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2日,
市兒童公園試開園,
由於疫情,
且公園右側園區尚在施工,
自8月6日起又暫時閉園,
停止接待遊客。
△市兒童公園園區全景
開園兩個月,
兒童樂園成為兒童遊玩的好去處,
期間,停車難問題,
不僅讓許多帶孩子前去遊玩的家長苦惱,
也讓周邊小區的業主們
深感出行道路擁堵。
如今,
市兒童公園有了什麼新變化?
怎麼破解市民停車難題?
市民:
試開園期間停車難
「這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兒童樂園,之前開園時有非常多家長帶小朋友來玩,卻沒有配套的停車場。」
3月9日,家住梅獅新村的張立祥無奈地說,兒童樂園跟他家僅一路之隔,去年試開園時,很多家長帶着小孩來樂園遊玩,尤其是周末和節假日,許多家長就將車停在他們小區門前的市政路上,將雙車道停成了單車道。
市兒童公園位於列東後山獅子坑地塊,這裡原是市區的一處地質災害點。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列東後山獅子坑閑置了近10年,失去綠色植被的山體,每逢雨季,便發生多處水土流失。
2019年「5·16」期間,市區遭受特大暴雨侵襲,列東後山獅子坑地塊受損尤為嚴重,洪水伴着黃泥沙淹沒了新市北路部分街道。
為了推進地災點治理及景觀提升,總投資約1.9億元的三明市兒童公園應運而生,公園以「自然生態、科普文化、親子交流」為主題,共有五大主題園區,左側園區有「小紅軍營地」「星雲樂園」「迷霧森林」,右側園區有「消防小勇士」「瘋狂動物城」等。
「停車場進不去,周邊能停車的地方也基本都是滿的,停在路邊又擔心會被交警罰款。」3月9日,市民陳世豪說,本想在去年試開園時,帶着孫子來公園遊玩,因車位已滿被公園停車場的保安拒之門外,只能在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北門處將車輛違停。
據統計,試開園期間日最高人流量超萬人,車流量逾千輛,這麼大的車流量,承擔由新市北路直通市兒童公園通行職能的高岩路卻只有單向雙車道,不僅極易造成擁堵,還有安全隱患。
高岩路附近,有市特殊教育學校、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列東中學等3所學校,還有梅獅新村約10棟住宅,對來市兒童公園遊玩的市民而言,違規停車是不得已之舉,這樣的行為對沿途的學校師生、住戶造成了不便。
回應:
目前,大型停車場已建成
市兒童公園佔地約28.5公頃,偌大的場地在停車位規划上卻捉襟見肘?實則不然。
園區在試開園時,便划出了一塊台地用作臨時停車場,能夠停放60餘部車輛,由於當時只建成了公園左側園區,園區內道路、右側園區等均未施工,能容納的車輛數量有限,所以只能拒絕放行超額的車輛。
△高岩路梅獅新村至市兒童公園路段正在加緊施工,把原先雙向單車道的路面拓寬為雙向四車道,將緩解路段通行壓力。
閉園後,承建方市城發集團加緊施工,在完成了右側園區建設的同時,將園區內道路拓寬為單向雙車道,高岩路由梅獅新村至市兒童公園段也正在拓寬。「高岩路將把原先雙向單車道的路面拓寬為雙向四車道,緩解路段通行壓力。」市城發集團曹髮根介紹,不僅如此,市兒童公園在園區內還整理出了3塊台地作為停車場,能容納300餘部車輛停放。
△市兒童公園內,已整理出3塊台地作為停車場,能容納300餘部車輛停放。
倡導綠色出行
有3條步行路線可直達
緩解停車難,
不只有拓寬路面、
多建停車位的方式,
綠色出行也能減輕通行壓力。
「因為距離太遠所以會選擇開車前往,如果能有幾條較近的步行線路就好了。」市民徐鈺說,從新市北路走到市兒童公園要15分鐘,這對孩子來說用時較久,且全程是上坡,步行壓力較大。
其實,
有3條步行路線
可以直達市兒童公園。
想省時的市民可以由明湖休閑中心至麒麟山環山棧道再到人行棧橋,或從麒麟新村51棟旁的次入口登上人行台階再到人行棧橋,隨後即可到達市兒童公園,較原先能節約三分之一的步行時長,而從城市綠道經過的市民也能從邀月廊步行至市兒童公園園區內,沿途還能欣賞綠道上的風光。
此外,
乘坐公交出行
也是省時省力的出行方式。
「我們在園區內預留了足夠停放4至6部公交車的公交樞紐場地,正在和市交運集團有限公司協商線路調整事宜。」
曹髮根表示,目前65路公交車的終點站抵達醫科學院北門,在此下車再步行約200米即可進入市兒童公園園區。
有關是否增設線路、遷移65路公交車終點站至園區內的事宜,他們還在與市交運集團磋商中。
何時重開園?
終驗後才能定
「孩子去過一次兒童公園,現在閉園半年多了一直想再去。」市民喬倩表示,市兒童公園的遊樂設施讓孩子念念不忘,天天念叨着什麼時候正式開園。
公園開園能否提上日程,這也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對此,市城發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12月,市城發集團組織了初驗,對園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安全警示標誌、綠化鋪設等方面進行調查和整改,並在在今年1月完工,但園區地災點護坡加固、高岩路道路拓寬等可能影響遊客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的問題還在整改施工中,特別是高岩路道路拓寬改造未完成,極易造成道路擁堵、交通癱瘓。為了能玩得開心、放心,市民還需耐心等待,由承建方發起終驗並順利通過驗收後再到市兒童公園遊玩。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登達 文/圖 編輯 王艷蓉)
新媒體編輯:張錫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