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外交部的霸氣發言刷爆了所有的社交媒體,中國外交部面對美國的自信和底氣讓大家看了大呼過癮。
其實我們中華家在外交政策上向來都是十分溫和,甚至會被認為是「太軟弱」,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不難發現在所有和底線相關的問題上,中國從來都是寸土不讓的。
在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會議上,喬冠華舌戰群雄,讓西方列強啞口無言,當宣布中國的合法席位成果被恢復後,喬冠華情不自禁地仰頭大笑,留下了一張十分經典的照片。
這張照片至今還被留存在教科書上,紐約時報甚至稱喬冠華的笑「震碎了聯合國議事大廳的玻璃」。
喬冠華的笑容不僅是因為為了中國以後能在國際上昂首挺胸而高興,也是因為自己沒有辜負偉人的期盼。
畢竟喬冠華一行人臨行前毛主席曾經特別叮囑過他,為他壯膽道:「不要怕說錯」,而喬冠華不僅沒有出錯,還出色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外交任務!
學習天才的革命天分
1913年,喬冠華在江蘇鹽城的一個士紳家庭呱呱落地,他天生聰穎,自小成績優異,一路跳級,16歲就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哲學系,成為同屆學生中的老幺。
這種學習經歷,就算是放在現在也稱得上一句天才,更別說是在當時那種教育資源很匱乏的條件下了。
1933年,喬冠華來到日本繼續學習,卻因為參加革命活動被驅逐出境,不久後他又來到德國,在這裡繼續攻讀哲學系,僅僅23歲就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博士。
於學習一道,喬冠華的經歷十分順風順水,簡直如同開了掛一般,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喬冠華認定個人的成就比不上祖國的獨立富強。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喬冠華意識到純理論學習是救不了中國的,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的懷抱,繼續投身革命事業。
在德國學期期間,喬冠華就利用課外的一切時間鑽研軍事科學,充分發揮自己的革命天分,廣泛地研究國際時政,和好友一起討論戰爭史和軍事地理,為之後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針砭時事得賞識
回國之後,喬冠華的革命路走得並不是十分順利。一開始,他先是在國民黨任廣州的參謀處上校參謀,主要工作是收集外國的軍事情報和國際時事,再經過編寫發表在內部刊物上。
然而不到一年廣州就淪陷了,喬冠華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創辦了《時事晚報》並任總編輯,開始對外發表社論和政論。
一開始,大家對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報紙周刊並不在意,可是當他們認真地閱讀了喬冠華的文字時,卻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吸引了。
著名作家馮亦代曾經稱讚道:「《時事晚報》發表社論之日,即是香港的讀者奔走相告之日。尤其是喬冠華的文章一登,給蒸悶濕熱的南國帶來一陣清風,使人對陰謀的時局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
喬冠華針砭時事大獲成功,由於本人的複雜學習背景——兒時在私塾讀書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在外留學期間學習了先進的革命思想和豐富的軍政知識。
因此他的國際政論不僅語言優美,而且風格一針見血中不乏風趣幽默,讓人讀後拍手稱快、印象深刻。
據說偉人也曾拜讀過喬冠華的文字,並稱讚他的文章「有分析,有氣氛,文章又如千軍萬馬,我看一篇他寫的文章足足等於兩個坦克師哩」!
然而半年之後,因為經費問題,《時事晚報》不得不宣布停刊,喬冠華離開報社,住進了同學溫康蘭家。
革命立場的轉變
在溫家的這段時間裏,他認識了很多共產黨人,比如連貫和廖承志,他們常常在咖啡廳里舉行沙龍,大聊特聊對於時事和政治的看法。
在接觸的過程中,喬冠華的革命立場發生了轉變,於是在1939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創辦了「中國通訊社」並任社長,之後接連被任命為《華商報》和《大眾生活》的編委。
當時抗戰正在低谷期,有志青年空有抱負卻不知道如何行動,是喬冠華憑藉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聲譽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聲音,為這些彷徨的年輕人點起了一盞明燈。
香港淪陷後,喬冠華輾轉來到重慶,每周二《新華日報》發表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文字征服了山城,也認識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妻子龔澎,另一個是周總理。
周總理幫助喬冠華開啟了外交生涯,而龔澎則給了喬冠華整個事業上的極大幫助,自此,喬冠華開始活躍在中國的外交舞台上,見證了外交界的各種名場面。
新中國外交的見證者
1949年,喬冠華被調到北京工作,擔任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妻子龔澎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其實在這之前,喬冠華就見證了《雙十協定》的誕生,在周總理的精心培養下,一批有留學背景、掌握多國語言、學識淵博的優秀人才成為最早期的外交官,喬冠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外交的見證者。
新中國成立之後,喬冠華被任命為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在外交部的地位僅次於周總理。
在他和其他同事的努力外交之下,英國於1950年承認新中國的獨立地位;1951年,38歲的喬冠華被偉人親點參加朝鮮停戰談判,在談判桌上磨了兩年,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戰士。
隨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日默瓦會議,喬冠華擔任了起草、修改、整理文件的重責,再次發揮了自己的文學實力。
由於之前的社論讓偉人記憶深刻,喬冠華多次被偉人點名寫稿子,不卑不亢的中美聯合公報和反響熱烈的「520」聲明都是出自喬冠華的手筆。
在外交事業上,他鞠躬盡瘁,談判時能舌燦蓮花,寫文章時揮灑自如,在外交活動中真正做到了有一分光,發一份熱,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者和見證者。
危機還是轉機?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建國初期的一邊倒政策到60年代的「兩個拳頭出擊」到70年代三個世界的提出,中國的外交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基辛格訪華、中日建交等行為讓中國在國際上不再封閉,最終收到了聯合國的函電,受邀參加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會議。
收到函電的當天晚上,偉人就召開了內部會議,主題是要不要參加聯大。當時中國的席位被國民黨佔據了幾十年,突然之間因為23國法案的通過而黯然離場,給了共產黨人機會。
然而這個機會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大家並不能做出判斷,最後黨組統一認為,中國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既然聯合國已經通過決議了,那麼中國沒有必要去。
而為人卻認為:「為什麼不去?馬上組團去。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不去就脫離群眾了。我過去講過,不急於進聯合國,那是老皇曆嘍,現在不算數了。」
並再一次親點喬冠華作為代表團的團長,作為中國外交的一張王牌。
主席的鼓勵
面對主席的任命,喬冠華除了開心之外,也有一絲顧慮,他怕自己的一時失言會招來禍端。
而主席的一席話猶如定海神針,神奇地安慰了喬冠華的顧慮。主席說:「要不卑不亢,不要怕說錯」。
作為一個在那場特殊時期中吃盡苦頭的人,喬冠華曾經因言獲罪,難免對此心有餘悸,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必須要撐得住場面,才能不辜負主席的信任和人民的目光。
有了主席的壯膽,喬冠華做回了從前那個樂觀、幽默的自己,遊刃有餘地面對這種修羅場,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姿態,他的演說被稱讚為「不折不扣地在聯合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演說之一」。
就這樣,第一次代表新中國作為常任理事國登上聯大講壇的喬冠華自信地面對各國的代表,發表了自己起草、周總理精心修改過的演講。
主席的鼓勵是喬冠華放手去乾的底氣,主席給予喬冠華的權利和意見是喬冠華成功的保障。
而主席這麼說當然不是空穴來風的,當時他就有了整治不正之風的想法,並且不久之後就任命鄧小平撥亂反正。
而且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回歸聯合國已經是大勢所趨,只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發言,中國就佔據了勝利的高地。
此後直到1976年的歷屆聯大都是由喬冠華帶領的代表團出席的,直到喬冠華的身體再也負擔不起才退位讓賢,1983年,喬冠華因肺癌逝世,死後他的骨灰回到了故鄉太湖。
因為一個笑容被歷史銘記的喬冠華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嘔心瀝血,一生與之相伴相隨,最終也會被人們記住!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