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曾子建 每經編輯:肖芮冬
繼上周上漲1.43%之後,本周每經品牌100指數再漲2.13%,創出正式上線以來的收盤新高。
5月10日,中證指數公司與每日經濟新聞合作開發的中證每經上市公司品牌價值100指數(簡稱每經品牌100,代碼:931852)正式上線。從上線之初的穩健表現,到本周的強勁反彈,每經品牌100指數彰顯出了極強的吸引力。
上線首日,指數最低探至866.12點,而本周三,每經品牌100指數最高反彈至931.17點,周五最終報收於927.68點,周漲幅達2.13%。
成份股普漲,境外標的表現更優
本周,美股可謂是險象環生,道瓊斯指數周線八連陰,納斯達克指數周線七連陰,但每經品牌100指數成份股中的境外上市標的,卻演繹出了另外一番「景色」。
據Wind統計,每經品牌100指數的成份股本周出現普漲格局,就一周的表現而言,僅27隻個股出現下跌,而在周漲幅排名前20位的個股中,有15隻個股都是境外上市標的。

其中,除了本周漲幅最大的長城汽車為A股上市公司外,周漲幅排名前十的公司有8家都是境外上市公司,包括好未來、中國重汽、碧桂園、國美零售、龍湖集團、網易-S、京東集團-SW、拼多多。另外,好未來、中國重汽、碧桂園和國美零售的漲幅都超過10%。而在周漲幅排名第11~20位的成份股中,吉利汽車、阿里巴巴-SW、小米集團-W、國葯控股、華潤置地均為港股上市公司;百度、唯品會則在美股上市。
實際上,每經品牌100指數成份股中,境外上市公司數量約44%,而在本周,股價出現下跌的境外上市公司僅騰訊音樂、高鑫零售和騰訊控股三家公司,且跌幅也都很小。比如騰訊音樂本周下跌0.73%,高鑫零售周跌幅0.43%,騰訊控股周跌幅0.17%。
本周,道瓊斯指數周跌幅2.9%,納斯達克指數周跌幅3.82%。再看港股市場,恒生指數本周反彈4.11%,恒生科技指數強勁上漲6%。也就是說,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優質公司,完全扛住了美股的這一波下挫。
估值接近5年低點,市場吸引力陡增

實際上,每經品牌100指數是以2018年5月10日為基日,以1000點為基點,指數的運行時間距今已有整整4年時間。而在這4年期間,每經品牌100指數於2021年2月,達到過指數成立以來的最高點,也就是1630.88點。但在最近的一年中,指數也跟隨整個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到今年3月15日,指數最低跌至794.59點,也是指數運行以來的最低點。
有業內人士公開指出,從動態市盈率水平來看,每經品牌100指數估值優勢明顯。截至5月19日,每經品牌100指數平均市盈率僅9.88倍,且進入5月之後,市盈率水平一直維持在10倍以下。同期,深市平均市盈率23.32倍,深市主板19.858倍,深交所創業板37.33倍;滬市主板11.82倍平均市盈率,科創板39.91倍。相對而言,每經品牌100指數的估值優勢尤為明顯。
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前十大權重股來看,騰訊、美團、阿里巴巴、百度這四家公司均為成長型互聯網公司。在這樣的背景下,每經品牌100指數的市盈率水平依然低於10倍,這對長期價值投資資金而言,更加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估值優勢決定了對資金的吸引力,再看本周北向資金的動向。東方財富數據統計顯示,近5個交易日以來,北向資金增持市值最大的行業分佈為銀行、電力、釀酒、整車、物流、家電等。這幾大行業中,除了電力行業外,其餘行業被北向資金增持最多的,多數都是每經品牌100指數的成份股。
比如,銀行業的招商銀行;釀酒行業的茅台;整車行業的比亞迪;物流行業的順豐控股;家電行業的美的集團。

最困難階段或已過去
本周,對於每經品牌100指數多家權重公司剛剛公布的一季度業績,或許是全市場最關注的焦點。
首先,第一大權重股騰訊控股的一季度業績顯示,公司Q1營收1354.71億元,去年同期1353.03億元,同比持平;Q1凈利潤234.13億元,同比下降51%;經調整凈利潤255.45億元,同比下降23%;季度內廣告收入180億元,同比下降17.6%。
關於騰訊一季度各項業務的評論,實際上已經很多了,關鍵在於經歷了近十年來最糟糕的業績表現之後,騰訊是否會以此為契機,迎來全新的發展機會?或許,擠掉泡沫之後,重新整裝出發,也就意味着,互聯網經濟最糟糕的階段已經過去。5月19日,騰訊公布業績之後,當天股價大跌6%,不過5月20日,迅速反彈3.53%。
除了騰訊外,5月19日,小米集團公布QI業績,業績同樣表現欠佳——期內實現總收入達734億元,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14.3%;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29億元,同比下降52.9%。
此外,5月17日,京東集團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期內實現收入為人民幣2397億元,較2021年第一季度增加18.0%;經營利潤為人民幣24億元,去年同期為人民幣17億元。年度活躍用戶數由去年同期的4.998億增加16.2%至5.805億。
不論是業績承壓的騰訊、小米,還是業績表現尚可的京東,實際上他們的股價表現,都還是屬於超預期的堅挺。
對此,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頭部互聯網公司業績受制於經濟增長壓力,一二季度預期相對悲觀,季報披露後可能仍將存在業績增速一致預期下調的可能性,後續業績改善取決於局部疫情緩解和宏觀經濟的變化。
而動態來看,根據彭博一致預期,阿里、騰訊、京東2022年經調整利潤預期在2021年分別下調了25%、20%、35%,2022年下調幅度分別為2%、16%、15%;靜態來看,我們看到市場對於互聯網公司業績預期在2022年Q3開始出現明顯的增速拐點。
不過,伴隨疫情緩和,中信證券預計,到2022下半年消費端有望逐季緩慢修復;廣告領域,教培行業、互聯網金融等廣告主的高基數影響,有望在2022年第三季度開始消除;利潤端來看,頭部互聯網公司有望從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逐步消除反壟斷罰款及戰略投入加大的影響,預計後續在國內疫情緩和假設下,互聯網公司業績彈性有望顯現。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