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網紅直播第一村」:全村幾乎人人直播

2022年10月01日06:44:08 熱門 1384

2019-11-16 15:02

本報記者 殷夢昊

一個光頭男是怎麼賣起女裝的

不管別人如何評價,38歲的張鵬認為男人直播賣女裝很有前途,儘管他是個光頭。

幾天前,他用手機拍下自己戴黑色墨鏡、披女士大衣,在村頭水泥路上走的幾段貓步,上傳到快手。「現在男扮女裝的多着咧,要搞噱頭嘛。」他掏出手機:「你看,他比我還帶勁兒!」屏幕上,一個身材微胖的男士擦了口紅,穿絲襪和緊身半裙,扭腰、頂胯、回眸。

「沒辦法,要生活嘛。」張鵬聳聳肩,「原來我也接受不了,現在覺得沒啥。」

直播帶貨是近兩年在淘寶、抖音、快手等電商、短視頻平台上快速興起的一種新零售方式。憑藉小商品和物流優勢,距離義烏國際商貿城2公里的江北下朱(以下簡稱「北下朱」)村吸引了2000多名像張鵬這樣的創業者,被稱為「網紅直播第一村」。

風口上的「網紅直播第一村」:全村幾乎人人直播 - 天天要聞

北下朱的村口依舊留着「微商第一村」的招牌,儘管這裡的人們都覺得微商已過氣。 均殷夢昊 攝深夜,「網紅」安若溪正在直播銷售一條「爆款」打底褲。在上官街華的直播基地,一名剛入行的新主播正在直播賣鞋,可直播間人數為零。張鵬(左)和女孩瀟瀟組成了搭檔,每天晚上輪換直播。

正如村裡垃圾桶上寫的那句標語:走進北下朱,實現財富夢。這裡不乏造富神話:有人進村時穿着褲衩和人字拖,兩年里,代步工具從電動三輪一路升級成寶馬、奧迪賓利;有人因為打造了某個「爆款」,一天能凈賺700多萬。

最早在北下朱打出「草根孵化」招牌的培訓機構創業之家,曾統計過所有學員信息。結果顯示,幾百號學員幾乎清一色為農村戶口,學歷從初高中到技校。

「五湖四海的都有,除了北上廣。說白了都是些窮地方。」一個周末的夜晚,創業之家合伙人徐超在接完一通報名電話後疲憊地告訴記者,「你是今天來的第八撥了。」轉行做培訓前,這個32歲的創業導師也是「能一天干十幾萬」的主播。

「不會用支付寶微信的,不會手機打字的,滿嘴家鄉話不會說普通話的,家裡欠幾十萬想一夜暴富的……」對資質太差或心態不正者,他會直接勸退,「你不適合干這行」。

和大多數外來者一樣,張鵬也先聯繫的創業之家,跳過800元的基礎班,直接報了5000元的實戰班。

他老家在山西,高中畢業,第一份工作是開車拉煤,後來去蘇州某電子工廠幹了8年,熬到車間主管。2017年母親癌症,他回家照料。數月後再回工廠,職位已被頂替,他一怒辭職到了義烏。

起初張鵬很拼,每天早上8點起來拍段子,下午、晚上各播一場,凌晨一兩點睡覺,靠賣年畫、玩具等,把粉絲累積到2萬,最多一天掙了7000多元。

「剛開始掙錢確實很快,有點傳統銷售經驗的人都做起來了。」徐超說。但隨着頭部主播通吃、二八分化擴大,每個小主播都面臨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以前可以什麼都賣,現在不行。」徐超覺得時至今日,直播帶貨早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今後的主播唯有專業、精準才有出路。

一個月前,張鵬同樣將目標轉向女性消費者,每晚播幾小時,可常常一個觀眾也沒有。去年掙的幾萬塊全部花光,他最近焦慮到失眠。

「人家一晚賺幾萬幾十萬,我們能分小小的一杯羹,掙個幾百一千也行。」頂着黑眼圈的張鵬不甘心。

「你不會直播還怎麼玩兒?」

在成為冒險者樂園之前,北下朱在義烏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

義烏人多地少,這裡的人從前只做雞毛換糖、補雨傘這樣的小本生意。直到1984年義烏髮展小商品市場,一批專業市場湧現。北下朱也曾發展過年畫掛曆、工量刃具產業,但都隨着市場起伏走向衰落。

「現在想來,只有引進物流這步棋走對了。」村支書黃正興說,北下朱現在擁有幾乎全義烏甚至全國最低的物流成本。

2013年,義烏掀起電商熱潮。北下朱村兩委幹部去附近有「中國網店第一村」之稱的青岩劉村學習,以減免房租的形式引進9個電商商戶,鋪光纖、建學校、辦活動……從此,創業者越來越多。

短短几年,人口原本不到1500的北下朱,如今外來人口達到1.5萬,已是本村人口的10倍。村子99棟樓房,1200間商鋪全部租出,房租漲到了平均每平方米5萬元。

前兩年,北下朱還對外宣稱「微商第一村」,如今村口招牌就又添兩行字——「網紅直播第一村」和「社交電商小鎮」。

「這些說法其實都不準確,貨品、供應鏈才是我們北下朱的根基。」村主任金景喜承認,不少「網紅」來北下朱採購,但都不在村裡。

北下朱的每家店鋪幾乎都是小型百貨商場,你可以在同一間商鋪買到溫州的鞋、亳州的茶、廣州的洗手液,老闆會自信地告訴你:「任何地方的價格都沒有我們這便宜。」

下午3點到5點是全村最混亂的時間,為了趕着發貨,貨車、三輪車、小轎車把不寬裕的村道塞得滿滿當當。一位快遞從業者說,每天從北下朱發出的快遞單件都以萬計算。

然而,繁榮的背後卻有苦衷。

「這裡的人其實很可憐,都靠薄利多銷掙錢。」杭州商人俞寒冰感慨,北下朱的商戶大多沒有工廠,而是作為廠家和銷售端之間的中間商賺取差價。商戶間競爭激烈,供貨價被壓得極低。

「一件貨我們一般只賺5毛到1元,頂多5元。」他指指桌上一條褲子,進價30.5元,他以31.5元為某主播供貨,而主播售出價可達七八十元。

商戶們當然也想當主播。實際上,直播間是每家店鋪的標配甚至核心功能區,比如賣海寧皮草的老闆王獵豹,為省房租只租半間店面,每天中午架起十幾台手機吆喝兩小時,能賣幾百條。

「老鐵們眼見為實啊!真皮!隨便劃!劃不破!沒半點毛病!一條也包郵!」這個中年人一邊嘶吼一邊拿螺絲刀對着手裡的褲子亂捅,幾個小助理在旁邊靜靜看着。

當被問到是不是也會直播,其中一個年輕人笑答:「肯定啊,你不會直播還怎麼玩兒?」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全村幾乎人人直播。但下半年,熱情明顯消退。「沒有粉絲,再怎麼在直播間喊也沒用,到頭來還是只能給網紅供貨!」村主任金景喜說。

「反抗不了,只得嘗試適應」

「沒辦法,這是現在最火的銷售渠道。當你反抗不了,只得嘗試適應。」給60多個主播供貨的河南商人劉啟龍用「愛恨交加」形容對直播帶貨的感情。

流量為王的時代,他們必須接受新的遊戲規則:如果找粉絲幾十萬或幾百萬的主播,須先給對方打賞幾千到幾萬元,對方收取銷售額的20%左右作為傭金;如果找粉絲幾千萬的頭部主播,除了傭金分成,第一步得先交幾十萬元「坑位費」排上隊,只有產品被選中,對方才會幫你賣幾分鐘。

還有更刺激的玩法——「連麥」,讓小主播給大主播花錢刷「禮物」,擠進打賞排行榜前三,對方才會接聽視頻通話,共享粉絲以增加銷量。這筆投資常常也是商戶承擔,沒有上限,刷幾十萬元很常見。

在劉啟龍看來,供貨商和主播之間的關係好比清宮劇的皇上和妃子,「我們是『被翻牌者』。」

需要強調,不管商戶投入多少,主播都不保證銷量。備貨、發貨和售後也大多由商戶負責。

一些有實力的商戶決定自謀出路。前不久,俞寒冰在店鋪外貼出了招聘啟事:招直播員2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18-28歲女性,語言溝通能力強,工資5000+。

還有條很重要的要求,他沒有明寫——「有一定顏值。」他認為,直播員跟普通銷售員還不太一樣。

他打算先招50個人試用,篩選培養25個,再重點打造1到3個,旨在「打造代表北下朱頭部的主播團隊」。但他身為供應鏈行家,目前困惑是到底怎麼「打造」,於是拉來杭州的網紅孵化團隊給員工授課。

「網紅『野生』的最好,你弄個大棚養殖,培養出來都是溫房裡的花朵!」有人並不看好傳統簽約模式。

替代模式是開闢直播基地——租一個倉庫或賣場,招主播入駐。合作方式也簡單,基地將每件商品的出廠價標好,至於以多少價錢賣給消費者,全看主播自己權衡。

「就是給他們提供平台,但不會簽協議。」江西鞋商上官街華相信,這種平台在義烏會越來越多。

前不久,他在距離北下朱6公里的地方租下5000平方米場地,對外稱「全義烏第一大的直播基地」。考慮到主播大都夜間工作,他派人24小時在基地值班,還為主播提供免費接送和飯菜。

「我經常跟這些草根在一起,也想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上官說,「有些小白主播很好笑,問我就住你這裡好不?」這讓他哭笑不得,開始考慮要不要繼續租更多空房。

這筆不菲投資讓合伙人陳冰憂心忡忡。他抱怨,基地吸引來的主播就像游牧民族般行蹤不定,有時零星幾個,有時來一個團,大多是剛起步。

「動不動來個主播說,我要秒個20萬的榜,你們有沒有大貨?我說你先秒個小的再說吧!」他苦笑。

不過陳冰也自我安慰:「我們現在不朝這條路上走,也無路可走了。」

「怕來得快、去得快」

按照商戶們自起爐灶、培養主播的思路,北下朱有限又昂貴的店面顯然無法容納他們的野心。

不僅如此,村子各項硬件設施都追不上產業發展速度,儘管村幹部每天腳不沾地,抓緊修建新的車站、幼兒園、停車場……最重要的任務是挨家挨戶做工作,勸村民不要再擅自漲房租。

今年3月,附近某街道為北下朱的商戶開出優惠招商條件,讓不少人動了易址念頭。黃正興趕緊向村子所屬的福田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亞明彙報。鄭親自給龍頭商戶們開座談會,承諾3年內不漲房租,才算穩住軍心。

「還是希望能把這個業態持久下去。我有點擔心,怕來得快、去得快。」鄭亞明說。

當年,青岩劉也是福田街道重點打造的「網紅村」,一度年銷量達60億元。而如今大商戶都已遷離,村子冷冷清清。沒人希望北下朱成為第二個青岩劉。

10月28日夜,鄭亞明再次和商戶開座談會,待到10點半才走,從頭至尾圍繞一個問題:「你們到底希望政府做什麼?」

最近他隔三差五到北下朱調研。聽說村裡籌辦的「網紅直播大賽」擱置,他承諾「一定會辦」。這個上任不到3年的「80後」書記對網紅經濟態度開明,認為直播帶貨充分迎合了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望引領義烏新零售的發展方向。

「這裏面當然有魚龍混雜的東西,政府需要去正確引導。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是有效果的,可以讓一些上升中的小主播擴大影響力,帶來實實在在的業績。」

不只是他,很多官員都對北下朱好奇。你在村裡每天都能碰到某地縣長、農業局長或婦聯主任,甚至某個小國家的商務部長。最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郵政局的領導也點名來北下朱。

鄭亞明承認,早在北下朱發展微商時,自己內心還打個問號。隨着北下朱體量越做越大,他改變了想法。

10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將嚴管「網紅帶貨」。對此鄭亞明並不擔心:「北下朱大部分商戶是好的,至少在法律上沒有問題。」

他真正擔心的問題是,北下朱缺乏優質「網紅」,而根本上是缺少能打造「網紅」的專業機構。

「換種方式賺錢」

北下朱並不是沒有「網紅」孵化機構,只不過都逐漸偏離原始意義上的「網紅」孵化。

比如創業之家。徐超說,選擇做培訓是為了幫助和自己一樣的需要脫貧的人,但當他慢慢發現,當初請教自己的人,後來輕鬆每年純進賬幾百萬,而自己卻把帶貨生意徹底撂下了。

他們打算改變服務對象,不再針對個體,而是對接生產商的銷售部門——後者能開出的價碼顯然高於草根們。

而另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構,位於村子最佳地段、菜市場二樓的紅播會,將商業收割目標轉向渴求直播帶貨的偏遠農村。

27歲的負責人何岩萍原本從事金融業。她的理念是,當所有人都千方百計擠進一個行業時,就得想辦法換種方式賺錢了。

「現在很多人排隊想知道北下朱的商業模式,那我就賣這個技術。」她打算選擇一些有創業意識的農村輸送體系,讓它們變成了第二個、第三個北下朱。

前不久,湖南某農村主動對接紅播會,1000人的培訓,每人交學費940元。「直接收學費,不比幫人帶貨更容易嗎?」她覺得帶貨不是目的,品牌變現才是。

有人抽離,也有人繼續入場。

10月29日,27歲的東北小伙郭立賓走進鄭亞明的辦公室。他是安若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坐擁470多萬粉絲的「網紅」安若溪的幕後操盤手。

最近他們受邀到北下朱直播幾次,幾乎次次賣斷貨,轟動全村。鄭亞明在現場觀摩過,從不看直播的他,那晚也跟着下單搶了根5.27元全國包郵的口紅。

「您有一個新訂單!」郭立賓的手機不斷發出提示音——有人正在購買他們的產品。

他來找鄭亞明,是想正式入駐北下朱,獲得一塊理想的店面和醒目的廣告位。「也希望帶動北下朱的創業者,把北下朱打造成真正的『網紅』第一村!」郭立賓說。

鄭亞明正打算在村裡設立一個公共的孵化平台。「就請你們團隊來打造如何?」他問郭立賓。郭一聽,立刻答應。

「您有一個新訂單!」郭立賓手機仍響個不停。

當晚,他要開直播,需回村籌備。鄭笑着送別:「那就歡迎你們團隊抓緊來,我們會為你們做好服務!」

直播從夜裡9點開始。一開播,直播間瞬間湧入幾千人,逐漸過萬。

只是中途出現意外:為和一個大主播連麥,郭立賓刷了25萬元,可有人刷了一百多萬元,郭只搶到排行榜第三,導致安若溪等到12點半才連上麥。

「黑粉」們在屏幕下方嘲笑他們「沒打贏!」安若溪覺得很沒面子,埋怨郭:「要麼就別打榜,要麼就打贏!」可她很快忍住,恢復了甜美的笑容,面向手機:「先上車給你們秒一波!」

「您有一個新訂單!」「您有一個新訂單!」後台不斷跳躍,3名售後人員一言不發盯着電腦敲擊鍵盤。

凌晨2點,仍有2000多名觀眾在線。供貨商抽了幾根煙,實在撐不住,困得躺倒在一邊。可安若溪不緊不慢:「寶寶們,還剩最後100單,每人只限一單哦!」

「您有一個新訂單!您有一個新訂單!您有一個新訂單……」喇叭里的聲音不知疲倦,在難得安靜的北下朱上空回蕩。

(文中陳冰為化名)

責編:韓雯雯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