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慧眼識人成就了玄奘的佛法理想,此後唐玄奘前後十九年遠赴天竺求法,用時間與行動給了這位「伯樂」最好的證明,也讓他以知士之鑒而知名。
▲圖源:大唐玄奘劇照
他是著名大族滎陽鄭氏的代表性後人,晚年他遠赴任官江州刺史,去世後葬於江西德安。後代枝繁葉茂,他也成了江右鄭氏始祖,並開啟了「義門鄭氏」之佳話。
他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清吏」的鄭善果。據江西德安老譜記載:「善果公為江右始祖,凡我鄭氏從江右遷徙者,乃善果公之裔也。」
那麼這位江右鄭氏的始祖到底是怎樣成了唐僧(玄奘)的伯樂的呢?他自身又有什麼傳奇故事呢?
知士之鑒,玄奘之伯樂
▲玄奘雕像
一切要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講起。
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俗名陳禕。
先祖為東漢名臣陳寔,曾祖父曾任北魏上黨太守,祖父更是擔任過北齊國子博士。可謂儒學世家,累世公卿。
可好景不長,在玄奘十歲那年,父親猝然離世(母親早亡)家族中落,成了孤兒的玄奘跟隨已出家為僧的二哥到了洛陽凈土寺,在這裡,玄奘有了參悟佛法的機緣。
一日,隋煬帝委派大理寺卿鄭善果,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剛剛13歲的玄奘因年紀太小,沒有資格參加,只能遠遠地站在門邊,眼神里充滿期待。
鄭善果見玄奘神態不俗,問他:「你也想剃度嗎?」玄奘點點頭。又問他:「你出家是為了什麼?」
玄奘說:「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正是從這一刻起,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理想,在玄奘心中,生根發芽。
鄭善果被玄奘的堅毅打動,破例為他剃度。
鄭善果有感於他的志向,又讚賞他的風骨,正是這次他的破例讓玄奘從數百人中脫穎而出,也正是他的賞識,讓玄奘開啟了他的佛法之路。
▲ 玄奘西行圖
正如鄭善果所說:「背誦經書,功夫易成,但是風骨難得。如果玄奘能夠出家,將來一定會成為佛門偉器!」
鄭善果的知士之鑒永遠留在了玄奘不凡的故事中,而他本人的故事也是充滿勵志和後人推崇的。
天下第一清吏,江右始祖
鄭善果,隋唐時河南滎澤人。
父親鄭誠位列大將軍,在剿滅尉遲炯時戰死,隋文帝念其有功,便封其子鄭善果繼承鄭誠的爵位,時年9歲的鄭善果便封為持節大將軍,同時晉陞為武德郡公。
▲鄭善果母
鄭善果的母親崔氏十分賢德,悉心栽培他,終於成才。《隋書·鄭善果母者》載:「鄭善果母者,清河崔民之女也......母性賢明,有節操,博涉書史,通曉治方......」
▲鄭善果母
年幼喪父,母親悉心教誨,善果發憤圖強......看似不順的起點,卻讓善果在自身與外界的努力下變得順利起來。
後來,鄭善果一生任過許多官職,也因善果嚴格律己,清白做人,廉潔為官,政績顯著,名聲遠播,欽差大臣、御史大夫張衡考察後,稱他為「天下第一清吏」。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大唐王朝,特別詔書善果與裴寂等十人,因功勛卓著,共同侍候升殿大政,後又經唐高祖多次召見,官拜刑部尚書,封「福應王」。
之後又因救主有功,被封為滎陽郡公,後又成為大理卿兼戶部尚書。
鄭善果為人秉性耿直,曾因此性格被褒獎,後也因太過耿直被貶謫。
▲李世民(劇照)
公元629年,在一次向唐太宗進諫的過程中,鄭善果矢志不移,堅持苦諫,最後無終,被黜貶為江州刺使(今江西九江)。
公元635年,鄭善果在江州(九江)病逝。享年63歲。
▲魏徵畫像
宰相魏徵驚聞噩耗,悲痛萬分,呈報皇上並介紹善果歷來功績說:「他一慣對皇上忠心耿耿,清白做人,廉潔為公,可謂盡忠於高帝,盡言於當今陛下。」
唐太宗李世民嘆曰:「鄭刑部是個直臣,是我虧待了他。」乃下詔賜國葬,授謚號「清惠公」。
善果公之子鄭俊,以國葬之禮為他主辦喪事,並將其葬在廬山葛仙山自然沖(今稱葛洪山,地處德安縣吳山鄉葛洪村)。
▲圖示:德安葛洪山
▲江西德安,善果公墓
鄭善果之子鄭俊、孫子鄭良、曾孫鄭誼均留在了江西德安,後家族興旺,子孫繁衍發達,分析至各地。據傳,在宋朝時,被旌表為「德安義門鄭氏」。
故「義門鄭氏」由此而來,現如今大家都知道江南第一家——浦江鄭義門,而對此「義門鄭氏」可能了解得比較少。
後來,湘鄂贛毗鄰後裔於宋代創譜時,將善果公立為第一世祖,為江右鄭氏始祖。時至今日江右鄭氏的後人已經遍布各地,今年的清明節前還有全國各地的鄭氏後人來祭拜先祖。
▲嘉靖九江府志《三隱》
後人的祭拜與緬懷正是對先人鄭善果最好的崇敬。
世人皆知鄭善果的知士之鑒,並有了玄奘順利出家的那段佳話。更應知鄭善果一生為人清白剛正,以此為榜樣,換做如今,不管為官還是做人,都是值得推薦的優良品行。
▲江西德安,善果公墓
這就是「天下第一清吏」鄭善果,玄奘的「伯樂」,更是「義門鄭氏」(非鄭義門)的開創人、萬千江右鄭氏崇敬的祖先。
我們試着去重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歷史,懷着敬意去解讀的同時,也希望能通過他們故事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發。
無論是識人還是做人,他們能夠在歷史的洪波中留下燦爛的浪花,註定千年後還能在吾輩心中盪起些許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