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在二程講堂《中華大學校長陳時》首發式上介紹陳時「學問立國」情
留學日本期間,陳映寰(即陳時)回想起自己在黃陂望魯書院及學堂接受的書院與新式教育,以及張之洞在湖廣推行的新學,他特地用心考察了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教育振興實況。尤其對慶應大學這所日本著名私立大學創始人福澤諭吉的辦學理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謂「私立學校」,系指獨立於政府之外,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及個人,創設符合國家法律並實施學歷或非學歷教學的民間學校。類似於今天的民辦學校,包括民辦高校與中小學等。
華中師大與黃陂專家齊聚二程書院首發《陳時》_20220513
其實,陳映寰早在望魯學堂(其前身為二程書院)讀書時就知道,中國的私學在春秋時期即已產生。其中,以孔夫子在曲阜所設之學舍,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為古代早期私學的代表。自此,「學在官府」逐漸變為「學在四夷」。曾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極大影響的塾學和書院早期,亦屬私學。只是到了清雍正時期,由於朝廷干預才逐漸步入官學化之路。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之後,科舉廢除,近代學制確立,私立學校開始勃興,各類辦學模式相繼湧現。不過,那些學校大都屬於初等學校。
日本慶應大學一角
日本的慶應大學,亦稱慶應義塾大學,簡稱「慶大」,是日本久負盛名的世界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素有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私立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其主校區位於日本東京都中心,毗鄰東京塔。「慶應」的前身是創立於1858年的「蘭學塾」,比依照現代學製成立的日本第一的東京大學還早,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在福澤諭吉的指導和影響下慶應不斷發展,在東京及近郊的五所校園裡擁有九個本科生院系和十一個研究生院,另外還有八所實行初高中一貫制教育的學校(包括在國外開辦的學校在內)。至今,該校仍在日本社會各個領域中均發揮着先驅領導作用。
陳時撰、李發駒題中華大學校訓
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陳映寰經過對慶應大學進行認真考察,覺得福澤諭吉提出的「獨立自尊」校訓意義深遠。「校訓」一詞本是中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中國最早對「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陳時肖像
陳映寰認為,慶應大學的校訓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傳統,代表着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其歷史和文化的積澱。這所老牌學校的校訓,為他打開該校歷史文化之門提供了一把金鑰匙,為他眺望其精神家園打開了一扇窗戶。他暗暗告誡自己,如果自己日後創辦大學,一定要借鑒其校訓。
華中師大校董周建明贈《中華大學校長陳時》(裴高才、陳齊著)與《陳時與中華大學》(陳家益編著)
「獨立自尊」的校訓,深刻體現了慶應大學的創立者福澤諭吉的強國理念。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驅。當時的日本由於閉關鎖國,同中國一樣也遭到列強的侵略,日本的覺醒者也同中國的洋務運動者一樣,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但是與強調「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抱殘守缺、妄自尊大的中國洋務派不同,福澤諭吉告誡日本社會,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必須徹底學習其文明的核心,即自由、平等、獨立等內涵,而不僅僅是引進科學技術和社會體制,通過教育來改造專制壓迫下日本國民的奴隸般的精神形態,把日本人由順從的「臣民」改造培養為「獨立自尊」的公民,這是建立現代文明國家、社會永續進步的基礎。
中華大學校友艾毓英為母校六十一屆畢業生題「道承宣尼」
與此同時,陳映寰在學習之餘常常通過書信向父親暢談自己留學的感同身受,認為中國應該創辦類似慶應大學的私立大學。身為教育家的陳宣愷對兒子傾心向學與調查研究,常常回信給予激勵與鞭策。
有比較才有鑒別。在獲得慶應大學肄業之後,陳映寰又進入日本中央大學與早稻田大學,邊學習、邊考察。他尤其十分景仰早稻田大學(初為東京專門學校)大隈重信,這位日本學貫東西的著名教育家,於日本明治維新前後傳播西歐文明的先驅。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
早稻田大學,簡稱「早大」,是一所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世界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 。1882年,伴隨着「學問要獨立」的宣言聲,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創立了早稻田大學。開始稱它為「早稻田學校」,1902年9月2日獲准改製為「早稻田大學」。院系設置上設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院。另有高等學院、專門學校、實業學校、高中和初中等附屬學校。
在福澤諭吉、大隈重信的影響下,陳映寰懷着濃厚的興趣,將貧弱的中國與強盛的日本進行比較,認識到日本的強盛是日本明治維新重視教育的結果,從而接受了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人才是國家的財富,教育是治國的根本」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文盲成堆的國家,是可不能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更加堅定了他回國創辦學校,以教育振興中華的信心。
留日學生參加同盟會後與孫中山、黃興等合影1905
一次,孫中山告誡陳映寰:「革命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學問為立國之本,東西各國之文明皆由學問講來。」陳映寰深受孫中山「學問與革命」的思想啟發,認為只有通過創辦大學才能教育、培養出具有高深學問的革命與建設人才,所以教育興國與辛亥革命是相輔相成的。他越來越堅信,為國育才就是自己奮鬥的目標。他這樣寫道: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得寫上『中華大學』的名字!
親歷武昌起義的陳時任職的湖北軍政府
陳宣愷、陳映寰父子通過頻繁書信往返,以及寒暑假面對面的交流,促成陳宣愷二度出山,於1910年在武昌府后街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中華學堂,寓意「振興中華」。聘請吳德壎、祝維祺諸位名師講學其間。學堂的體制是仿效日本慶應大學的義塾而建。那麼,陳映寰創辦大學的願望能否實現呢?將看下一節……
中華大學初期中華學校的門閣