過優化從採購、設計、製作、品牌推廣、營銷到銷售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來創造價值。競爭對手活動的差異創造了他們的競爭優勢。平台商業模式是根據參與者的互動來創造和消費價值。消費者不僅是價值的接受者,而且也是價值的積極生產者或參與者。價值是通過參與者之間的協作、參與和互動來創造的。
2. 平台必然會區別於社區
平台服務的不同的群體一般是完全不同但是會產生交互可能性的群體,我們也可以稱作是不同的社區的連接,這些社區或者自發,或則是通過平台的發起而建立,一般會擁有一些固定的標籤和訴求,彼此之間互相隔離和區別,但是又有互相關聯的點。這些關聯的點是平台成立的核心原動力。
三、放在印尼背景下,內容平台和內容社區的區別
1. 印尼內容平台特點
1. 專業化程度低:這裡所謂的內容平台指的是當地startup建立的商業平台,據觀察大部分印尼的內容平台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無論從運營角度,平台載體的搭建(app或者是網站)還是平台服務人員來說專業化程度都還處於較低的水平;
2. 沒有形成成熟的站內互動體系:前文也說到平台模式相比於傳統的管道商業模式最大的區別在於平台兩端用戶的互動,消費者不僅是價值的接受者,也是生產者。
所以站內互動體系是一個平台成熟的標誌之一,大部分的平台的問題是一方面由於平台的搭建問題無法從硬件和軟件方面對發生在站內的互動進行支撐,另一方面也是和印尼的大環境相關的,fb的messenger,ins,whatsapp包括line在印尼互聯網用戶的覆蓋率基本上可以達到100%,所以即使有很強的互動意願,可能也往往是發生在站外的社媒渠道,有些平台由於軟硬件的缺乏也會選擇在站外進行自己的運營活動,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進行互動,形成小小的站外私域流量池,但是整體和站內是斷裂的,即使做轉化效率也不高;
3. 錯位的「社區心態」來運營平台;平台一定是一個中心化的地方,平台和社區最大的區別在於平台需要對兩個過程,尤其是生產過程進行干預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多印尼平台經營者抱着社區的概念和立場來經營肯定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社區生產的東西基本是從興趣來出發,工業化,標準化,商業化天生就不是社區生產者考慮的因素,而這些恰恰是平台能夠發展和放大的基礎。你好,我好,大家好,平台不進行任何的干預,消費者和生產者全部都隨心所欲的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平台的職責不是避免製造矛盾和衝突,而是在出現的時候及時進行干預;
2. 印尼內容社區的特點
1. 參與度,互動頻率高:不管是自稱平台還是社區,實際情況是社區是絕大多數呈現出來的狀態。筆者在印尼生活了6年,當所有人問我印尼人的特點時,我回答的第一個詞一定是樂觀開心。印尼是世界上使用社交媒體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在東南亞僅次於菲律賓,在大部分由於興趣自發聚集的社區中,無論是在whatsapp群組,fb小組還是一些線下的場合,用戶的互動參與度,頻率都非高;
2. 有一定的管理基礎;在筆者加入的一些社區和曾試圖想加入的社區都可以發現社區的內部是有一定的管理結構和基礎的,某加拿大知名寫作社區(最近被韓國科技巨頭naver收購)在印尼的社區就擁有很強的管理體系,有專人負責不同的工作職責,包括線上線下活動的發起和組織,對外合作,版權維權,內部細分小組組長等等;成員參與管理積極,因為管理人員大部分也都是來源於社區,制定的規則普遍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遵守;

3. 商業化非常初級;可以說大部分的印尼內容社區的商業化程度都很低,社區屬性拉滿,商業屬性很低,筆者過往也嘗試過進一些社區發廣告,要不是被直接決絕,要不就是要價奇高,說明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商業需求沒有連貫的嘗試,需求端也不強,沒有形成穩定的定價;
總結來說印尼的內容平台和內容社區有很大的區別,定義和發展方向也完全不同,希望能通過以上的介紹和分析能讓大家對印尼的內容生產有更多的了解;
作者:lorin,印尼原創內容行業從業者,前印尼VC投資人
本文由 @lorin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